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鼓

八面鼓

八面鼓是傳承在貴州銅仁、河北邢台。八面鼓由四面八方合成,顧名思義叫八面鼓,有著世界上最大鼓著名之稱。

歷史由來

“八面鼓”形成於明朝早期永樂年間,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八面鼓”融合了獨特的服飾、道具,配以其樂器逐漸形成一種場面宏大、特色明顯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藝術瑰寶。

貴州八面鼓由太平年間,苗族人在往南方遷徙時流傳保留至今,如今在貴州銅仁大部分地區,按照當地的民族習慣,當地苗族人的節日,可看到八面鼓的精彩表演。

表演內容

“八面鼓”表演內容主要包括鼓樂和舞蹈兩部分。“八面鼓”共有伙鼓八面,鼓面直徑約50公分,厚20公分,雙面牛皮蒙制,系低音鼓,每一夥鼓配有鑔,4個大鑔,4箇中鑔,低音大鑼一面。另有一小鼓為點鼓,系高音鼓,配一小鑔和一小手鑼,鼓樂隊由20人組成。

四種打法

大西洋景

節奏輕快,對比突出,變化較大,由弱到強,適於在大街行進中。

小洋西景

節奏連貫,穩慢,適於在小巷行進中。

十二銅錘

節奏緊湊,鏗鏘有力,適於在大街廣場停留。

流水

節奏輕快,隨意反覆,用於以上3種條法的連線處。

以上打法交替出現,形成一套獨特的鼓樂形式,時而明快清脆,時而渾厚激昂,時而悠揚婉轉。

舞蹈節奏

“八面鼓”舞蹈頗為引人入勝。在陣陣鼓樂中,有兩名童男童女,右肩至左側腰各斜挎一串銅鈴,左手拿手帕,右手持賀扇,跳入場中,隨著歡快的鼓點節奏,跳著權步和雙蹦步,有男進造型,有女退亮相,進進退退,甚為俏皮漂亮。隨著舞蹈的進展他們手舞足蹈,即興表演,在鼓點的節奏中,舞動自如,把舞蹈的氣氛推向高潮。

藝術特色

“八面鼓”的藝術特色在於“鼓樂”與“舞蹈”的緊密結合。在演出中,先由鼓聲拉開序幕,走街串巷的老少村民尋著鼓聲奔來,圍鼓隊而觀。在整個藝術形式中,鼓聲起到了很關健的作用。鼓聲的響起預示著活動的開始,同時也像征著節日的到來。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鼓聲變化為鼓樂,樂聲交替反覆。在歡快鼓點的節奏中,舞蹈進入,隨著鼓樂的不斷變換,不同的舞蹈演員輪換表演。結束時,鼓聲漸微,層層轉低。

“八面鼓”藝術形式一種在民間的表演和慶祝活動,鼓聲傳播著節日訊息,召集著民眾觀看,並引導著表演程式。而誇張俏皮的舞蹈、服飾、道具加強了表演的可觀性,成為整個表演的主要內容,並形成表演中的高潮。可以說,“鼓樂”與“舞蹈”的結合是“八面鼓”這種藝術形式的特色和藝術靈魂所在。

“八面鼓”具有不可小覷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它作為一種民間舞蹈,以廣泛的民眾性和娛樂性,受到當地人民民眾的喜愛。和所有的民間藝術、民俗文化一樣,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凝聚了勞動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具體表現。如何保護髮展和引導好“八面鼓”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激發農村文化活力,讓它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是我們面臨的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