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攻勢[進攻性戰役]

冬季攻勢[進攻性戰役]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冬季攻勢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一場規模宏大的進攻性戰役,在國民黨的抗日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歷史背景

日本侵略軍自“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戰鬥,雖侵占我國大片國土,但被殲四十多萬,到1938年10月攻占武漢、廣州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敷使用,特別是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日軍占領區內展開了積極襲擾日軍的後勤補給線的影響,日軍給養短缺,已無力發動大規模的全面性進攻作戰,被迫轉為守勢作戰。日軍大本營也被迫將侵華戰略方針由“速戰速決”變為“持久作戰”。日軍深深地陷入了中國戰場而無力自拔,致使法西斯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政府表示:“帝國不介入歐洲戰爭,決定專向解決中國事變邁進”,拒絕了德國要求日本出兵蘇聯以策應歐洲戰場的請求。

國民黨軍隊由於倉促作戰、裝備低劣、訓練較差,以及個別將領的消極避戰,在對日作戰的一年零四個月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喪失了大片經濟發達的地區。到1939年11月,退至西南、西北及內地一些省份的偏遠地區。

1938年10月底,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兵力有二十四個師團又四個獨立混成旅團(關東軍除外),分屬華北方面軍、華中派遣軍及駐紮於華南的第二十一軍。日軍為實現“限定地域之攻勢,逐次消滅敵之戰力”之目的,在1938年11月至1939年11月期間,先後發動了海南島作戰、潮汕作戰、南昌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南昌會戰”)、南寧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桂南會戰”)、襄東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隨棗會戰”)、湘贛作戰(國民黨方面稱為“第一次長沙會戰”)等戰役。這些戰役進一步削弱了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並切斷了國民黨政府由香港輸入軍事物資的渠道。由於日軍占領了南寧及其周邊地區,嚴重危及了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因此,中國的抗戰又一次呈現了危急的狀態。

為了統一指揮關內日軍,1939年9月23日,日軍大本營成立了中國派遣軍,首任總司令官為西尾壽造大將,總參謀長為板垣征四郎中將,下轄華北方面軍(轄第一軍、第十二軍和駐蒙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及第三飛行集團、第二十一獨立飛行隊。到1939年11月底,中國派遣軍共轄二十五個師團、十八個獨立混成旅團、兩個混成旅團、一個騎兵集團、一個飛行集團和一個獨立飛行隊,共八十五萬人。

國民黨為總結前一期對日作戰的經驗教訓,並制定出下一期的戰略方針,1938年底及1939年初分別在湖南南嶽及陝西武功召開軍事會議,總結了前一期對日作戰的經驗與教訓,制定出了下一期的戰略方針:“國軍續采持久戰略。連續發動有限度之攻勢與反擊,以牽制消耗敵人,策應敵後游擊部隊,以加強敵後方之控制與襲擾,粉碎其以華制華以戰養戰之企圖,同時抽出部隊,輪流整訓,強化戰力,準備總反攻,以擊滅入侵之敵”。同時,簡化了指揮機構,撤消了兵團、軍團及步兵師中旅的編制,步兵師由過去的兩旅四團制改為三團制,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機動性。到1939年11月底,國民黨軍隊共有二百四十二個步兵師、三十一個步兵旅、十二個騎兵師、八個騎兵旅,共二百八十多萬人,分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第十、魯蘇、冀察等十個戰區。

主要原因

確保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武漢、廣州失守後,國民黨政府接受英美援助的通道只剩下粵港國際交通線和滇緬國際交通線。由於潮汕、南寧的失守,粵港國際交通線已被日軍切斷,滇緬國際交通線也受到日軍的極大威脅,隨時有被切斷的可能。為確保這條重要的國際交通線安全,蔣介石決心發動冬季攻勢,將日軍趕出桂南。

