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式研究

內容介紹

《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式研究:戰略視角、量化模型和認知心理》講述了:近年來,國內外頻繁爆發了一系列財務信息舞弊案,它們嚴重危及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使審計職業界面臨前所未有的信用危機。為防範審計失敗,各國監管機構、審計準則制定機構出台了各種管制政策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重構審計模式。2003年10月,國際審計與鑑證準則理事會(IAASB)正式發布了三個新的國際審計風險準則,標誌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正式確立。新國際審計風險準則正式引進“重大錯報風險”概念,審計的重心前移到風險評估。陳毓圭(2004)認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注重運用分析程式,以識別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馬賢明、鄭朝暉(2005)認為,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的風險評估以分析程式為中心,分析程式成為最重要的程式。劉明輝(2006)認為,儘管風險評估涉及詢問、檢查、觀察、穿行測試等多種蒐集證據的手段,但分析程式卻是最有效的方法。王玉濤、盧利平(2006)認為,分析程式審計技術是風險導向審計的實踐基礎。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和一些學者對分析程式的作用卻表示出一定程度的懷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前首席會計師萊恩·特納(Lynn Turner)就批評大會計師事務所在使用新的審計方法時,更多地依賴於以分析程式為主的風險評估,從而減少了實質性的細節測試。黃世忠等(2004)通過對世界通信公司案例的分析,認為安達信全面藉助電腦軟體執行分析程式不符合審計基本常識,顯失職業審慎。王澤霞(2004)也認為分析性測試未必有效。
由此可見,各方對分析程式的認識還有分歧,我國審計理論界目前對分析程式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式研究:戰略視角、量化模型和認知心理》的研究目標就是深化對現代分析程式理論和實務的認識,研究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下如何提高分析程式識別重大錯報風險的績效。《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式研究:戰略視角、量化模型和認知心理》主要從審計技術和審訓認知過程兩個角度出發,首先研究分析程式的基本理論,這是《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式研究:戰略視角、量化模型和認知心理》的基礎。然後,筆者從戰略系統視角、統計量化分析技術、認知心理過程三個方面探討如何提升分析程式的績效。最後,調查審計實務中分析程式的使用情況和問題,並提出改進建議。具體而言,《公司財務信息錯報的分析程式研究:戰略視角、量化模型和認知心理》在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為八章。各章主要內容如下:
一、對分析程式產生與發展的研究
本章結合審計模式的演變,對分析程式的產生與發展進行歷史研究,提出了賬項導向審計階段是分析程式的萌芽和初步發展階段,19世紀80年代英國審計程式中的賬戶分析,可以說是分析程式的萌芽;在制度導向審計階段,分析程式在審計準則中的地位正式確立;在風險導向審計階段,分析程式成為強制性審計程式,並逐漸成為風險評估的核心程式。筆者認為,分析程式快速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背景在於三個方面:外部日益擴大的審計期望差,以及由此導致的訴訟爆炸和政府管制威脅;會計師事務所面臨的成本壓力;系統論為分析程式提供了方法論基礎。
二、分析程式基本理論研究
本章採用規範研究方法,首先對分析程式的概念進行了剖析。對分析程式的各種技術方法進行了探討,指出其適用範圍、局限性。然後,闡述分析程式與審計風險、重要性、審計證據等審計基本概念的關係。具體分析了分析程式在審計風險模型中的定位,指出該模型沒有完全涵蓋分析程式的風險;探討了重要性對計畫實質性分析程式和異常波動判斷的影響;比較了分析程式與細節測試兩種獲取證據方式的差異,並對傳統分析程式被貼上“軟證據”標籤的觀點進行了評價,指出分析程式已經成為現代審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最後,筆者從經濟學中的“有限理性”角度出發,指出審計師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和避免智力努力的傾向,從而指出了統計技術、計算機輔助分析工具對分析程式的深遠影響,分析了統計技術在分析程式中形成預期和評價異常波動方面的優勢,以及計算機技術為實現統計技術在分析程式中的廣泛套用方面發揮的作用。
三、基於戰略系統視角的分析程式研究
在分析程式中,要合理把握不同財務數據之間以及財務數據與非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準確的預期,審計師必須深入了解客戶經營及其行業環境。然而,在審計師如何了解客戶經營和行業知識方面,權威準則和指導是不充分的。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審計師是否應對所了解的各個項目給予同等重要的考慮?如何將這些信息通過一個切入點(視角)整合起來,從而對報表項目形成一個整體預期?為此,本章首先闡述分析程式中了解客戶經營活動和環境的重要性,指出了傳統審計方法在這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後,筆者分析了基於戰略系統視角的客戶了解框架,以及這種框架下的分析程式流程,認為基於戰略系統視角的分析程式將有助於提高審計師診斷差錯和舞弊的能力。最後,考慮到目前我國對戰略系統審計方法的看法存在分歧,因此筆者也對戰略系統審計方法與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關係加以探討。
四、分析程式異常波動調查規則研究
在運用分析程式時,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有效地定義什麼波動是異常波動,即採用什麼樣的調查規則。不同的調查規則對分析程式的效率和效果都有重要影響。本章首先探討四種調查規則:基於簡單判斷的規則;考慮審計重要性的簡單規則;不考慮審計重要性的統計規則;考慮審計重要性的統計規則。然後,採用人為植入差錯的模擬研究方法去檢驗四種調查規則的績效。研究結果總體上支持採用基於統計技術的調查規則,綜合運用了重要性和統計技術的月度重要性規則相對最優。此外,本章也探討了統計規則中的肯定式方法和否定式方法。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差別在於統計原假設的不同以及是否考慮審計重要性。相對而言,否定式方法與審計重要性和審計風險兩個概念結合得更緊密,與合理保證賬戶不存在重大差錯的審計目標是完全吻合的。
