簡介
《凡物流形》大概作為早期黃老著作,在繼承戰國南方道家著作《太一生水》所提出“水(流體)為宇宙之母體和載體的命題”之後,繼續深化發展太一(水道)思想。
戰國時期莊子在《莊子.天地》寫道:“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留(流)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性修(修)反德,德至同於初。”這裡所謂“流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深刻的意識到“流—物—理—形”這個生成序列,而此“形“乃物(物體)與理(規律)的統一。
《凡物流形》並還對肉體、鬼神、精神、生死,以及日珥、月暈、雷電、草木等自然物理現象作出發問;然後提出識道勝心、得一修身、順天治民之術,以治家平天下。作者認為流體作為物質世界的本體,流形產生物質世界的結構,並質疑鬼魂、靈魂的存在,哲學立場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但也強調心靈對於認識太一(相當於老子之道)的重要性。原文先是本體論、物象論(以問代論),然後是認識論、修行論、政治論。
對宇宙生成問題發問,似乎是道家特別熱衷的一件哲學活動。《莊子·天運篇》的開頭就是一長段的發問:“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乎?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雲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
此外類似文體還有《逸周書·周祝解》、《列子·天瑞》、《十問》以及國外的《梨俱吠陀》、《聖經舊約·約伯傳》。
來源
1994年春,一批戰國楚竹書出現於香港文物市場。關注戰國竹簡文字編纂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張光裕將信息告知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同時電傳了一些摹本圖片。1994年5月,上海博物館(下簡稱上博)斥資購回。為第一批竹簡,殘簡、完簡1200餘枚。1994年秋冬之際,又一批相關竹簡在香港出現,文字內容與第一次楚竹書有關聯,香港的上博之友朱昌言、董慕節等多位香港人士出資收購,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為第二批竹簡。這一批竹簡的特徵和第一批竹簡相同,並可相互綴合,總計497枚。這兩批竹簡經整理共80餘種戰國楚竹書,包括原存書題20餘篇,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文字、軍事等內容,其中以儒家類為主,兼及道家、兵家、陰陽家等,多為傳世本所無,經上博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的科學測試與比較分析,當為戰國晚期楚國貴族墓中的隨葬品,但出土的具體時間和地點已無從確認,所以一般簡稱上博簡。《凡物流形》便是上博簡其中之一。
品相
《凡物流形》有甲乙兩本,甲本基本保存完整,全部共三十簡。其中二十三支簡為整簡,餘下七簡上端與下端略有殘缺。第十三簡上部殘缺,原釋文據文義補“目”字。第二十二簡下部殘缺,但文字或無缺失。第二十三簡上下皆殘,下部所殘三字可據乙本補完。第二十六簡上部殘缺,上殘二字亦可據乙本補完。第二十七簡上下皆殘,缺損部分無從恢復。第二十八簡下部殘缺約二字,亦無從恢復。第二十九簡上部殘缺,亦無從恢復。本篇殘存文字含合文與重文,共八百四十六字。簡長三十三點六釐米,兩端平齊。一簡所書文字約二十五字至三十二字之間,編繩兩道。
乙本缺失四簡至五簡,現存含斷簡共二十一簡。全篇殘存文字含合文與重文,共六百一字。簡長四十釐米,兩端平齊。一簡所書文字約三十七字前後,編繩三道。對照甲本乙本可知,兩本均有漏書與誤寫之處。甲本第三簡背有“(凡)勿(物)流型(形)”四字,推測為該篇篇題。此蓋以首簡開頭一句以為篇題。
內容