檢閱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打擊日軍的有生力量。按照國民黨軍隊第二期對日作戰方針,各戰區對所屬部隊進行了輪流整訓。到1939年10月,第一、第二期整訓完畢,部隊戰鬥力大增,已堪一戰。同時,蔣介石認為,日軍已“楚歌四面、備多力分,論侵華軍事,日暮途遠,進退維谷”。為打擊日軍的有生力量,並粉碎日軍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企圖,各戰區應“同時發揮威力轉取攻勢”。

阻止汪偽政權的成立。1938年12月29日,時任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發表了回響日本政府旨在招降中國政府的第三次近衛聲明的“艷電”,公然投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懷抱。1939年8月28日,汪記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誌著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從國民黨中徹底地分裂出來。此後,汪派人物緊鑼密鼓、積極籌備成立傀儡政府,妄圖與設於重慶的中國政府分庭抗禮。汪精衛的投敵叛國,造成了國民黨內部的分裂與混亂,亦“對敵後人心士氣影響甚大”。蔣介石決心發動冬季攻勢,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阻止汪偽政府的成立。

爭取更多的外援。“七七事變”爆發後,世界上各愛好和平的國家紛紛發表宣言和講話,譴責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一些國家還向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中國可以在遠東牽制日本,蘇聯政府為此援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及數筆大宗信用貸款,價值2.5億美元,並派飛行員直接來華參戰,在我國的抗戰初期給予了重要的幫助。後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張古峰、諾門坎事件後,蘇聯和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政府終止對華援助。

英美政府在“七七事變”後,只是從道義上譴責了日本的侵略行徑,但未向中國進行援助,同時也未停止向日本出售戰略物資。後由於日本不再承認“門戶開放”政策,英美的在華利益受到了很大損害,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英美政府對日態度漸呈嚴厲。同時,英美政府認識到,只有支持國民黨政府繼續抗日,才能使日本無暇他顧,保證自身不受攻擊。因此,增強了對國民黨政府的援助。如1938年11月15日,美國政府予我信用貸款兩千五百萬美元;12月16日,英國政府予我第一批信用貸款四十五萬英鎊;12月29日,英國政府予我第二批信用貸款五十萬英鎊;1939年3月8日,英國政府予我平衡基金借款一千萬英鎊;等等。

為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政府抗戰到底的決心,以爭取到更多的外援,蔣介石決心發動冬季攻勢。

具體過程

1939年10月,各戰區的國民黨部隊已完成了第一、第二期整訓,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軍委會”)決定以第二、第三、第五、第九戰區為主攻地區,第一、第四、第八、第十、魯蘇、冀察戰區為助攻地區。1939年11月中旬,軍委會向各戰區下達作戰任務:“一、第一戰區:攻擊開封、博愛,牽制敵人。二、第二戰區:應首先切實截斷正太、同蒲兩鐵路之交通,並肅清晉南三角地帶之敵。三、第三戰區:以主力約十一個師,截斷長江交通,分向湖口、馬當、東流、貴池、大通、銅陵、荻港間,伺隙進攻,一舉突進江岸,占領堅固陣地;並以輕重火力及敷設水雷,封鎖長江。四、第四戰區:應以一部相機攻略潮、汕,主力掃蕩廣九路及南寧之敵。五、第五戰區:掃蕩平漢線南段信陽、武漢間之敵,進取漢口;並向漢宜公路之敵攻擊,截斷襄花、漢宜兩公路之交通。六、第八戰區:應以一部協同第二戰區作戰,主力攻擊歸綏附近之敵。七、第九戰區:向粵漢北段正面之敵攻擊,重點指向蒲圻、鹹寧一帶,並向武昌挺進;同時攻擊南昌及南潯鐵路,進擊瑞昌、九江之敵。八、第十戰區:仍任原河防;並依晉南三角地帶攻擊之進展,準備以一部渡河擴張戰果。九、魯蘇戰區:應以廣正面由東西兩面向泰安、臨城間及銅山、滁縣間攻擊,以策應沿江之作戰。十、冀察戰區:應以主力切斷保定、邢台間及石家莊附近敵之交通;一部切斷滄縣、德縣附近敵之交通,以策應山西方面之作戰”。

