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

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集合覆蓋抑蒸、壟溝集雨、壟溝種植技術為一體,實現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滲和雨水富集的效果。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特點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覆蓋抑蒸、壟溝集雨、壟溝種植技術為一體,實現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滲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點:一是顯著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尤其是秋覆膜和頂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閒期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又減輕了風蝕和水蝕,保墒增墒效果顯著;二是顯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間相間的大小壟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將微小降雨集流入滲於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積溫,擴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種的種植區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間雜草,減輕土壤的鹽鹼為害。

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形成與發展

甘肅乾旱少雨、水資源短缺,旱作農業的發展直接關係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我們總結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正在旱作農業區引發著一場新的革命。

艱辛的探索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業基礎薄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全省70%的人口在農村,7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近80%的農村人口生活在乾旱半乾旱山區。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一直處於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遭災、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如何解決農業的穩定發展問題,始終是甘肅人民必須面對的現實。建國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為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每次探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是歷次探索成果基礎上的重要結晶。
一是圍繞改變基本生產條件,堅持不懈地進行改土興水和小流域治理。我省的山旱地絕大多數分布在黃土高原區,這裡溝壑縱橫,土地坡度大,不下雨寸草難生,一下雨山洪肆虐,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導致土地越來越貧瘠,產出越來越低。正常年景山旱地的小麥平均畝產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災連籽種都收不回。面對這種情況,甘肅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戰天鬥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梯田建設,硬是把坡度在三四十度以上的大部分山地都修成了梯田,使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使單位面積的產量得到了成倍的增長。全省梯田面積已達2000多萬畝,有相當一部分縣基本實現了梯田化。在此基礎上,按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進一步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把種草種樹、興修梯田和修建淤地壩結合起來,創造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腳穿靴子”的治理模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同時,千方百計地興修水利,在旱作農業區建成和正在建設著景電、引大入秦、引洮等一批跨流域的大型水利骨幹工程,儘可能地使旱地變成水澆地,使全省的水澆地面積增加到1500多萬畝。在無法引水的地方,通過實施集雨工程,用打水窖、修池壩等辦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發展庭院經濟,實施大田點種點澆,創造了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二是圍繞抗旱保墒,大力推廣各種先進適用技術。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民民眾創造了許多發展旱作農業的經驗和技術措施,如選擇耐旱作物和品種、壓沙保墒、深翻打碾土地等等。我們把總結推廣這些行之有效的傳統抗旱辦法和推廣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使旱作農業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遷和飛躍。在大力培育和推廣抗旱品種的基礎上,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普遍推廣了地膜平鋪穴播技術,通過地膜的保墒增溫作用,不僅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而且大大增強了作物種植的適應性,使一些高海拔地區和極度乾旱地區可以種植玉米、小麥等作物。近年來,我們重點推廣以日光節能溫室為主的各種設施農業,在許多地方建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等區域性生產基地,增強了旱作農業發展的多樣性和可控性,顯著提高了旱作農業的效益。
三是圍繞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西北黃土高原旱作農業區除了降水量少之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降水的時間分布與作物特別是夏糧的生長期相錯位,在農作物出苗、拔節、灌漿的關鍵階段往往是最乾旱的時期,有限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導致作物產量低而不穩,成為農業發展的心腹之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充分利用技術措施在水上做文章的同時,我們順應自然規律,利用作物自身抗旱的潛力,壓夏擴秋,積極調整種植結構,促使旱作農業朝著特色農業的方向發展。我們在定西中部乾旱地區大面積推廣馬鈴薯種植,既把馬鈴薯培養成了大產業,又做到作物的生長期和降水期相吻合,使有限的自然降水得到充分利用,有效緩解了乾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甘肅旱作農業發展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適用技術體系和生產方式,概括起來叫做修梯田、打水窖、鋪地膜、調結構。正是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我省農業科技人員經過不斷的總結和反覆的實驗,對普通的地膜覆蓋技術作了大的改進和革新,總結創造了全膜雙壟溝播新技術,開闢了旱作農業發展的新途徑。

