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甲村

兩甲村位於鳳城街道辦事處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45′。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7公頃, 2002年,全村有175戶,483人。

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一說為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梁姓來此建村,以姓命村名梁家。明末及清初,楊姓、高姓、姜姓、于姓等自外地遷來定居。民國時期屬於二區,因與大辛家之梁家重名,當時又屬竹金社二甲,1930年改名為兩甲村。 兩甲村位於鳳城街道辦事處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45′。

東、西、北三面是丘陵,東與河崖村相接,西與新安村土地相鄰,南與北窪村相連,北與王家泊、彩春泊村土地相交,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南距街道辦事處駐地8公里,西距海陽市政府駐地18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蘋果等。 2002年,全村有175戶,483人。有梁、高、楊、姜、於、宋、王、李、徐、張、蓋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高姓。

大事記

1942年8月21日(農曆七月初十日)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為挽救敗局,到青島搬兵增援。一股日軍侵入本村,大肆搶掠。 同年9月秦毓堂殘部逃竄,本村解放。 1952年本村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64年春山東省省長白如冰來村視察。本村被評為海陽縣農業學大寨先進大隊。 1982年投資10萬元,建造大口井1座。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兩甲國小。1971年,有學生115名。本年起,村投資新建校舍18間,教學設施配套,教育質量提高。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0多名。1982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按期放映有關法律、科技等影片。2000年,兩甲村組織的大秧歌隊在本市秧歌比賽中榮獲三等獎。村重視科普教育,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1996年,本村被鎮政府評為科技科普村,被市政府評為文明村。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20公斤。1975年,全村收入10.8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82輛,機車58輛,電話80部,電視機121台,洗衣機2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不足6平方米。1980年起,村統一規劃、建設街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集體福利不斷提高。1972年以來,先後投資10萬元,購置小麥脫粒機5台,拖拉機6台,為村民的耕種、收穫服務。1981年投資4萬元,用上電網供電。1982年購置1部放映機,豐富了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1991年,修建機井和蓄水池,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3年,高成功由於志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4年,由高成功、姜文林、楊澤芹、楊玉芹等4名黨員成立黨支部,高成功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成立後,發動民眾成立了農救會、婦救會、青救會組織,推翻了偽政權,打倒了地主惡霸,勝利完成土改工作任務。1949年黨組織公開,全村有黨員15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25名。

1945年8月,姜文林任黨支部書記。

1950-1985年,先後有高永芹、楊孝芹、高永芹、姜本、姜明義、王學才、高洪義任黨支部書記。

1985年起,高成洪任黨支部書記。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3年建立村政府,楊澤芹任村長。

1958年10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5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

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澤芹、高永芹、楊竹芹、楊希山、楊孝芹、高京修、高德修、於沛吉、姜民、楊京早、高成洪。

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高成洪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