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雲月

八千雲月

本書是個人歷史的回顧,全書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敘述了本人自出生到退休的經歷,第二部分選編了本人為之付出過心血的飛機圖片和有關航空工業發展戰略的報告、建議及論述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吳志恩,1930年出生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1948年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1952年畢業,統一分配到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工作,歷任技術員、技術科長、總工藝師等職,1981年開始擔任副總工程師,九十年代中期退休後長期擔任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高級顧問。
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國務院特殊津貼享有者,航空工業部部級勞模,美國阿拉巴馬州莫貝市榮譽公民。
著有《飛機製造與國際合作》(內部發行),參加《航空製造工程手冊》(《飛機製造大百科全書》)編制,任編委。曾任黑龍江省航空學會理事、全國航空學會工藝學組成員。

內容簡介

編制這本書的整體思想就是對生平的自我回顧。往事如煙,但往事並非如煙。既然不是煙,功過是非,喜怒哀樂,順利曲折,那寫出來總是一個自我安慰吧。

本書目錄

前言
腳印
一徽商世家
二兵荒馬亂中出生
三三口棺材
四在黟縣外婆家
五革命風暴
六又回到了黟縣
七抗戰八年
抗戰開始了
天災、人禍
淘氣的少年時代
八我的國小
九中學時代
復旦附中
抗戰勝利
轉學徽州中學(休寧中學)
第二次參加學生運動
十一生的關鍵時刻
浙大補習
民主思潮的薰染
拼搏的時間到了
進入南京中央大學
又回到學校
回到屯溪,在屯溪迎接解放
生病
十二解放後的三年大學生活
十三服從分配,遠離家鄉北上
十四進入航空工業行列
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了
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的日子裡
第一次南歸
難忘的時光
防汛,接著開展聲勢浩大的整風運動
十五大發展中的哈飛
中國第一架自己製造的直升飛機誕生
胎死腹中的“平安401”
201號轟炸機的試製
米-4重新試製
重新試製的任務就更艱苦了
十六大躍進帶來的大災難
大煉鋼鐵
糧食產量放衛星
共產主義的誘惑
大饑荒開始了
我母親一來就碰上了大饑荒
十七新任務
轟-5試製
夭折的直-6
後記

精彩賞析

徽州是個山多田少的地方,黟縣解放前據說全縣主糧只夠三個月,加上雜糧也就半年,所以大部分人無論是當老闆、當夥計,都是外出經商。自古有句民謠“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長江兩岸,北到北京、南到廣東,到處都有徽州會館(徽州人聚會的地方),都有徽州人的足跡。在八年抗戰以前,由於男人大都出外經商,在黟縣種田的許多是由外地遷居來的客戶,尤其一些較大些的村莊更是這樣。
我家原籍黟縣橫崗村,那是離縣城三里的一個大村莊,全村三百來戶人家,是徽商聚居之地,以吳姓為主。我們家早年是在江西經商的,清末民初才發展到屯溪這邊來,一直到1940年左右在江西鉛山還有一個紙店,因偷漏稅被國民黨當局罰得倒閉,解放後房產去向不明。從四十年代到解放,家裡主要就靠屯溪一個紙店,由伯父負責經營(父親去世前和伯父對屯溪以及江西紙店輪流管過幾年)。家裡也有一些田地,但不是主要生活來源,滿足不了全家口糧。尤其是抗戰勝利後全家外遷,土地問題對全家也就更沒有什麼印象了。
我只能追溯到我的曾祖父一代,我見過曾祖父,他1932年去世的,是前清邑癢生(秀才),後棄學經商,據說他在世時是我們家的全盛時期。是不是全部是他創業攢下的家產不清楚,只知道當時在江西和屯溪的店業都比較興旺。他去世時已經民國二十一年(1932)了,但頭上還留有一個前清的小辮子,有人勸他把辮子剪掉,他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也。”
祖父一支眼睛幾乎是瞎的(小時看人做鞋,被錐子扎到眼球上),耳朵也聾,一生跟著曾祖父,沒做過什麼事。祖父先後娶過三個妻子,第一個沒有生孩子去世了。我的親生祖母是第二房,生父親兄弟三人,父親是老二。親生祖母死時,他們兄弟分別是三、六、九歲。第三房祖母生了四叔邦楨和兩個姑母(一個小時候去世了)。
曾祖父去世前,將店產按我父親兄弟人數分為幾份,寫入各人名下,父親去世以後,由於我是獨生子,母親按“夫死從子”習俗,將父名改為我名。這事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給我造成很多麻煩。
紙店從抗戰開始後,資產愈來愈少,1955年按照“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政策轉入公私合營,後陸續改組併入屯溪機器廠。當時評估資產是多少不知道,但每個季度定息才26元多一些,全年100多元,“文革”中全部歸公了(文革期間造反的當權者曾派人去屯溪調查我,以為我家是大財主,結果是被澆了一盆冷水)。之所以這么少,也可能是我們家當時已經破落,但我們年紀小,不大覺察,二是公私合營時核算資產,也難免給你核算得愈少愈好。
1947年冬初,我們全家搬到了屯溪定居(我母親先到浙江遂安外祖母處住了兩年,於1950年搬到了屯溪),從此遷離了黟縣。黟縣於1949年春解放,1951年冬進行土改,根據江南特點,人民政府對南方土改制訂了新的政策,增加了“工商業兼地主”這一成分,即對以工商業為生活主要來源者,只沒收其土地,其他如公民權等均不受影響。土改時我母親沒有回去,但在土改前給當地農會寫過一封信,說明自己家土地情況及態度,一切聽從農會處理,土改前後都沒有人找過她。據說按當時劃分的成分標準,土地20畝以下自己不耕種,劃為“小土地出租”,超過20畝即劃為地主。我家是21畝,剛剛超過,但是經濟來源是工商業,劃為“工商業兼地主”,政治上享受工商業者待遇,屬於“四個朋友”序列,但到了60年代初期,階級鬥爭的聲浪愈喊愈高,也開始感到有壓力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政治上感到壓力就更大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