深刻的變革

一項技術革新或發明,能不能對實踐產生重大推動作用,歸根結底取決於實踐的需求程度。面對世界性的氣候變化和糧荒,旱作農業技術的每一個進步,都有著難以估量的重大作用。
從2003年到2005年,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在我省不同的生態區域進行了試驗示範,種植玉米比相同條件下的半膜平覆增產都在35%以上,種植馬鈴薯比露地栽培增產30%以上。顯著的抗旱增產效果,凸現了這項技術的巨大價值。從2005年起,農業部門就及時組織推廣。2007年,我省中東部地區發生特大幹旱,我們在地處中部乾旱區的靜寧縣調研時發現,採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的玉米長勢良好,與沒有採用這項技術的莊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現了這一技術的抗旱增產優勢。省委省政府及時召開現場會,決定將這項技術在全省旱作農業區進行普遍推廣。當年全省採用這一技術種植的玉米56萬畝,在遭受60年不遇特大旱災的情況下,增產糧食5萬多噸。今年推廣面積擴大到289萬畝,種植的玉米長勢普遍看好,豐收在望,說明這一技術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極大地調動了民眾採用這一技術的積極性。我們計畫在今後兩年內進一步擴大到500萬畝以上,使之在旱作農業區基本普及。實踐證明,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改寫了旱作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結束了半乾旱地區被動抗旱的局面,正在引發著旱作農業發展的革命性變革。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套用效果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成了雨水疊加入滲、土壤水分覆蓋抑蒸和太陽輻射增溫三大原理。這一技術套用在生產中,表現出了明顯的效應。

技術效應

1.雨水入滲疊加利用 
由於該技術採用了大小壟相間的種植方式,全地面覆蓋地膜後,人為增加了集雨面積,可使有限的降水、甚至是5mm以下的無效降水,通過壟的分水作用、地膜的良好阻滲作用,匯集到種植溝,並沿播種孔入滲到作物根部,變成有效降雨,大大提高了耕層土壤水分含量,很好地解決了普通半覆蓋種植降水滯留膜面的缺陷,集雨效果遠優於平鋪半覆蓋方式。2006年在中川鄉高陵村王河社試驗田6月下旬降水19mm後三天,測定土壤水分,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播種行中0-20cm、20-40cm土層土壤水分分別為18.9%、15.6%,分別比普通平鋪覆蓋增加5.0個、2.9個百分點;2007年5月中下旬,降雨(不到5mm)後第三天在四房吳鄉三房吳村測定土壤含水量:全膜雙壟溝播種植距植株10cm處,0-10、10-20cm土層土壤水分分別為16.3%、16.0%,比平鋪覆蓋分別高出3.8和2.7個百分點。集雨效果非常明顯。 
2.土壤水分抑蒸 
由於地表完全覆蓋地膜後,基本切斷了土壤向大氣的水分散失,使因棵間蒸發的無效水分散失降到了最低。同時,使土壤深層的水分加快向上移動,明顯聚集在土壤表層,有效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率。2006年在中川,於玉米拔節期和抽穗期分別測定分析土壤水分:雙壟溝全覆蓋處理,0-20㎝土層土壤水分,分別比平鋪半覆蓋增加2.2和3.3個百分點;20-40㎝土層水分,分別比普通平鋪半覆蓋增加2.1和1.7個百分點。2007年,在中川、老君、四房等鄉分別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測定土壤水分,全膜雙壟溝播種植0-20cm耕層土壤含水量比普通半覆蓋平均高出1.7-4.2個百分點。 
多年多點測定結果表明:全膜雙壟溝播種植玉米全生育期0-20cm耕層土壤水分,要比普通半覆蓋種植高出1.7-4.2個百分點。等於每畝多保蓄2.6-6.3m3水,相當於多降水3.9-9.4mm,保墒效應非常明顯。因而,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具有顯著的抗旱增產效果。 
3. 太陽輻射增溫 
地面覆蓋地膜後,由於地膜的強透光性,可使土壤獲得大量太陽輻射而升溫,同時,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採取了全地面覆蓋地膜和大小壟相間的種植方式,一方面增大了地表表面積,增加了土壤的太陽輻射能,基本切斷了水分向空間的氣化消耗,從而阻止了太陽輻射能隨水氣的散失。因此,可以顯著的提高土壤溫度。經測定:4-7月份玉米生長期,全膜雙壟溝播種植,膜內土壤0-10cm土層日平均土溫比露地高出3.5-4.8℃,比普通半覆蓋高出1.5-1.8℃。增溫效應明顯。同時,全膜雙壟溝播種植,其特殊的壟、溝相間的曲面型地表,改變了太陽光線的反射角度,從而改善了植株下部的光照條件,增加了基部葉片的光照強度,有效提高了群體的光合作用。玉米苗期,由於太陽光線的多角度反射,使中午近地15cm空間的氣溫,比露地高出4.1℃,比普通半覆蓋高出1.0℃。

