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縣蕭城遺址

冠縣蕭城遺址

冠縣蕭城遺址,沿故道北行10公里,便可見一座巍巍土城矗立在原野上。城牆雖然犬牙參差,荊棘叢生,但仍不失其雄偉氣派,該城占地169萬平方米,呈正方形,城牆長各1250米,均系土築,四門分居東西南北正中,四門均為“扭頭門”,城牆外為平地,沒有護城河。此城西北3公里即為歷史上館陶縣城,也就是今冠縣北館陶鎮駐地。

遺址介紹

據《山東通志》、《館陶縣誌》記載,此城為肖城,上個世紀60年代,城中出土的明朝隆慶年間山西按察司楊師震墓志銘也證實了這一說法。蕭城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現為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城牆連為一體,現存上寬8米,下寬13米,最高處13米,堅固如初。其南門扭頭門牆體保存基本完整,城內有兩處點將台,其中一處尚存,東西16.5米,南北15米,高4.8米。據此不遠有飲馬池若干處,另外還有箭樓、飲水井、萬人坑等遺址。專家們評價“蕭城遺址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長城以南,首屈一指”。這便是著名的“蕭城遺址”。

歷史故事

據記載,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雄才大略的蕭太后攝政,揮兵南指,牧馬中原,為了和兵臨澶淵的宋軍對峙,在故道邊築土成以屯大兵。相傳此城是遼兵用頭盔裝土,一夜夯成,故俗稱“盔安城”。城內挖出七十二眼“飲馬井”,築起東西兩座點將台。但在交戰中,遼軍先鋒大將,蕭太后之弟蕭撻被宋軍用“床子弩”射死,銳氣大挫。蕭太后見取勝無望,便和宋訂立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約定兩國君主“兄弟相稱”,永不再戰,最後結束了宋遼之間的長期戰爭,遼軍班師,蕭城遂廢。

現狀

蕭城遺址成正方形,周長十華里,面積是當時冠氏縣城的四倍,經千年風雨侵襲,衛河洪水浸泡,土城仍基本完好。城牆最高處仍達13米,箭樓、扭頭門、點將台仍高高聳立,城內飲馬井,城外“萬人坑”,仍能尋到蹤跡。站立城頭舉目四望,遙想當年這裡的胡笳嗚咽,戰馬嘶鳴,滄桑之感便會油然而生。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考察隊來蕭城,進行了兩個月的勘探發掘,取得了一批成果。專家們評價:“蕭城遺址”“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長城以南,首屈一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