整理者曹錦炎認為《凡物流形》全篇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章為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自然規律;後五章為第二部分,主要涉及人事。如第一章是有關物體形成,陰陽、水火等較為原始抽象的命題。第二章是關於人之生死由來,天地之立終立始,五度、五氣、五言以及人鬼等內容。 第三、第四章主要是天地、日月、水土、風雨、雷電、草木、禽獸等自然現象。第五至九章主要是聖人之能和關於人才之選拔,著重強調「識貌」的積極意義及其重要性,並圍繞「貌」這箇中心議題展開討論。全篇有問無答,層次淸晰,結構嚴密,步步深入,中心突出。這種採用問而不答的啟迪語氣,更加促使人們對真理的不斷求索。
學派歸屬
整理者曹錦炎認為它同屈原的《楚辭·天問》最為相似,幾乎是《天問》的姊妹篇,將之歸入楚辭類作品。淺野裕一氏猜測此篇佚文本來是兩篇,後誤抄在一起,可稱之為《識物》的前半部分類似於《楚辭·天問》,可稱之為後《識一》的後半部分則是道家系統的思想文獻。李銳氏認為這是一個取材廣泛的思想作品,簡文許多話與《老子》、《文子》、《莊子》、《呂氏春秋》、《管子》中《內業》、《白心》、《心術》上下諸篇以及馬王堆帛書《黃帝四經》、《淮南子》等文中的內容接近,但先秦時期未必有所謂道家,本篇簡文不能算作道家的作品,其具體的學派屬性,尚難以斷定。 以上的意見歸納起來:一是認為他是類似於屈原《天問》的楚辭類作品(部分或全部);二是認為《凡物流形》是道家的作品;三是不確定。但認定是道家作品的人占多數。
原文
簡體版:
凡物流形,奚得而成?流形成體,奚得而不死?既成既生,奚寡奚鳴?既本既根,奚後奚先?陰陽之凥,奚得而固?水火之和,奚得而不危?
聞之曰:民人流形,奚得而生?流形成體,奚逝而死?又得而成,未知左右。天地之情,立終立始。天降五度,吾奚橫奚從?五炁並至,吾奚異奚同?五音在人,孰為之頌?九囿出誨,孰為之逆?吾既長而或老,孰為之俸?鬼生於人,奚故神明?骨肉之既靡,其智愈暲;其訣奚適,孰知其疆?魂生於人,吾奚故事之?骨肉之既靡,身體不見,吾奚自食之?其來無託,吾奚待之?祭圓奚升,吾如何思飽?順天之道,吾奚以為首?吾欲得百姓之和,奚事之?敬天之明,奚得?吾魂之神,奚食?先王之智,奚備?
聞之曰:升高從埤,致遠從邇。十圍之木,其始生如櫱。足將至千里,必從寸始。日之有耳,將何聽?月之有暈,將何征?水之東流,將何盈?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炎?其入中,奚故小<而>益彰?屢聞天孰高歟?地孰遠歟?孰為天?孰為地?孰為雷?孰為電?土奚得而平,水奚得而清?草木奚得而生,禽獸奚得而鳴?夫雨之至,孰雩而漆之?夫風之至,孰飁而迸之?
聞之曰:識道,坐不下笪。揣文而知名,無耳而聞聖。坐而思之,謀於千里;起而用之,陳於四海。
聞之曰:致精而智,識智而神,識神而同,識同而儉,識儉而困,識困而復。是故陳為新,人死復為人,水復於天,成百物不死,如月出則或入,終則或始,至則或反。識此圓,起於一端。
聞之曰:一生兩,兩生三,三生物,物成結。是故有一,天下無不有順;無一,天下亦無一有順。草木得之以生,禽獸得之以鳴。遠之施天,邇之薦人。是故聖人識道,所以修身而治邦家。
聞之曰:心不勝心,大亂乃作;心如能勝心,是謂小徹。奚謂小徹?人白為識。奚以知其白?終身自若。能寡言乎,能一乎,夫此之謂小成。曰:百姓之所貴,唯君;君之所貴,唯心;心之所貴,(唯)一。得而解之,上賓於天,下審於淵。著不與事,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見百里。是故聖人處其所,邦家之危安存亡,賊盜之作,可先知之。
聞之曰:能識一,則百物不失;如不能識一,則百物俱失。如欲識一,仰而視之,俯而踐之;毋遠求,度於身稽之,得一而圖之。如並天下而助之;得一而思之,若並天下而治之。此一以為天地之稽。故一,咀之有味,嚊之有臭,鼓之有聲;近之可見,操之可撫;擄之則失,敗之則高,賊之則滅。
聞之曰:一言而收不窮,一言而有眾,一言而萬民之利,一言而為天地稽。<擄>之不盈握,敷之無所容。大之以知天下,小之以治邦。<一>之力,故<君>之力,乃下上。
繁體版:
凡{品}物流形(型),奚得()而成(城)?流形成體,奚得而[不死]?既成既生,奚寡奚鳴?既本既根(槿),奚後奚先?陰陽之凥,奚得而固?水火之和,奚得而不危?