生物效應

促進生長:玉米拔節前,四房測定玉米生長勢,全膜雙壟溝播比普通半覆蓋株高增加2.7-5.4cm,葉片長度增加3-8cm;大喇叭口期在中川示範田測定,全覆蓋比普通平鋪半覆蓋株高平均增加33cm,莖粗平均增加0.6cm,葉長平均增加11.5cm,葉寬平均增加1.4cm。田間生長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 
增產增收:一般全膜雙壟溝播種植比常規半覆蓋種植穗粒數增加95-130粒,穗粒重增加30.0-41.4g,增產20.0-31.8%,畝增收150-220元。畝用地膜5.3-5.8kg,每畝比普通覆蓋增加地膜1.5-1.8kg,增加地膜成本21-25元,今年初次推廣,民眾對操作技術掌握不夠,每畝比普通半覆蓋多用人工費30元左右,畝累計增加成本51元。操作熟練時,可基本不增加用工。2006年中川示範點試驗:滲水膜全膜雙壟溝播畝產646.6kg,比普通膜半覆蓋(483.4kg)增產33.7%;普通膜全覆蓋畝產627.6kg,比半覆蓋483.4kg增產29.8%。示範田平均產量620kg,比普通半覆蓋500kg增產120公斤,增產率24.0%,按當年玉米價格1.50元/kg,秸稈0.20元/kg計算,每畝增加玉米產值180元,秸稈產值22.80元(粒稈比1:0.95),扣除成本51元,每畝淨增產值151.80元。 
如果採用一膜兩用技術,可延長技術顯效期。選用質量較好的地膜,玉米收穫後,保護好地膜,下茬種植穀子、胡麻等作物。在水源方便的地塊,還可以採用節水補灌、補肥,繼續種植一茬玉米。畝產值可達到200-300元,每畝可節約地膜成本80-90元,節省人工、畜工費120元左
右,相當於直接經濟效益400-500元/畝。

生態效果

這種技術,由於膜邊重疊平壓在寬壟上,因此,要比常規平鋪覆蓋更容易清理殘膜,從而減少土壤污染,有利於保持土壤環境。同時,全地面覆蓋防止了土壤表面的風蝕和水蝕,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有利於改善生態環境。

