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誼會

1688年,該會由福克斯創建於英國。 1660年,該會舉行首次全國會議,商討國內外的傳教工作。 1827年,在費城年會和其它會議中,正統的公誼會信徒與哈克斯(Elias

公誼會(Society of Friends;The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基督教新教教派。亦稱“貴格會” 、“貴格宗”或“教徒派”、“友愛會”、“朋友會”。1688年,該會由福克斯創建於英國。屬於屬靈派基督徒。該會源自17世紀的若干宗派之一,旨在反抗國家所統治的教會與某些被認為傾向於羅馬天主教教會的教義與儀式。福克斯主張,在“每一個人裡面的上帝”的信念上,借著這個神聖的靈、內在的光,一個人可不借任何牧師之助,發現真實的信仰宗教的訓示。最初自稱為“光明之子”、“真理的發表者”或“真理之友”。又因信徒之間互稱朋友,故該宗亦稱“朋友會”,漢譯為“公誼會”或“教徒派”、“友愛會”。早期信徒絕非一群安靜與和平的人民,經常借著打斷教會的儀式與舉行未經許可的集會(在英國1664年之聚會法下為一種犯法行為)來吸引別人的注意;拒付什一稅;反對立誓,認為立誓是聖經所禁止的,且若一個人總是說實話,就不必非得在特殊場合承諾實行;不以取下帽子為尊敬的表征,甚至在國王面前亦然;主張穿著樸素的衣服(仿效一般的工人服裝);使用日常用語,用非正式的thee“你”取代較為尊重的you“您”,藉此反抗無意義的形式與浪費時間;月份之名與一星期每天的名稱被認為是異教的稱呼,使用“第一天”與“第二個月”這樣的名稱。該派信徒遭到英國國教與清教徒的激烈迫害,許多人被監禁、罰款,然而他們並未因此頹喪。若集會中所有成年成員被禁錮,則其孩子們會繼續舉行集會。1656年,福克斯估計經常有不少於1,OOO名信徒在監禁中。初在英格蘭西北部宣傳。1650-1660年間,由於下層各小派先後被鎮壓,紛紛改入該會,因之信徒大增,在城市小資產階級和熟練工人中得到迅建發展。1652年,在英國北部普雷斯頓·派屈克建立第一個該會的中心區,隨後發展至倫敦、布里斯托、諾里奇等地。1654年後,傳至愛爾蘭、北美洲與荷蘭。1660年後,傳至德國、法國、義大利、挪威、土耳其及耶路撒冷。福克斯本人還曾致函阿爾及爾的長官和中國皇帝。1660年,該會舉行首次全國會議,商討國內外的傳教工作。1672年以後,每年舉行一次全國會議。1666年,健全該會組織,基層設立“月會”,每個郡設立“季會”,全國設“年會”。1676年,該會神學家羅伯克·巴克雷(Robert Barclay,1648-1690)發表教義《十五條》;次年,在此基礎上用拉丁文撰寫《真基督教教義明辯》;兩年後,譯為英文,其後繼承者又將此書編寫為《巴克雷教義簡篇》。這3種著作,均被視為該會經典,特別是《十五條》簡明扼要地闡述了該宗的原則和教義,傳播較廣。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後,獲得合法地位;19世紀後,由於其教義消沉與孤寂,在英國趨於沒落。該會在中國設立機構的有2個差會:美國貴格會,1887年由美國傳教士義白理在南京設立宣教據點,其繼任者為中國牧師高師竹,後擴及江蘇全省,次第傳播於長沙、武昌、無為、臨潭、梧州等地,創辦南京貴格醫院、六合和平醫院等醫療機構;英國貴格會,主要傳道於四川等地。中華人民共和錮成立後,該會停止在中國大陸的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在德國、荷蘭、法國、瑞典、瑞士建立新的年會,但人數很少。1937年,建立國際性組織“貴格宗世界諮詢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共同問題。被基督教界公認為新教的7個主要宗派之一。 至20世紀,由於成員日增,該會變得活躍、進步.不再故意穿樸素的衣服,因為已經無此需要,這種現象至20世紀中葉幾已不存在。日常用語則仍使用特有的第二人稱法即thee和thy,而非thou,作為特別親密的表達形式。一般而言,該會每一召會(congregation)皆稱“月會”,即每月舉行一次事務會議。有時若干小籌備會亦結合成月會。既定區的所有月會每年有四次合為季會,以便在一起舉行崇拜、團契、處理事務或討論一般問題。更大區域內的月會每年有一次結合成年會,是該會的最大行政單位。月會、季會和年會中的許多工作皆由委員會志願完成。每個月會有一名書記、一個負責監督的委員會、一個執事與諮詢委員(或稱長老委員會)及其它各種委員會。所有執事均為無給職。“牧師”(或稱執事者)通常為女性,但有時也為男士,但此職稱在現代並不普遍。該會聚集時,並不為崇拜之事舉行奉獻、募款,每年聚會的花費通常很少,皆由成年成員分攤,他們會收到預算和估計所得的通知。由月會所募集的基金數額付予季會與年會。公誼會的事務會議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舉行,即使是數百人的大型聚會亦然,不採用投票方式,在自由討論之後,書記按當時情況記錄大家的決議,立即宣讀,由成員們決定贊成或不贊同,如未達成決定,則該項舉動順延。公誼會贊助了許多學校,最著名的有西城學校、喬冶學校與公誼會中央學校,皆位於費城附近。