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目錄
一、倡導年輕化
鄧小平倡導幹部要年輕化/002
中央組織部成立青年幹部局/007
鄧小平談黨的幹部隊伍建設/013
鄧小平說應該建立退休制度/017
中顧委學習貫徹鄧小平講話/023
各界掀起幹部制度改革熱浪/026
鄧小平提出廢除幹部終身制/035
二、走向規範化
各地按照新標準選拔幹部/044
嚴厲查處選拔中的違規行為/052
深化農村幹部選拔制度改革/056
國家公務員條例正式出台/061
宋平就公務員制度發表講話/066
國家公務員制度開始試點/070
公務員暫行條例正式出台/076
三、實現制度化
公務員制度改革會議開幕/084
中央頒布幹部任用暫行條例/090
頒布實施幹部考核暫行規定/095
創新方法公開選拔領導幹部/100
中央出台幹部制度改革綱要/105
中央頒布六項法規性檔案/108
中央頒布實施國家公務員法/113
文摘
鄧小平倡導幹部要年輕化
1979年11月2日,在中央黨、政、軍機關副部長以上幹部會議上,鄧小平就培養接班人問題的緊迫性發表意見,指出:
現在我們國家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方針和路線的年富力強、有專業知識的幹部。因此,對於我們的老同志來說,第一位的事情就是要認真選拔好接班人,要準備交班,其他的日常工作是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第六位的工作。
在此後的幾次重要會議上,鄧小平反覆強調了幹部隊伍年輕化的重要意義。
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發表講話,‘他講道:
老同志的最主要的任務,第一位的任務,是提拔年紀比較輕的幹部。別的事情搞差一點,這件事情搞好了,我們見馬克思還可以交得了賬,否則是交不了賬的。
在1980年2月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又指出:
五年以後,再開中央全會,在座的相當一部分人不能工作了,那時再考慮接班人問題就晚了。怎樣解決擋路的問題,就需要認真想一想,採取有效的措施。
在1981年6月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會上,鄧小平指出:
這次全會解決了兩個問題,解決得非常好。一是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真正是達到了我們原來的要求。這對統一黨內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二是人事問題。全會對兩個重大問題採取重大決策,做出重大選擇,是正確的。
加強幹部隊伍道德建設是鄧小平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思想的重要內容。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推動下,十一屆六中全會標誌著中共中央領導層的重大人事變動,實現了平穩交接。
在中央的倡導下,地方幹部選拔制度也開始進行調整。
早在1980年8月18日,《新華日報》以《充分尊重民眾薦賢舉能的民主權利》為題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評論指出,選拔幹部的工作與黨的其他工作一樣,必須堅定不移地走民眾路線,充分尊重民眾薦賢舉能的民主權利。
評論說,為了在選拔幹部工作上充分走民眾路線,我們要破除這樣一些思想顧慮:
一、怕泄密。選拔幹部的工作,確有機密。但是,到底哪些是幹部工作中應當保守的機密,哪些是應當破除的框框,必須搞清楚……
二、怕亂套。民眾發動起來後,難免會七嘴八舌,眾說紛紜,這是正常的現象,不足為怪……
三、怕派性抬頭。這個問題是很值得警惕的。有些單位的派性是“平時看不見,遇事有表現,關鍵時刻大表演”。選拔幹部就是一個關鍵時刻,派性是很有可能跳出來表演一番的……
許多單位的實踐證明,大膽放手地發動民眾推薦幹部好處很多,它有利於打開眼界,解放思想,衝破老框框,廣開才路。發動民眾來推薦幹部,容易把各方面的優秀人才發現和推薦出來。另一方面,大膽放手讓民眾推薦幹部,還有利於調動幹部民眾的積極性。
河南省汝陽縣城關公社注意發揮農村有文化青年的作用,從1980年開始,選拔了70多名高、國中畢業的知識青年到生產大隊管委會,使農村工作出現了新起色。
城關公社黨委通過分析基層領導班子狀況,全社17個大隊的221名幹部中,50歲以上的就有104人,大都是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時期的老幹部。
這些同志年齡大,體弱多病,有的文化水平不高,擔負新形勢下農村生產的領導和管理工作甚感吃力。因此,必須在農村基層領導班子中,逐步充實和更新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青年幹部。
汝陽縣城關公社每年都有一批知識青年從學校回到生產隊,成為農村農、工、副業生產和科研、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活躍分子,有的已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放著不用是個很大的浪費。一年來,各大隊進行了民主選舉。在全社成立的14個大隊管委會139名成員中,知識青年占50%以上。
這些知識青年被選進大隊管委會後,朝氣蓬勃、兢兢業業,努力改變農村面貌,科學種田迅速得到推廣,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江西省民政廳在選拔幹部制度上進行了新的嘗試。他們將準備上報擔任處級領導職務的13名幹部名單,提交給民眾民主評議,並且採納民眾意見去掉了2人,新增加了1人。經省委組織部逐個考核,正式任命。
序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新中國已走過了60年的風雨歷程。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從多視角、多側面對其進行解讀。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會、民生等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華民族已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暫的,但這60年帶給中國的卻是極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經歷了滄桑巨變。從開國大典到60年國慶盛典,從經濟戰線上的三大戰役到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從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從宜將剩勇追窮寇到建立了強大的國防軍,從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到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從“雙百”方針到體制改革後的文化事業欣欣向榮,從掃除文盲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新型國家,從翻身解放到實現小康社會,凡此種種,中國人民在每個領域無不留下發展的足跡,寫就不朽的詩篇。
60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滄海一粟。其間究竟發生了些什麼,怎樣發生的,過程怎樣,結果如何,卻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對此,親身經歷者或可鮮活如昨,但對後來者來說卻可能只是一個概念,對某段歷史的記憶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於此,為了讓年輕人,特別是青少年永遠銘記共和國這段不朽的歷史,我們推出了這套《共和國故事》。
《共和國故事》雖為故事,但卻與戲說無關,我們不過是想藉助通俗、富於感染力的文字記錄這段歷史。這套500冊的叢書匯集了在共和國歷史上具有深刻影響的500個重大歷史事件。在叢書的謀篇布局上,我們儘量選取各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義的若干事件加以敘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國發展的全景和脈絡。為了使題目的設定不至於因大而空,我們著眼於每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緣起、過程、結局、時間、地點、人物等,抓住點滴和些許小事,力求通透。
歷史是複雜的,事態的發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於敘述者的視角、文化構成不同,對事件的認知或有不足,但這不會影響我們對整個歷史事件的判斷和思考,至於它能否清晰地表達出我們編輯這套書的本意,那只能交給讀者去評判了。
這套叢書可謂是一部書寫紅色記憶的讀物,它對於了解共和國的歷史、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實踐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時,這套叢書又是一套普及性讀物,既針對重點閱讀人群,也適宜在全民中推廣。相信它必將在我國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中發揮大的作用,成為裝備中國小圖書館、農家書屋、社區書屋、機關及企事業單位職工圖書室、連隊圖書室等的重點選擇對象。
編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