全膜雙壟溝播技術要點

1、播前準備

1)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力中上,土壤理化性狀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強、坡度在15度以下的地塊,不宜選擇陡坡地、石礫地、重鹽鹼等瘠薄地。
在伏秋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滅茬,耕深達到25~30厘米,耕後及時耙耱;秋季整地質量好的地塊,春季儘量不耕翻,直接起壟覆膜,秋季整地質量差的地塊,覆膜前要淺耕,平整地表,有條件的地區可採用鏇耕機鏇耕,做到地面平整、無根茬、無坷垃,為覆膜、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注意事項:
(1)嚴格按照技術規程要求選地,選擇適宜的種植區域,在年降雨量低於250mm的區域,儘量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
(2)選擇肥力中上的地塊,嚴禁在瘠薄地、陡坡地和砂地採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做到“地不好不種”。
(3)選定的地塊要在前茬收穫後及時整地,早春整地宜早不宜遲,宜淺不宜深,配合耙耱等保墒措施,地要整細耱平,防止土壤失墒。做到“地整不好不種”。
(4)要選擇豆類、馬鈴薯、小麥等茬口。
2)施肥
一般畝施優質腐熟農家肥3000~5000公斤(一膜兩年用地塊,由於第二年施肥困難,第一年農肥施用量應增加到7000公斤以上),起壟前均勻撒在地表。
畝施尿素25~30公斤,過磷酸鈣50~70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硫酸鋅2~3公斤或畝施玉米專用肥80公斤,划行後將化肥混合均勻撒在小壟的壟帶內。
注意事項:
(1)總的原則是農家肥、化肥用量應比常規種植增加。做到“肥不足不種”。
(2)加大技術宣傳培訓的力度,以地定產,以產定肥,視作物的長勢施肥,真正做到科學施肥。
(3)積極推廣秋施肥技術,增加基肥施入量。
(4)追肥應乘雨穴施(追肥槍追施)。
3)划行起壟
划行 每幅壟分為大小兩壟,壟幅寬110厘米。用木材或鋼筋製作的划行器(大行齒距70厘米、小行齒距40厘米),一次劃完一副壟,划行時,首先距地邊35厘米處劃一邊線,然後沿邊線按照一小壟一大壟的順序劃完全田。
起壟 川台地按作物種植走向開溝起壟、緩坡地沿等高線開溝起壟,大壟寬70 厘米、高10厘米,小壟寬40 厘米、高15厘米。
使用起壟機沿小壟劃線開溝起壟;用步犁開溝起壟,沿小壟劃線來回向中間翻耕起小壟,將起壟時的犁臂落土用手耙刮至大壟中間形成壟面,用整形器整理壟面,使壟面隆起,防止形成凹陷不利於集雨。要求起壟覆膜連續作業,防止土壤水分散失
注意事項:
(1)加強培訓與觀摩,要求農民鋪膜時,嚴格按照規程划行起壟。做到大壟高10cm、寬70cm,小壟高15cm、寬40cm。
(2)推廣使用整壟器,使壟面平整、緊實,無坷拉,提高工效和質量。
4)土壤消毒
地下害蟲為害嚴重的地塊,起壟後每畝用4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細沙土30公斤,拌成毒土撒施,或兌水50公斤噴施。
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起壟後用50%乙草胺乳油100克兌水50公斤全地面噴施,噴完一壟後及時覆膜。
5)覆膜
①時間:
秋季覆膜: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耙地,在十月中下旬起壟覆膜。此時覆膜能夠有效阻止秋冬春三季水分的蒸發,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但是地膜在田間保留時間長,要加強冬季管理,秸稈富餘的地區可用秸稈覆蓋護膜。
頂凌覆膜:早春3月上中旬土壤消凍15厘米時,起壟覆膜。此時覆膜可有效阻止春季水分的蒸發,提高地溫,保墒增溫效果好。可利用春節剛過勞力充足的農閒時間進行起壟覆膜。
②方法 選用厚度0.008~0.01毫米、寬120厘米的地膜。沿邊線開5厘米深的淺溝,地膜展開後,靠邊線的一邊在淺溝內,用土壓實;另一邊在大壟中間,沿地膜每隔1米左右,用鐵杴從膜邊下取土原地固定,並每隔2~3米橫壓土腰帶。覆完第一幅膜後,將第二幅膜的一邊與第一幅膜在大壟中間對接,膜與膜不重疊,從下一大壟壟側取土壓實,依次類推鋪完全田。覆膜時要將地膜拉展鋪平,從壟面取土後,應隨即整平。
③覆後管理 覆蓋地膜後一周左右,地膜與地面貼緊時,在溝中間每隔50厘米處打一直徑3毫米的滲水孔,使壟溝的集雨入滲。田間覆膜後,嚴禁牲畜入地踐踏造成地膜破損。要經常沿壟溝逐行檢查,一旦發現破損,及時用細土蓋嚴,防止大風揭膜。
注意事項:
(1)加大培訓宣傳力度,讓農民認識到秋覆膜和頂凌覆膜的重要性。以頂凌覆膜為主,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秋覆膜。在秋覆膜的地區,應注意解決好秋季施肥、冬季管護等問題。做到“不採用秋(頂凌)覆膜不種”。
(2)在降雨量250-450mm的區域以秋覆膜為主,在450-550mm的區域應以頂凌覆膜為主。
6)種子準備
選用良種 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降雨、積溫)和氣候特徵(晚霜時間、小氣候特點),選擇株型緊湊、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品質優良、增產潛力大的雜交玉米品種,主要有沈單16號、豫玉22號、金穗系列、金源系列、酒試20等。
種子處理 原則上要求使用包衣種子,對於少數未經包衣或包衣藥劑針對性差,播前必須進行藥劑拌種。防治地下害蟲,用5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1%~0.2%拌種。防治瘤黑粉病等病害,用20%粉銹寧粉劑或70%甲基托布津乳油150~200克加水1.5~2.5公斤,拌種50公斤。
注意事項:
(1)加強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和示範,篩選適應不同生態類型和市場需求的新品種。儘快確定不同區域適宜的主栽品種。
(2)強化種子市場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對於國家明令禁止在生產上使用的玉米雜交種和種子質量差的品種,堅決杜絕在市場上流通。
(3)大力宣傳已確定在生產上推廣的新品種的品種特性及其相應的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克服良種套用的盲目性。
(4)擴大馬鈴薯脫毒良種的套用率。

