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領域與生活世界

內容介紹

本書依據豐富的文本資料,詳細討論了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的形成背景和演變過程、問題領域和概念框架、理論特點和急論要點,深入分析了這一理論在當代思想界中的重要學術效應,並對其價值與限度作出了全面的定位。在書中,哈貝馬斯的市民社會概念被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公共領域理論為基本話語背景,第二階段以生活世界學說為主要構架平台。這種概念不僅內含社會結構之界分、合法性之論證以及民主之闡說等市民社會理論的傳統主題,也與批判理論和現代性理論勾連在一起。因此,公共領域、生活世界、社會批判、市民社會以及現代性等表面看似並不相關的問題,在本書的討論中卻得到了內在的統一。

作者介紹

李佃來,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湖北省哲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政治哲學等。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學術月刊〉、《人文雜誌》、《武漢大學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餘篇。承擔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哲學觀”與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哈貝馬斯政治哲學理論研究”。

作品目錄

導論
一、市民社會研究的復興與哈貝馬斯
二、作為政治哲學家的哈貝馬斯
三、哈貝馬斯與社會批判理論
第一章 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演變與當代轉型
一、市民社會概念的古典意義
二、黑格爾與馬克思:現代市民社會理念的提出和完善
三、葛蘭西與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念的當代轉型
第二章 論公共領域的辯證法:市民社會概念的首次闡發
一、公共領域的概念與歷史生成
二、公共領域的基本功能
三、公共領域的內在悖論
第三章 公共領域的轉型與資本主義的危機
一、市民社會結構的變化與公共領域的轉型
二、論公共領域政治功能的轉型
三、論晚期資本主義合法性危機
四、重建公共領域
第四章 從公共領域到生活世界
一、語言哲學的引入和公共領域的改造
二、意識哲學的批判與理性標準的確立
三、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建
四、體系和生活世界:市民社會概念的新架構
第五章 現代性批判與理性重建
一、時代困境與交往理性
二、現代性話語批判
三、重建理性
第六章 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之反應
一、後現代主義與政治自由主我:哈貝馬斯的批評者
二、柯亨與阿拉托:生活世界之市民社會理論的再建構
三、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之中國式反應
餘論 進與退: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的價值與限度
附錄 哈貝馬斯市民社會理論研究概況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