聞之曰:民人流形,奚得而生?流形成體,奚逝而死?又得而成,未知左右。天地[陀土,墮]之情(請),立終立始。天降五度,吾奚衡[角大]奚從?五炁竝至,吾奚異奚同?五音(言)在人,孰為之頌?九囿出誨,孰為之逆[屰屰]?吾既長而或老,孰為之俸?魂(鬼)生於人,奚故神明[明示]?骨肉之既靡,其(亓)智(知)愈彰(暲);其訣(夬)奚適,孰知其疆?鬼生於人,吾奚故事之?骨肉之既靡,身體(豊)不見,吾奚自食(飤)之?其來無托(厇),吾奚待(旹,時)之?祭圓(員)奚升[辶升],吾如何思飽?順天之道,吾奚以(已)為首?吾欲<</SPAN>得>百姓(眚)之和,奚事之?敬天之明[明示],奚<</SPAN>得>?吾魂(鬼)之神,奚食?先王之智,奚備?
聞之曰:升[辶升]高從埤,致遠從邇。十圍之木,其始生如櫱(孽)。足將至千里,必從専(灷)始。日之有耳,將何聽?月之有暈,將何征?水之東流,將何盈?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炎?其入中,奚故小<</SPAN>而>益暲?屢聞天孰高歟(與)?地孰遠歟?孰為天?孰為地?孰為雷?孰為電?土奚得而平(坪),水奚得而清?草(艸)木奚得而生,禽獸奚得而鳴?夫雨之至,孰雩而漆之?夫風之至,孰飁而迸之?
聞之曰:識[少戠]道(導),坐不下笪。揣(專)文而知名,無(亡)耳而聞聖。坐而思之,謀於千里;起而用之,陳於四海。
聞之曰:致精(情)而智,識智而神,識神而同,識同而儉(僉),識儉(僉)而困,識困而復。是故陳為新,人死復為人,水復於天,成(鹹)百物不死,如月出則或入(內),終則或始,至則或反。識此圓(言),起於一端。
聞之(止)曰:一生兩,兩生叄,叄生物(毋),物成結。是故有一,天下無(亡)不有(又)順(丨);無(亡)一,天下亦無(亡)一有(又)順(丨)。草(艸)木得之以生,禽獸得之以鳴。遠之施(矢)天,邇之薦(箭)人。是故聖人識道,所以修身而治邦家。
聞之曰:心不勝心,大亂乃作;心如能勝心,是謂小徹。奚謂小徹?人白為識。奚以知其白?終身自若。能寡言乎,能一乎,夫此之謂小成。曰:百姓之所貴,唯君;君之所貴,唯心;心之所貴,(唯)一。得而解之,上賓於天,下播(審)於淵(囦)。箸不與事,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見百里。是故聖人凥於其所,邦家之危安(侒)存(廌)亡(忘),賊(惻)盜之作,可先知之。
聞之曰:能識一,則百物不失(逝);如不能識一,則百物俱(具)失。如欲識一,仰(昂)而視之,俯而踐之,毋遠求,度於身稽之。得一而圖之,如並天下而助之;得一而思之,若並天下而治之。此一以為天地之稽。故一,咀之(正)有味,嚊之(正)有臭,鼓之(正)有聲;近(忻)之(正)可見,操之(正)可撫;擄(摝)之(正)則失,順(敗)之則高,賊(測)之(正)則滅。
聞之曰:一言而收(夂)不窮,一言而有眾(眾),一言而萬民之利,一言而為天地稽。<擄>之不盈握,敷(尃)之無所容。大之以知天下,小之以治邦。囗之力,故(古)囗之力,乃下上。
白話文:
一切物體皆呈流動的形態,這是如何形成的?流動的形態形成物體,為何得以不死?已經形成產生了,為何有些不叫、有些鳴叫?既然有了本源根芽,那么誰先產生、誰後形成?陰陽之機軸,如何才能穩固?水火混合一起,如何才沒有危險?