也供給較大的學院,其中包括賓夕法尼亞的斯沃爾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與哈佛福德學院(Haverford College)、印第安納的伊爾罕學院(Earlham College)、北卡羅來納的吉爾福德學院(Guilford College)與加利福尼亞的惠蒂爾學院。賓夕法尼亞沃靈福德(Wallingford)的彭德爾希爾(Pendle Hill)則是研讀、開會、講習與靜修的中心。美國公誼會信徒聯誼會議總部設於費城,鼓勵美國與加拿大各公誼會支派應互相幫助、互相了解,並資助威德貴格會聯誼(對公誼會有興趣之其它信仰者所設立的組織)。公誼會世界諮詢委員會由50個以上的國家的代表所組成。公誼會承認靜默具有鼓勵宗教沉思和提倡人類友愛的價值。許多家屬有在用餐前遵守靜默聖寵的習俗,而事務集會則隨著一段靜默的時期而定期地召開與結束。崇拜集會以靜默為主,直到有人覺得受感動才說話或祈禱。有的聚會也許是完全靜默的,話語多寡的程度則視各地的喜好而定。多數公誼會信徒,特別是在美國,已採納一種近似其它教會所用的崇拜形式,並有專職牧師。他們的聚會被稱為“公誼會教會”。大部分聚會都設有兒童主日學,成人主日學則經常開設研讀與討論課程。 公誼會主教義具有彈性。無明文的信經或信條;其成員或為自由派或為保守派,對於三位一體及基督的神性,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經常閱讀聖經,強調教訓的價值,而不必太相信神跡;該會宣稱教會和《聖經》都不是絕對權威,每個教徒都能直接領受“聖靈”的感動而講道;注重內在之光存於每個人身上的聖靈,隨著這道光,每一個人可以學習分辨真理、判斷對錯;一般反對設立牧師;反對舉行固定化的宗教儀式;不行洗禮和聖餐;舉行禮拜時沒有固定程式;提倡和平主義,反對一切暴力和戰爭。該會的基本原則陳述於年會出版的書籍中,諸如《紀律之書》或《信仰與實行》,且常被修訂。每一本書包含了成套的真理問答,由聚會來研讀並回答。這些問答所討論的問題包括:聚會行動,個人生活,家庭關係,教育,麻醉劑與興奮劑的適度使用,社會與政治責任,商業上的公平,種族問題與和平等。這些問答的功用相當於一部信經或信條。 公誼會無外在的受洗和聖餐儀式,因他們認為在上帝的國度里弟兄相愛,團契是屬靈方面的體驗,而非俗世的經歷,所以對於新教徒的接納並沒有儀式。公誼會信徒的子女一生下來就為該會會員。其它入會者則必須提出申請,參加聚會,經過徹底調查後才接受其申請。會員資格被記錄在月會中。婚姻由聚會的成員監督。葬禮則儘量簡單,包含有聲與靜默的祈禱,閱讀一段經文,並由死者的朋友說一些發自內心的讚詞。 1656年,奧斯汀(Ann Austin)、費希爾(Mary Fisher)首先到達新英格蘭,受到迫害,英國當局通過嚴厲的法律反對他們。他們遭到監禁與驅逐,其它後至者則由—城被鞭笞到另一城,還有4位被吊死,其中包括一位名叫戴爾(Mary Dyer)的婦女。許多公誼會信徒逃到由威廉斯(Roger Williams)所建立的宗教絕對自由的殖民地羅德島。1681年,彭威廉(William Penn,1666年加入公誼會)從查理二世處獲得賓夕法尼亞的特許狀,以償付其父彭威廉爵士(Sir William Penn)所欠的16,OOO英鎊債務。1682年,賓夕法尼亞被按宗教原則建立為一個“神聖實驗區”,彭威廉最著名的成就是與印第安人維持友善關係。早期美洲的公誼會反對奴隸制度,新澤西好萊山(Mount Holly)的伍爾曼(John Woolman)即是最早的廢奴主義者之一,其《日誌》已成為古典名著。其它著名的反奴隸制人士有莫特女士(Lucretia Mort)與惠蒂爾(John Greenleaf Whittier)。南北戰爭前,許多公誼會信徒努力維持地下鐵路車站的運轉,以協助奴隸逃亡。該派對於其它社會改革有濃厚的興趣。佛賴(Elizabeth Fry)女士大力鼓吹獄政改革。迪克斯(dorothea Dix)致力於使精神病患獲得較好的治療。安東尼 (Susan B.Anthony) 女士和莫特都為女性參政的先驅。1827年,在費城年會和其它會議中,正統的公誼會信徒與哈克斯(Elias Hicks)的信徒間發生分裂,哈克斯提倡更自由的教義,反對長老們的權威。雙方各自集會,一般稱為“正統派”和“哈克斯派”。1946年11月,雙方舉行聯合會議,此乃正統派與哈克斯派費城分支統一的開始。1955年3月,雙方正式結合為“公誼會費城年會”。數月內,在美國與加拿大的其它年會也仿效,終於結束了持續128年之久的分裂。1845-1854年,公誼會信徒發生另一分裂事件。弗賴女士的兄弟格尼(Joseph John Gurney)與韋爾伯(John Wilbur)之間發生歧見,韋爾伯認為格尼的觀點太過福音化,兩者的信徒在新英格蘭、俄亥俄與加拿大各自組會。19世紀公誼會退出世界活動,僅嚴格地監督其成員的生活,許多虔誠的信徒由於和其它信仰者結婚而被該會拒絕。 1970年代初期,全世界有大約200,000名成員,其中美國和加拿大有119,000人,英國與歐洲其它國家有24,000人,拉丁美洲有6,000人,非洲有45,000人。目前全世界約有信徒4 57,877人,主要集中在美國(131,018人)。信徒人數較多的其它國家還有:肯亞(33,000人)、英國(3萬人)。其餘分布於德國、荷蘭、法國、瑞典、瑞士等國。於20世紀傳播到非洲大陸。目前,非洲有信徒35,531人。參見“貴格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