各戰區遵令分別向當面之敵發動攻擊。

第一戰區:曾攻入開封、沁陽、商丘等地,殲敵頗多。由於該戰區“奉命唯謹,永往邁進”,受到了軍委會的嘉獎。

第二戰區:曾克復聞喜、絳縣、夏縣、翼城、黎城、涉縣、潞城等地。因日軍提前發動進攻,打亂了該戰區的作戰計畫,故戰果較小。

第三戰區:曾攻入南昌、杭州、富陽、餘杭等城市,並曾短期切斷長江水運。日軍也承認:因為“準備工作尚未完成”,由於受到國民黨軍隊的突然襲擊,致使“揚子江(長江舊稱——筆者注)航路在大通前面一時被切斷”。當時,“戰場上硝煙瀰漫,殺聲震天,槍炮轟鳴,數里外可聞”。但該戰區只同日軍激戰三晝夜即被迫退回原防區,“至其任務未成”,受到軍委會的嚴責,第五十軍軍長郭勛祺被撤職。

第四戰區:曾攻克翁源、英德、從化等地,並配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桂南行營奪占崑崙關,殲滅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五千餘人,擊斃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但該戰區取得崑崙關勝利後麻痹大意,被日軍迂迴登入輕取南寧,該戰區“喪師折兵,遺棄倉庫輜重,損失至巨”,受到軍委會的批評。

第五戰區:該戰區攻勢凌厲,曾攻占王家嶺、汪家河等堅固據點,日軍傷亡慘重。日軍記載道:“一直到十二月下旬,敵人對信陽、應山的進攻從未停止”,防守信陽、應山的第三師團及防守襄河河畔的第十三師團在整個冬季攻勢中“受到敵軍頑強、頻繁反覆進攻”,日軍損失兵員、武器甚巨。

第八戰區:該戰區之傅作義部曾攻入包頭,並克復五原、臨河等地,共殲滅日偽軍警4600餘人,其中日本警察300餘人,其餘主要為偽蒙軍。五原之役新編32師第95團1營表現尤其突出,1940年5月16日獲國民政府頒發飛虎旗。它成為了第一個獲頒飛虎旗的單位,也是唯一一個獲頒飛虎旗的營級單位。但是只有該營被頒發飛虎旗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冬季攻勢並不成功。(五原戰役中擊斃日寇中將水川伊夫為誤傳。水川伊夫時為蒙疆政府治安部代理次長,並非軍人亦無軍銜,1985年病逝於日本橫濱。)

第九戰區:曾攻克崇陽、靖安等地,並給予當面之敵——日軍第十一軍以沉重的打擊。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回憶道:該軍在冬季攻勢中作戰“非常辛苦”,守衛崇陽、通城的第六師團自始至終都受到國民黨軍隊的“頑強、頻繁反覆進攻”。

第十戰區、冀察戰區、魯蘇戰區均無較大動作。

歷史影響

冬季攻勢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中,國民黨軍隊發動的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性的戰役。這次戰役對今後的戰爭雙方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方面:首先,牽制和消滅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冬季攻勢歷時三個多月,國民黨軍隊直接參戰兵力達五十五萬餘人,出擊一千零五十次,與敵作戰一千三百四十次,殲滅日偽軍警兩萬多人(其中擊斃日軍中將一名<系誤傳>、少將一名、大佐兩名),俘敵四百餘人,擊沉、擊傷敵運輸艦船九艘,繳獲各種火炮十一門,步槍兩千七百多枝。日軍自己也承認:這次作戰“付出的犧牲是過去作戰不曾有過的”。

