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東陽八面山]

八面山[東陽八面山]

東陽八面山Baml(1nShah山,曾名夏山、禹山、舍山。位於南上湖和橫店鄉之問,在南上湖鄉駐地東南2公里,海拔523.3米。在東陽縣城東南19公里,橫店的東北,湖溪的西南。

橫店八面山平疇兀立,四面峭絕,八面凌空,海拔523米。山腰有火山口(當地人稱“肚臍”),為典型的火山錐,是橫店鎮的一大自然景觀,號稱中國小富士。八面山是第四紀死火山。所謂第四紀,是地質歷史的最後一個“紀”,始於距今二百五十萬年前。這一紀的初期,出現了與現代人類有親緣關係的人類祖先,所以又稱為“靈生紀”,確實是一個“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時期。

遺蹟類型

中小型火山構造。

時代背景

八面山雖然海拔523米,相對高度400來米,但兀立平疇之中,秀出群峰之上,遂成一方勝境。自北而觀,壁立千仞,有華山之險;從南而望,傲岸挺拔,有泰山之雄;西北遠眺,則山脊如刃,有黃山之奇;東面仰瞻,則群山簇擁,儼然領袖矣。八面山頂大體平緩,長約200米,寬約百米,中有一潭,稱頂湖,也叫上湖,冬夏不枯。忽悟南上湖之命名,南上湖者,其南有上湖也。山頂有一寺,名中天寺。解放前夕寺里還有和尚,那時寺里需要豆腐,和尚就會在山頂招呼,由於直線距離並不遠,因此山下的人聽得清楚,做豆腐的人家就會將豆腐送上山去。而我幼時登臨,惟見斷壁頹垣中有中天寺碑一塊,高約人許,悄然矗立於藤蔓荒草叢中,碑上文字則漫漶不可辨。

60年代初,蔣介石叫囂反攻大陸,階級鬥爭的弦繃得正緊,備戰防特搞得草木皆兵。一個秋夜,星月無光,忽然發現八面山頂有火光,莫非蔣幫特務空投了?於是各村民兵迅速集合直撲山頂,到了那兒一看,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是幾個嵊縣老嫗在中天寺廢墟上頂禮膜拜呢!

60年代後期,號召綠化荒山,八面山才漸漸有了生氣,部分山坡重新出現了林木蔥蘢的景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液化氣和電炊具進入千家萬戶,人們不再將柴禾作為煮飯炒菜必不可少的燃料,山林逐漸得到休養生息,但恢復大躍進前的景觀尚需時日。大躍進以後,八面山就如同被剝去了衣裳,山岩泥土赤裸。隨之而來的是大修梯田,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說是要將八面山變成花果山,自山頂而下,分布在四面山坡的“毛主席萬歲”、“總路線萬歲”、“大躍進萬歲”、“人民公社萬歲”的大字幾十里外就能看見。這些空心字要由外及內種上四季鮮果,既可讓人一年四季觀賞這幾幅顏色隨花而變的標語,又可一年到頭吃到時鮮水果,描繪的前景確實誘人。南坡的標語過了六七年才消褪,東坡西坡北坡幾條標語,大約因地形複雜未及完成。

70年代初開挖之時,南麓上城村後的山坡上,挖土機、推土機在隆隆奔忙,高爾夫球場將在那裡誕生。八面山,正步入亘古未有的輝煌。。寓台的呂秋文先生捐資在山頂西北側修了一間亭子,綠瓦紅廊與青山碧水相映,登臨遠眺,南江蜿蜒如帶,村落星羅棋布,的是絕佳所在。

80年代後,人們在山頂重修了禹王廟。八九十年代之交,山頂矗立起電視差轉台,幾百萬年來,峰頂第一次有了現代建築,通了電。寓台的呂秋文先生捐資在山頂西北側修了一間亭子,綠瓦紅廊與青山碧水相映,登臨遠眺,南江蜿蜒如帶,村落星羅棋布,的是絕佳所在。進入新世紀,橫店集團斥資美化八面山,植嘉木於峭壁,播異草於芳甸,拓通衢于山腰,綴亭榭於崗嶺。在原為我村山錦頭所轄的土名大墳、乾楂山、平岩頭修了八面山莊,造了別墅群,讓遊客吃農家菜,喝農家酒,住石屋別墅,早起登山,落暮垂釣。原先屬於我村的三個水塘連成一片,形成開闊的水面。“肚臍里”那邊則是八面山森林公園所在,新挖了金牛湖。而淺山頂之小水庫也成了一處景點,粼粼碧波,曲徑迴廊,風光旖旎。

