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八景

冀州八景即:紫微夕照、清水春瀾、信都舊址、開元晚鐘、洞玄仙觀、張耳穹祠、長堤霽雨、古井涵星。

被譽為“畿南古郡”的冀州古城,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具有眾多的自然、人文景觀,至今仍流傳著“冀州八景”之說。“冀州八景”的美麗景色吸引了歷代文人學士為之題詠,吟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現根據有關資料和傳說,對“冀州八景”概括介紹如下:
1、紫微夕照
據傳,冀州古城東北海子湖邊有一座土山,“高數丈”,山下是肥沃的農田,山上則綠樹成蔭,桑柳等樹木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天氣晴朗時,小山色彩亮麗,遠處眺望,翠綠的山形清晰顯現,尤其是傍晚時分,斜陽西照,微霞滿天,加之水光映襯,景色格外美妙。傳說此處還常出現雲幻奇景,每當“初旭微霞,水雲相映”,便可在淡淡雲霞之間隱隱看見亭台樓閣和人物懸于山之上空,水映雲景,十分動人,傳說這是我國三大仙山之一的紫微山。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是由於不同密度的大氣層對光線的折射作用,將遠處的景物映在天空中而形成的海市蜃樓幻景。古人將此處風景稱為“紫微夕照”。
??舊志中在記述“紫微夕照”一景時稱:紫微山“高數丈,傍多膏腴,桑柳聯蔭,尤宜晚眺。”“時暢景明,山形畢現,夕陽之候,尤為可觀”。歷代文人在觀此美景後也為之題詠,明朝石九奏《紫微山》一詩中寫道:“紫微山下客,系馬夕陽斜。半醉尋歸路,花深不識家。”明代謝瑞的詩中寫道:“古冢隆然踞郡椎,靈光上徹紫微宮。樓台隱隱虛旺里,仙梵憧憧幻景中。海底蜃潛真有象,人間物化總成空。異聞駭倒東坡老,欲效豪吟愧未工。”
據說明朝的冀州州守見到此種幻景,常命人將此奇景繪圖記錄下來,嘉靖年間有一位州守還專門召請能工巧匠,依照這一幻景,在紫微山上修建了一座“竹林寺”,建成後香火極盛,進而產生了竹林寺升天的神話故事。
隨著年代的推移,經過千百年來雨水和洪水的沖刷,紫微山體逐漸變小,如今已演變成一個低矮的土丘,衡水湖蓄水後,便成為湖中一島,昔日景致不復再現。
2、清水春瀾
據舊志中的記載,“清水春瀾”一景的地點在州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古時有一條清水河(滏水)流經此處。這條河原本是漳水的一個支流,漳水南遷後,清水河自成一支。由於此河河床淺,容水量小,每逢夏秋季節下了大雨,太行山的洪水由此下泄,常常河溢成災,淹沒農田裡的莊稼,造成長時間積水,於是魚蝦開始繁殖生長。到了第二年春天,萬物復甦,冰雪消融,河水滿漲,流水清澈,岸上柳樹青綠,村邊桃花盛開,在微波蕩漾的河面上,漁船來回漂蕩,原來農牧為業的人們唱起清幽的漁歌忙於捕魚。在和煦的春風中,泛一葉輕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遊玩,恍如畫中,猶如仙境。古人稱之為“清水春瀾”。
??舊志中描述“清水春瀾”一景時寫道:“至春融水漲,村桃岸柳,牧唱漁歌,泛舟中游,光景如畫,真有春水舡如天下坐之趣。”明代曹安在觀此美景後寫道:“春水桃花錦浪生,夜來一雨曉來晴。畫船如屋閒遊處,泛泛只疑天上行。”明代謝瑞描寫此景時說“拍天翠浪渺悠悠,此身恍若畫裡游”。充分說明古時清水河上美好的景致。清代時此河由於河床淤積而改道,此景不復存在。
3、信都舊址
現在的冀州舊城在古代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被稱為信都,信都古城池的修建,上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西漢王朝。據《漢書》記載,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開始設定信都郡和信都縣,其治所均在今冀州舊城。當時修建的信都城池,周圍十二里,高二丈五尺,護城河深、寬均為七尺。漢代以後,信都古城池幾經興廢變遷,遭受了多次的洪水衝擊和兵禍毀壞,又多次修繕和改建。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對漢代遺留下來的信都舊城池進行了擴建,擴大到城周二十四里,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就西、南兩面的城牆,將東、北兩面向內收縮修為內城,城周十四里,東、北兩面老城牆廢棄。經過千年的風雨蒼桑,廢棄的古城牆早已殘缺,外表起起伏伏,斷斷續續,古城牆內大片廢墟瓦礫遍地,荊棘叢生,觀之給人以歷史變遷的幽遠蒼涼之感。歷代文人在來到古城址時常懷古憂今,引發感慨。明謝瑞的《冀州懷古》一詩中寫道“落落故墟生野薺,亭亭高塔倚晴秋。無端更起興亡恨,滿目西風百感愁。”
