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 東鄉縣 上池裡陽村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鏇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原文
馬君諱遵,字仲塗,世家饒州之樂平。舉進士,自禮部至於廷,書其等皆第一。守秘書省校書郎,知洪州之奉新縣,移知康州。當是時,天子更置大臣,欲有所為,求才能之士以察諸路,而君自大理寺丞除太子中允、福建路轉運判官。以憂不赴,憂除,知開封縣,為江淮荊湖兩浙制置發運判官。於是君為太常博士,朝廷方尊寵其使事以監六路,乃以君為監察御史,又以為殿中侍御史,遂為副使。已而還之台,以為言事御史。至則彈宰相之為不法者,宰相用此罷,而君亦以此出知宣州。至宣州一日,移京東路轉運使。又還台為右司諫,知諫院。又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同判流內銓。數言時政,多聽用。始君讀書,即以文辭辯麗稱天下,及出仕,所至號為辨治,論議條鬯,人反覆之而不能窮。平居頹然,若與人無所諧,及遇事,有所建則必得其所守。開封常以權豪請託不可治。客至有所請,君輒善遇之無所拒。客退,視其事一斷以法。居久之,人知君之不可以私屬也,縣遂無事。及為諫官、御史,又能如此。於是士大夫嘆曰:“馬君之智,蓋能時其柔剛以有為也。”嘉?二年,君以疾求罷職以出,至五六,乃以為尚書吏部員外郎、直龍圖閣,猶不許其出。某月某甲子君卒,年四十七。天子以其子某官某為某官,又官其兄子持國某官。夫人某縣君鄭氏。以某年某月某甲子葬君信州之弋陽縣歸仁鄉里沙之原。君故與予善。予常愛其智略,以為今士大夫多不能如,惜其不得盡用,亦其不幸早世,不終於貴富也。然世方懲尚賢任智之弊,而操成法以一天下之士,則君雖壽考且終於貴富,其所畜亦豈能盡用哉?嗚呼,可悲也已。既葬,夫人與其家人謀而使持國來以請曰:“願有紀也,使君為死而不朽。”乃為之論次,而系之以辭。曰:
歸以才能兮又予以時,投之遠塗兮使驟而馳。前無御者兮後有推之,忽稅不駕兮其然奚為。哀哀煢婦兮孰慰其思,墓門有石兮書以余辭。
注釋
1、更換。
2、居喪,猶指父母之喪。憂除,服喪期滿(就可以做官了)。
3、通饋,饋贈。
4、通囑,請託,結交。
5、到任便彈劾宰相中的違法者,宰相被罷了官,馬君自己也因此出任宣州一地的外官。
6、但當時朝廷正力懲放任大臣的弊病,講求以法度約束天下官吏的行為,就算馬君能長壽居於高位,他的才能又怎會得以全然發揮呢?
7、孤孤單單的寡妻無人安慰,我在墓門前的碑石上寫下傷悼的文辭。
翻譯
馬遵,字仲塗,世代居住在饒州的樂平縣。參加進士科考試,從禮部試到廷試,都獲得了第一等第。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出任洪州奉新縣令,轉任康州知府。當時,天子重新任命地方大臣,想有所作為,尋找有才能的人來考察各路官員,馬遵從大理寺丞的職位上就任太子中允、福建路轉運判官。因為居喪未上任,服喪期滿,任開封縣令,擔任江淮荊湖兩浙制置發運判官。於是馬遵任太常博士,朝廷正尊重寵幸那些使臣來監督六路地方大臣,就讓馬遵擔任監察御史,又讓他擔任殿中侍御史,最終馬遵就任副使。不久回到御史台,擔任言事御史。
到任就彈劾不守法的宰相,宰相因此被罷免,馬遵也因此出任宣州知府。到宣州才一天,就調任京東路轉運使。又回到御史台擔任右司諫,主管諫院。又擔任尚書禮部員外郎兼任侍御史主管各類事務,任通判流內銓。多次評議時政,常常被採納。馬遵原先讀書時,就因文辭雄辯華美稱名天下,到出仕後,所到之處號稱能成功地治理,論議暢達,有人不斷跟他辯論卻不能使他理屈詞窮。平日裡委靡不振,好像跟別人沒有合得來的地方,等到遇大事,有所建言卻必定堅持自己的操守。開封縣令常常因為有權貴豪強之人請託而不能好好處治事情。客人到如有所請託,馬遵就好好接待他一點不拒絕。客人離開,辦理事情完全按照法律論處。過了很長時間,人們知道馬遵不能用私情囑託,縣裡於是太平了。到擔任諫官、御史時,又像這樣有才能。於是士大夫感嘆說:“馬遵的智慧是能及時運用自己柔與剛的手段而有所作為。”嘉祐二年,馬遵因病請求辭職出京,達五六次,於是任命他擔任尚書吏部員外郎、值守龍圖閣,仍然不答應他出京。某月某甲子日馬遵死,時年四十七歲。天子授予他的兒子馬某擔任某官職,又授予他的侄子馬持國任某官職。在某年某月某甲子日把馬遵安葬在信州弋陽縣歸仁鄉里沙原。馬遵原先跟我關係密切。我常喜歡他有智慧謀略,認為當今的士大夫大多不能趕得上他,憐惜他的才能沒有完全發揮,也憐惜他不幸早早離世,不得盡享富貴而死。但當時朝廷正力懲恃才放任的大臣的弊病,用法度約束天下官吏的行為,就算馬君能長壽居於高位,他的才能又怎會得以全然發揮呢?唉,這真是值得悲嘆的事啊。安葬後,馬遵的夫人跟家人商量派馬持國來向我請求說:“希望你有所記述,讓馬遵可以死後不被人遺忘。”我於是替他論定功績,並用文字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