有人問:人民身體的流形,如何得以產生?流形形成物體,為何消逝而老死?又得以形成,不知如何控制的。天地之常情,自有終結,自有開始。天道有五個衢度,我如何衡量、如何追從?五種元氣混在一起,我如何辨別、如何統一?人能產生五類聲音,誰在為它歌頌?九囿作出懺誨,誰因此而挽回?我長大或將老去,誰為此來奉養?鬼魂產生於人,為何所以神明?骨肉已糜爛了,其智慧就愈加彰顯?其智力歸向何處,誰知靈魂的疆域?鬼魂產生於人,我為何侍奉它?骨肉既然糜爛了,身體看不見了,我如何吞食自己?來到世界時沒有(誰)囑託,我為何等待它?祭祀之圜如何升遷它,我為何想要吃飽?順從上天之道,我追隨誰為元首?我想要百姓和平,如何從事?敬仰上天的神明,如何取得?我魂魄的神靈如何進食?先王的智慧如何具備?
我聽說:要登升高處,要從卑處開始;要達到遠方,要從近處做起。十個人才能圍抱的大樹,它開始長出時,猶如櫱芽。足跡將遠至千里,必須從寸厘起始。太陽有耳朵,將如何聽解?月亮有光暈,將有何預兆?江河東流,將何時滿溢?太陽開始出來,為何大而不熱?當它進入中天,為何小而更亮?屢次聽說天到底有多高大,地到底多遠闊?誰形成天,誰形成地?誰產生雷聲,誰產生閃電?土地何以平坦,江河何以清澈?草木何以產生,禽獸何以嘯鳴?當要下雨的時候,誰在團聚烏雲?當要颳風的時候,誰在搖扇發作?
我聽說:認識道,坐不離席。揣摩文章而知其名稱,沒有耳朵而聽懂聖言。坐著思考它,可謀劃於千里;起來套用它,可推行於四海。
我聽說:領悟到精髓就會智慧,認識到智慧就會精神,認識到精神就會通達,認識到通達就會儉樸,認識到儉樸就會困厄,認識到困厄就回歸本我。所以陳舊變得新穎,人死去又誕生為人,如水歸復於天,成萬物而永不老死,又如月亮升起然後落下,終結然後開始,達到極限然後返回。認識到這大圓之道,本源於一端。
我聽說:太一產生陰陽,陰陽導致參化,參化孕育物體,物體形成結構。所以有了太一,天下無不順利;沒有太一,天下也無一順利。草木得以滋生,禽獸得以嘯鳴。遠可以施加於天,近可以保存人身。所以,聖人認識道,用它來修身,治理國家。
我聽說:心靈如果不能戰勝心靈,就會產生大混亂;心靈如果能戰勝心靈,這就叫小徹悟。何謂小徹悟?人明白就是認識。何以知其明白?需要終身修養。能恬淡寡言嗎?能認識太一嗎?這就叫小成就。可以說:百姓所珍貴的只有君子,君子所珍貴的只有心靈,心靈所珍貴惟有太一。得以理解太一,就可上會於天道,下察於深淵。著作雖然沒有涉及具體事務,但可預知四海之事;能聽見千里,遠見百里。所以聖人處於它的住所,國家的安危存亡,盜賊作亂,可以預先知曉。
我聽說:能認識太一,則百物沒有遺失;如果不能認識太一,則百物皆失去。如果想認識太一,仰可視察它,俯可實踐它,無需遠求,於自身中稽查。領悟到太一就可想像它,如兼併天下而推動它;領悟到太一就可思考它,如兼併天下而治理它。此太一是天地之綱紀。所以太一,咀嚼它就有滋味,嗅覺它就有氣味,鼓動它就有聲音。接近它可以看見,操持它可以撫摸。俘虜它就會失去,順從它就會高舉,盜竊它就會滅亡。
我聽說:一句話可包羅無窮,一句話可擁得民眾,一句話可有利萬民,一句話可為天地之綱紀。俘虜它則不能緊握,放去它則無不包容。大可以認知天下,小可以治理國家。太一的力量,所以是君王的權力,於是可上順於天,下治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