4、開元晚鐘
開元寺是坐落在冀州古城內西北部的一座大寺院,隋朝時就已有這座寺院,當時稱覺觀寺。唐開元年間,玄宗曾命天下寺廟皆稱開元,故覺觀寺改稱開元寺,並歷代沿用。開元寺內有一座石塔,塔中藏有“定光古佛舍利”,因此開元寺香火興盛,更為突出的是該寺的鐘聲特別響亮,播傳甚遠,有人誇張地說“凌空響徹三千里,入市聲傳幾萬家”,特別是在夜晚,鐘聲更加幽遠,被稱為“開元晚鐘”。清末因災禍,寺院被毀。
5、洞玄仙觀
古時冀州城內州治東北有個道觀,名叫紫雲觀,據說唐朝時有一個棗強的女道士在此觀中修行,姓邊名洞玄,她生而豐骨不凡,在紫雲觀中修行時清操苦節,後得到仙人指點,在唐朝開元初年得道飛升。冀州刺史原復聽說後將這個傳聞稟報朝延,洞玄得道升天一事受到唐玄宗的敕諭褒美,並刻詞於石碑,稱她為丹台真人。冀州人則多稱洞玄為邊仙姑,稱紫雲觀為邊仙姑觀。這個道觀以它獨有的神秘傳說,自唐朝以來即成為四方遊人經常前來瞻拜的勝地,被稱為“洞玄仙觀”。紫雲觀後被毀壞,但邊仙姑石雕像仍存(現位於舊城文化館原址院內)。
6、張耳穹祠
冀州古城南門內東側曾有一座“張耳祠”,建於北宋建隆年間,元末時因兵禍毀廢。據傳張耳祠建築十分雄偉,祠堂下面還有張耳的墓葬。張耳系西漢大梁人,曾與漢將韓信領兵數萬在井陘擊敗趙王歇和成王君陳余,因功被封為趙王,漢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張耳之子張侈被封為信都侯。《史記》中載,張耳墓在州城南門之左,城南門豎有“漢趙王張耳之墓”的石碑。因此歷代認為張耳祠下即是張耳墓,“名人過者,往往為之題詠”,如明代曹安題詩曰“將軍原是漢功臣,此地身藏骯髒身。香火綿綿遺廟在,落花啼鳥幾番春。”張耳祠遺址上原有張耳墓碑,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壞。1982年由河北省文物局主持對張耳祠下的墓葬進行了發掘,據專家分析,此墓並非張耳之墓。
7、長堤霽雨
據明朝《冀州志》載,繞州西北有一長堤,堤高一丈余,長約一百三十里,直抵寧晉縣、新河縣。此堤始建於唐開元六年(718年),是為防滹沱河、漳河溢水而修築的。因為冀州城地勢低洼,歷代州守為防水患均對此長堤進行修葺。據傳,長堤上樹木茂盛,堤下水草豐美,土地肥沃,每逢霏雨初停,景色十分清新優美,站在長堤上可以看到堤下成群的牛羊和成片的禾黍,樵歌牧曲相聞,令人清心暢快,被稱為“長堤霽雨”。《冀州志》中記述此景時稱:“每雨霽將和,牛羊遍布,樵牧交歌,時一遊覽,誠為勝概”,“每春融秋霽,牛羊禾黍,樵牧交雜,殊助逸興”。清代時,此堤逐漸廢棄,不復此景。
8、古井涵星
據舊志載,冀州古城東北有一個八角井,此井建於北宋乾德年間(963年-973年),年久傾塞,明成化六年(1470年)知州胡瑛重新修砌。明正德五年知州劉追又重新修砌此井,在井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周圍築起了圍牆。此井直徑為九尺五寸,井深二丈一尺,井壁呈八角形,井中有子井,此井久旱不竭,且井水格外清澈,如一面鏡子可倒映星月等景物,被稱為“古井涵星”。明楊旭寫詩描述八角井的風光道“ 成八角巧難如,爭喜寒泉汲有餘。看澈三竿能照物,圍開一鏡每涵虛。 雨滋苔鮮珠痕潤,月上梧桐倒影疏。乾德穿來遺世久,曾知利濟與堪輿。”此井後被荒廢,遺址位於舊城北關村東北竹林寺古遺址東南100米,尚存殘缺井筒,因衡水湖蓄水,遺址沒入水中。
“冀州八景”曾是歷代到過冀州城的文人學士所題詠的課題,舊志中記載了許多古人感懷冀州風景的詩文,其中有很多就以“冀州八詠”為題,這都充分說明了古冀州具有美好的景致。斗轉星移,時光如水,“冀州八景”的大部分景點已隨歲月消逝,我們只能從古人詩文中來遙想古冀州景色之秀美、風物之俊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