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離[科學術語]

六度分離[科學術語]
六度分離[科學術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五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平均只需要通過6箇中間人就能與全世界每一個人建立聯繫。 作為備註:6人只是理想模型,事實上,實驗中,"只轉發給一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實驗規定了"必須轉發"和"轉發無誤"。所以說4人中只要有任何一位沒有興趣,或信件拒收/丟失,即是實驗失敗。

科學術語

簡介

“六度分離”是社會學家在研究社交網路(social networks)時提出的一個概念。該問題源於社會學家、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4~1984)在1967年作的實驗:“追蹤美國社交網路中的最短路徑”。他要求每個參與者設法寄信給一個住在波士頓附近的“目標人物”,規定每個參與者只能轉發給一個他們認識的人。Milgram發現完整的鏈平均長度為6個人。

理論

比如我們可以構想寄一封信給“萊溫斯基”,夠遠吧?我構想的路徑是:

首先,我寄信給我的同學,他的父親是外交官,由他寄信給他的父親 ,外交官自然認識我國的外交部長,我國的外交部長一定認識柯林頓,最後由柯林頓寄信給萊溫斯基即可。

正好是6個人。按照這個概念,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間人(完整的鏈平均長度為6個人)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一個人建立起聯繫。

我們可以把每個人看作是一個節點(node),認識的人之間可以畫上一條邊(side),最後會形成一個網路(net)。每個節點可以有多少條邊?或者每個人可以有多少個朋友?如果我們做這個調查的話,可能很困難,每個人對朋友的定義不一樣,你認為是朋友,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獲得的數據是有疑問的,有很多說不清楚的地方。不過,有網際網路就好辦多了,只要加在QQ好友欄的就算好友,假使我們真的做這樣一個統計的話,我估計這個數字可能會比6 大,可能是8、9等等。畢竟有不少人QQ上只幾個名字,而現實生活中,我們認識的人肯定比“幾個”要多多了。

有不少人琢磨利用“六度分離”作交友網站。另外P2P軟體的下載也利用了“六度分離”,全世界的電腦連成了一個網路,網路上任意兩台電腦,通過一個包含6台電腦的路徑就可互相下載對方的資源了。

六度分離理論

“六度分離”理論可以算是社交網路研究中最著名的理論之一:生活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平均只需要通過6箇中間人就能與全世界任何一個人建立聯繫。在網路社交逐漸發達的今天,“六度分離”理論的論證變得容易起來,Yahoo聯合Facebook一同開始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名為“小世界實驗”的再度驗證。

小世界實驗”的具體流程是:參加調查的用戶A會被分配一個他不認識的目標對象X;然後選擇自己認為最有可能認識“目標對象”的一個Facebook好友B,系統會發出信息給B,讓B去選擇好友C,一環扣一環,最後找到目標對象X。最後,經過大量的篩選和統計我們就能驗證“六度分離”理論在當下的正確性了。這個實驗的最後結果會作為重要的社會學研究成果發表在相關的科學雜誌上 。

但六度分離理論是否完全正確、合理呢?如果一個人被迫單獨生活在一個小島上且不是被囚禁而是由於在一場海上事故中遇難,這個人在被獲救前是幾乎不可能和外界建立聯繫的,因為他身邊可能連一個可以用的交通工具都沒有,更別說電話了。魯濱遜也是找到了一艘船才成功離開他居住了28年的小島的。所以說,六度理論只建立在一些常見的情況下,也需要一些條件,比如社會上的小群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