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輸子為鵲

公輸子為鵲出自《墨子·魯問》,這個小故事講述了春秋時魯國巧匠,製作的器件讓墨子進行了評論。寓意是修習善行是修習隨緣而生利他的妙用。巧用的原因就是因為能夠利他(利人),善行增加的過程就是利他的能力、本領、技能增加的過程。

原文:
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謂巧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注釋:
公輸子:即公輸班,也叫魯班,春秋時魯國巧匠.
至:最
車轄:車軸上的木銷.
須臾:片刻
斫:砍削
石: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市斤為一石
;地積單位,具體數量各地不一,有以十畝為一石的,也有以一畝為一石的。
拙:蠢笨
譯文:
公輸子削竹木做成了個喜鵲,讓它飛上天空,三日不落,公輸子認為這是最巧不過了。墨子對公輸子說:“像你這樣做喜鵲,還不如工匠做車轄(固定車輪與車軸位置,插入軸端孔穴的銷釘),他用三寸的木料,片刻就砍削成了,卻能負載五十石的貨物。做事本來對人有利才叫巧妙,對人沒利那叫蠢笨。”
主旨:
修習善行是修習隨緣而生利他的妙用。妙用就是巧用。巧用的原因就是因為能夠利他(利人),善行增加的過程就是利他的能力、本領、技能增加的過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