五、分析程式預期模型的準確性和差錯檢查績效研究
目前,我們對分析程式有效性的認識大多來自國外的文獻,以及國內被查處上市公司的事後分析結果,但這會產生兩個問題。首先,國外的研究結論在我國未必有效。其次,對我國被查處上市公司的事後分析結果只能說明分析程式對這些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的公司是有效的,但對於那些未被查處公司而言,分析程式的效果如何無人涉及。因此,本章利用我國化工行業上市公司實際數據和模擬研究方法,實證研究了分析程式各種預期模型的預測準確性和差錯檢查績效。得出如下結論:(1)與簡單的隨機遊走模型相比,無論是在預測能力還是在差錯檢查能力方面,使用統計技術可以提高分析程式的有效性;(2)採用統計方法的分析程式作為一種對重大錯報的預警方法是有效的,但它們不能合理保證檢查出相對較小、分布更分散的差錯,審計師因而不能在實質性測試中過分信賴分析程式,而應將實質性分析程式與細節測試結合使用,以實現合理的審計保證水平;(3)外部巨觀經濟指標和行業指標確實對預測數據有一定的解釋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中要求加強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的觀點。
六、分析程式中的審計判斷及其績效研究
在分析程式中,審計判斷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首先探討了分析程式判斷績效的含義,分析了如何從效果性(共識、一致性和自我洞察力)和效率性兩方面來評價分析程式的判斷績效:然後,從審計師主體因素、環境因素和任務因素三方面出發,得出分析程式的績效函式,並具體分析了知識、經驗、任務結構化程度、審計師的激勵、時間壓力等因素對分析程式績效的影響;最後,鑒於人的有限理性,審計師在審計判斷與決策過程中並沒有採用貝葉斯規則,而是大量採用了啟發法(Heuristics)。為此,筆者以現有文獻為基礎,採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探討了分析程式中存在的三種啟發法:代表性啟發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可得性啟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錨定和調整啟發法(Anchoring andAdjustment Heuristic),並對每一種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誤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防治措施。
七、基於認知心理學的分析程式研究
心理學家認為,對決策過程的更好認識在於詳細地描述信息處理過程(即認知過程)。分析程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運用分析程式分析異常波動原因的過程,就是一個從信息獲取到信息輸出的信息加工過程。審計師在執行分析程式時,通常採用了診斷推理的四個典型過程:心理表征、假設生成、信息搜尋和假設評價。
本章結合認知心理學,對分析程式的四個典型過程以及後續審計行動決策進行了探討:(1)在心理表征部分,筆者分析了審計經驗對心理表征的影響,指出了良好的模式識別能力對分析程式績效的重要影響;(2)在假設生成階段,差錯知識和經驗有助於形成更準確的初始假設。同時,這一階段也存線上索效應、典型效應和干擾效應。此外,筆者也探討了初始假設集的規模對分析程式效率和效果的影響;(3)在信息搜尋階段,筆者探討了順序式(Serial)、平行式(Parallel)以及簡化式(Truncated)的信息蒐集方法,並分析了假設生成與信息搜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以及受託責任和時間預算對分析程式測試策略的影響;(4)在假設評價部分,筆者探討了假設評價的代數更新過程(Algebraic-Updating Processes)和基於語義或理解的過程(Linguistic/Comprehension—Based Process),比較分析了互補策略和獨立策略這兩種假設修正策略,並探討了假設評價中對初始假設的過度自信及其防範措施;(5)在後續審計行動決策階段,筆者探討了分析程式結果與賬戶公允性及後續審計行動決策之間的關係,指出了不對稱運用分析程式的現象及其含義。
八、對分析程式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目前,我國審計理論界對實務中如何使用分析程式還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調查。為此,本章以浙江省的註冊會計師為樣本進行了專項調查,以期了解審計實務中分析程式的執行情況,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調查結果顯示:註冊會計師普遍認為分析程式作用較大,尤其認可它在識別潛在錯報風險領域方面的作用,但他們對利用分析程式取得實質性證據的做法持謹慎態度;在分析程式的具體方法上,事務所更多地選用一些很簡單的方法,更複雜但更準確的統計方法幾乎沒有採用;在一些常用方法中以及在對重大波動的進一步調查中,註冊會計師仍存在著一些偏誤需要改進。因此,行業協會應該提供更詳細的分析程式指導,組織相關的培訓,以減少分析程式執行中的偏誤,提高審計效果。
縱觀全書,本研究的創新之處在於:
1.對現有各種分析程式的適用範圍、局限性以及與其他審計基本概念的關係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探討了分析程式在整個審計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這將加深我們對分析程式的認識,有助於風險導向審計中更準確地進行風險識別。
2.利用我國上市公司實際數據,實證研究了分析程式中形成期望值的各種模型的預測準確性和差錯檢查績效。這將有助於分析程式實務的改進,同時對公司更準確地進行財務預測具有借鑑意義。
3.結合認知心理學和國外分析程式文獻,對分析程式中的審計判斷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這為我國今後進一步開展審計判斷理論研究、完善審計準則,為會計師事務所加強職業培訓和質量控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4.對我國註冊會計師實際使用分析程式的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其結果對進一步開展分析程式理論研究和完善相關審計準則和實務有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