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眾享

“共建共享”是在一定範圍內共同建設、共同享用資源,是對自發建設模式的拓展和補充。 “公建眾享”非同於“共建共享”,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資金建設的投資主體以及資源建設後的享用範圍不同。 “公建眾享”資源建設模式能夠統領全國的優質資源建設,杜絕不良資源的產生,形成優質資源庫群,便於對學習資源進行使用和科學管理。

“公建眾享”是江蘇師範大學陳琳教授根據時代發展需要提出並著力研究的新的信息資源建設模式,即由政府通過國家財政撥款提供建設資金主導組織建設信息資源,建設後的信息資源原則上不加限定地供人民廣為享用,其最大特點是可在更大的範圍內選擇最為優秀和合適的人士建設資源,從而確保建設質量。“公建眾享”可供更大範圍甚至於是全國、全世界的人分享優質信息資源,具有高的建設與套用績效。
陳琳教授提出信息資源建設的“三階段”理論模式,既自發建設、共建共享和公建眾享。他認為:
我國網路信息資源建設,首先是從“自發建設”開始的。“自發建設”模式為豐富網路資源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有廣大網民的自發建設熱情,就不可能有今天網路信息資源的豐富多彩,而且,無論信息化發展到什麼程度,自發建設都可以稱作是個體式的建設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是很重要的信息資源建設形式。但是不可否認,自發建設的信息資源中,垃圾資源占的比例相當高,許多資源錯誤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在自發建設模式下,上網資源缺少把關人,人人都可建資源,相當多資源者並不具備資源建設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導致網上質量差的資源、重複性資源、零星式資源多,系統性資源、原創性資源、高層次的優質資源少,甚至於像“百度”這樣的搜尋引擎,其中“知道”“百科”中的許多條目解釋,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小農式”的資源建設模式,在信息化初期解決了資源從無到有的問題、由少到多的問題,但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必須改革這種單一的資源建設模式,因而“共建共享”模式應運而生。
“共建共享”是在一定範圍內共同建設、共同享用資源,是對自發建設模式的拓展和補充。因為該模式下可真正由具有建設資源能力和水平的人來建設,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源建設質量問題。但是,由於誰投資誰受益,建設後的“共享”往往被限定在一定的協作組織或協作單位內部,所建資源不能被社會廣為共享使用,績效不高。“共建”的信息資源僅讓共建單位人士共享的方式會造成馬太效應,不僅不會縮小地區間、單位間、行業間的差距,反而會加大數字鴻溝,造成新的信息不公平。這種結果往往是與信息化的初衷相背離的。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大國,不同地區間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教育方面,差異性都很大,導致了學習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發達地區憑藉得天獨厚的優勢,占有大量的優質學習資源;不發達地區教育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後,難以及時全面地共享。上面兩種資源建設模式極不利於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和終身學習的科學發展。因此,要變革目前這種不良的資源建設方式,就必須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學習資源建設模式,走優質資源建設之路。我們研究認為,未來革命性突破的模式是“公建眾享模式”。
“公建眾享”非同於“共建共享”,兩者的本質區別在於資金建設的投資主體以及資源建設後的享用範圍不同。“公建眾享”是由政府出資來組織建設學習資源,這些資源可作為公共基礎資源供全民終身學習使用;而“共建共享”是由一定的組織機構建設,且一般僅限於機構內部或者小範圍內的成員使用,不能供全民共同享用。“公建眾享”可以在全國範圍內選取學習資源開發團隊,這樣不僅可以開發出質量非常高的學習資源,讓全民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還可以促進高校優質資源的共享。“公建眾享”資源建設模式能夠統領全國的優質資源建設,杜絕不良資源的產生,形成優質資源庫群,便於對學習資源進行使用和科學管理。
“公建眾享”與國家的信息化導向是一致的。我國2006年3月19日發布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將“縮小數字鴻溝計畫”作為“我國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行動”的6大行動之一,明確規定“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信息技術套用水平的差距,創造機會均等、協調發展的社會環境”。“公建眾享”將會成為縮小數字鴻溝的最根本舉措。實施“公建眾享”,還可更好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發展多層次、互動式網路教育培訓體系,方便公民自主學習的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