其次,顯示了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抗戰以來連續敗北的國民黨軍隊,經過簡化指揮機構、整訓補充,其戰鬥力已基本恢復;同時,一改過去死守陣地、被動挨打的作法,增強了進攻意識。此次冬季攻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共抽調了約七十一個師的強大兵力,向日軍發動了全面攻擊,確實是大出日軍的預料。日軍在作戰役總結時也認為:這次冬季攻勢的規模及國民黨軍隊的戰鬥意志“遠遠超過我方的預想,尤其是第三、五、九戰區的反攻極為激烈”,“敵人的進攻意志極為頑強”,“經過四十天的時間一直到一月二十日左右,兩軍仍然不見勝負”。

第三,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得到了保障。發動冬季攻勢的原因之一即為確保滇緬國際交通線的安全。經過冬季攻勢中的桂南會戰,入侵桂南、威脅滇緬國際交通線安全的日軍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只能龜縮在南寧附近,已無力再抽出兵力去切斷滇緬國際交通線。同時,在客觀上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

第四,爭取到了更多的外援。冬季攻勢發動後,國民黨軍隊向日軍展開了凌厲的攻勢,表現出了中國決心抗戰到底的信念。英、美認識到只要中國堅持抗戰,日本就將深陷其中無力自拔,也就無法配合法西斯德國。因此,英、美決定給予更多的援助以支持中國的抗戰。1940年3月7日,即在冬季攻勢激烈進行之中,美國政府予我滇錫借款兩千萬美元;12月2日,美國政府予我信用貸款一億美元;12月10日,英國政府予我“平衡基金借款”及“信用借款”各五百萬英鎊;等等。這些外援,對堅定國民黨政府的抗戰決心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方面:這次戰役使其得以重新認識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日本侵略軍自“九一八事變”輕易占領東北之後,一向輕視國民黨軍隊,認為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七七事變”後,日軍除在個別戰役中遭受到較大的打擊之外,可以說是很輕鬆地占領了中國的大片國土,這就更助長了日軍的驕狂心理。日軍萬萬想不到,經過兩年多的戰爭,國民黨軍隊還能保持如此強大的攻勢,這對日軍狂傲的心理不能不說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在冬季攻勢開始後不久,日本天皇裕仁親自向日軍參謀總長和軍令部總長詢問作戰情況,可見冬季攻勢已引起日本天皇的強烈不安。日軍大本營也承認:冬季攻勢“中國軍攻勢規模之大,鬥志之旺盛,行動之積極頑強均屬罕見”。“在中國事變八年間,彼我主力正式激戰並呈現決戰狀態,當以此時為最”。

通過此次冬季攻勢,日軍感到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不可輕視,有必要“重新估計敵人的戰鬥力”,這就為今後日軍發動一系列旨在粉碎國民黨軍隊戰鬥力的作戰留下了伏筆。

另外,通過冬季攻勢,日本帝國主義看到絕大多數的國民黨軍隊抗日鬥志十分高漲,為削弱國民黨軍隊的抗日鬥志,遂加快了扶植汪精衛成立偽政府的步伐,終於在1940年3月30日汪偽政府粉墨登場,這也使蔣介石發動冬季攻勢未能達到全部目的。

但是,冬季攻勢也暴露了國民黨軍隊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各部之間配合較差。由於歷史原因,國民黨軍隊中的中央軍與地方軍、地方軍與地方軍之間相互猜忌,各不聽命,而且作戰時保存實力,造成了許多不應有的損失。如傅作義部在綏西保衛戰中,原定在豐濟渠以東地區埋伏第三十五軍及寧夏馬鴻賓之第八十一軍伏擊日軍,由於第八十一軍的擅自撤退,致使伏擊戰變成了遭遇戰,打亂了傅作義總的作戰部署;再如由傅作義指揮的國民黨中央軍騎兵第六軍,在綏西保衛戰之前,其軍長門致中認為他的部隊在包頭戰役中損失太大,無法再戰,執意要撤至伊克昭盟之桃力民地區休整,雖經傅作義的再三勸阻,最終仍然撤走了,使兵力本已缺乏的傅作義部更顯薄弱,這也是綏西保衛戰未能取得更大戰果的一個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