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出現在西周:西周時,周厲王殘暴無度,人民生活困苦,公元前842年 ,爆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逃離鎬京,此後共伯和攝政,行天子事,號“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直到14年後周宣王繼位。共和元年起,中國歷史開始有了明確紀年。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進入了短暫的共和時期。當時的執政者,一種說法是諸侯“共伯和”執政,所以取人名簡稱,稱為“共和”;另一種說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稍微再準確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執政”的含義,稱“共和”。

簡介

西周地圖西周地圖
武王發和周公旦武王發和周公旦

共和元年是指公元前841年,西周進入了短暫的共和時期。該年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西周共和時期是指周厲王逃離鎬京後至周宣王登位前的一個時期,即約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間。前841年(一說前842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之後周宣王之前十四年間(前 841~前828)的政權。有兩說,一為召穆公、周定公共同執政,稱共和;一為共伯和執政。周厲王胡暴虐侈傲,寵信虢公長父、榮夷公等佞臣。大夫芮良夫曾加勸諫,指出榮夷公好"專利"(霸占土地山川的產物),會釀成大難,厲王不聽,終以榮夷公為卿士,執政用事。芮良夫又告誡執政諸臣,不可"專利作威",否則國人將"為王之患",也未得結果。國人對厲王不滿,"謗王",厲王大怒,命衛國之巫監視國人,有"謗"者殺,致使諸侯怨恨不朝,國人不敢談論政事。大臣召穆公虎進諫,指出"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厲王仍不聽。經過三年,國人憤而起義,攻襲厲王,厲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被國人包圍,召公以自己之子代替,太子才得免難。

厲王出奔後,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同行政,號為共和。共和元年(前841),為中國古史有確切紀年之始。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靜,是為周宣王,共和乃告結束。僅見於《史記·周本紀》。

一說厲王出奔後,諸侯推共伯和代行天子事,故稱共和。厲王死,共伯和使諸侯奉太子靜為王,自己回到衛國。此說見於《竹書紀年》與《呂氏春秋·開春》,但與《史記.衛世家》記載不合。

紀年

國人暴動國人暴動

1.中國《國中歷史課本》明確指出:公元前841年,史稱共和元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始。

2.“共和”的來歷。公元前841年,西周的統治者周厲王推行暴政,國都中的平民和中小貴族不堪忍受,起來反抗,將周厲王趕出都城。當時的執政者,一種說法是諸侯“共伯和”執政,所以取人名簡稱,稱為“共和”;另一種說法是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政(稍微再準確些,周定公和召穆公,即召虎),所以取“共同執政”的含義,稱“共和”。

3.從公元前841年開始,我國歷史記載的所有事件,都以編年的形式有了明確的記載,每個君主在位的時間長短,他們在位時每一年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都能完整地接續起來。

4.公元前841年前,我國的歷史事件是不完整的,特別是有相當年份的歷史事件記載是空白,因此傳統上不把這些歷史記載作為可信的證據。20世紀末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個缺憾。

記載

傳統說法共和元年為公元前841,共和時期為14年.

共和元年共和元年

西周之積年,存四說:1、自滅殷至國亡凡257年,2、凡400餘年,3、386年,4、352年。其間,懿王死後,其叔辟方自立,是為孝王。孝王死後,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為王,是為夷王。厲王暴虐,國人流亡於彘(zi),由周、召二公執政,號曰“共和行政”。中國歷史自共和元年(BC841年)始有確切紀年。前此之歷史年代,皆為後人所推算。

2000年經過200多位專家學者歷時5年的努力,“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把中國的歷史紀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

釋義

共和政體:也稱共和制。國家最高權掌握在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國家機關或公職人員手中的政權組織形式。 “共和“一詞來源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務”。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共和政體區別於君主政體,而且是作為君主政體的相對面而存在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