景觀介紹

八面山的南北山腰都有涼亭供人歇息。北邊之涼亭仍在。南邊之涼亭大躍進時被拆毀,二十來年前復建。亭前一巨石,形若鯽魚,人稱“金木魚”,在不同部位叩之,聲音有別,有如樂音,人稱“馨音洞”。石下有一深穴,將石子擲入洞內,叮咚作響,放牛娃覺著好玩,於是常以石投之,年長日久,原來人可直立的洞穴漸漸堙塞了。

八面山的人文景觀頗多。其西北有大智院,俗稱大智寺。楹構百間,氣勢恢弘,為祀南朝梁征南將軍申屠狄而建,已歷時一千四百多年,比享譽海內外的天台國清寺還早。大躍進時作了南上湖公社的養豬場,其後彌勒殿、大雄寶殿等建築被拆,僅餘一溜七間西廂房。寺內和尚東奔西散,只留下夏炳火一人。夏氏子孫滿堂,不知為何戀此不去。1967年秋末,火起,將剩餘建築化為滾滾黑煙,只剩得殘垣斷壁,夏氏也葬身火海。千年古剎於是僅留下幾許唐磚宋瓦供人憑弔了。

大智院西行數百米,土名“里墳”,有一庵。庵內塑像猙獰可怖。庵下數百步有都督堰,是東陽也是浙江最早的進士厲文才倡建,引南江水灌溉千畝良田,造福一方一千三百餘年。堰旁有石獅橋。此橋原是大智院住持大恆募資而建,鹹豐年間修成,橋頭置石獅,故名之。1911年被洪水沖壞,兩年後重修。但二十九年後毀於1942年的壬午洪災。四年後民間集資重修,歷時三年而成。八面山東麓,原有張國維墓。張氏為明末兵部尚書,明亡後繼續抗清,齎志而歿。

從史料中獲知,八面山頂原有大智寺所轄的中天庵,南宋初年建造,清代重修;還有禹王廟,唐代就有。山頂西南有一紅色巨岩,人稱“紅岩頭”,中有石洞,空間與一間小房子相仿佛,塑有一像,不知是何方神聖。洞內陰暗潮濕,疑有毒蟲蜂蠍之類,不敢進,只在洞口一探。

地貌特徵

火山構造呈現一圓錐形屹立在白堊世陸相盆地之中,投影平面呈圓形,具有明顯的正向突起的地貌形態。錐形山峰海拔516m,相對高差達393m,直徑約1000m,面積約0.78km2。地質特徵:古火山構造與圍岩永康群館頭組和朝川組呈現侵入接觸關係。通道充填物具有分帶特點,外帶:以橄欖玄武岩為主,頻寬30-250m,其西部具角礫狀構造,西北部分布著粗大輝石捕虜晶體,直徑1-3cm;中帶:為橄欖輝綠岩,頻寬200-380m,呈現近圓形分布;內帶:為橄欖輝長輝綠岩,內帶範圍較小,呈長橢圓形展布,長軸300m,短軸140m。航磁特徵:航磁異常中心主要分布在八面山山頂,呈現近圓形分布,與古火山構造非常吻合。

科學價值

東陽八面山古火山構造不論在地貌形態上,還是在火山構造的岩性分帶上,在浙江新近紀上新世時期岩漿活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此類火山構造在金衢盆地和其它晚白堊世盆地,均有分布,但在內容上、規模上和地貌形態上,均不及八面山典型。它對研究浙江麗水-餘姚深大斷裂以及新近紀上新世時期白堊世陸相盆地基底斷裂構造活動伴隨岩漿侵入具有重要意義。

八面山超基性岩筒內含有大量的深源包體、巨晶,包體岩石為尖晶石二輝橄欖岩和橄欖石包體、鎂鋁榴石等。前兩者指示了玄武岩漿來源於70km之下的上地幔;後者對尋找藍寶石具有地質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