2、適期播種

1)播種時間
當氣溫穩定通過10℃時為玉米適宜播期,各地可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確定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中下旬。
2)播種方法
用玉米點播器按規定的株距將種子破膜穴播在溝內,每穴下籽2-3粒,播深3~5 厘米,點播後隨即踩壓播種孔,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或用細砂土、牲畜圈糞等疏鬆物封嚴播種孔,防止播種孔散墒和遇雨板結影響出苗。
注意事項:
(1)在播期上可以適當提前2-3天,但不能太早,防止早播出苗後受凍。 (2)根據品種的生育期,如果種晚熟品種,在避開凍害的情況下要適當提前播種,如果是中早熟品種可以適當推遲播種,但不能晚於4月底。 (3)播種時規範使用點播器,點播後隨時按壓播種孔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點播後套用細沙或漚熟的糞土封穴覆蓋,防止播種孔大量散墒和遇雨板結影響出苗。
(4)為了保證全苗,每穴2粒。
(5)要掌握合理的播種深度,一般播深以3-5厘米為宜。 (6)在保證種子質量的前提下,普及套用有針對性的包衣“紅種子”,地下害蟲和雜草危害嚴重的地塊還要作好土壤消毒。
3)合理密植
按照土壤肥力狀況、降雨條件和品種特性確定種植密度。年降雨量300~350毫米的地區以3000~3500株為宜,株距為35~40厘米,年降雨350~450毫米的地區以3500~4000株為宜,株距為30~35厘米,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地區以4000~4500株為宜,株距為27~30厘米。肥力較高,墒情好的地塊可適當加大種植密度。
注意事項:
(1)合理密植,通過試驗確定不同區域合理的密度。一般情況下降雨量為100mm,種植株數為1000株/畝。
(2)積極引進適合當地推廣的耐密型高產品種,充分發揮群體增產效果。

3、田間管理

1)苗期管理(出苗~拔節)
苗期管理的重點是在保證全苗的基礎上,促進根系發育、培育壯苗,達到苗早、苗足、苗齊、苗壯的“四苗”要求。
破土引苗 在春旱時期遇雨,覆土容易形成板結,導致幼苗出土困難,使出苗參差不齊或缺苗,所以在播後出苗時要破土引苗,不提倡溝內覆土。
查苗補苗 在苗期要隨時到田間查看,發現缺苗斷壟要及時移栽,在缺苗處補苗後,澆少量水,然後用細濕土封住孔眼。
定苗 幼苗達到4~5片葉時,即可定苗,每穴留苗1株,除去病、弱、雜苗,保留生長整齊一致的壯苗。
打杈 全膜玉米生長旺盛,常常產生大量分櫱(杈),消耗養分,定苗後至拔節期間,要勤查勤看,及時將分櫱徹底從基部掰掉,注意防止玉米頂腐病白化苗及蟲害。
注意事項:
(1)採取破土引苗的辦法,及時放苗,保證全苗。
(2)及時定苗,留壯苗,保證苗齊、苗勻。
(3)及時防除草害。
(4)勤查勤看及時將無效分櫱從基部掰掉。
(5)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學防治。
在發生病蟲害的地塊,要做到勤查看,及時有效的予以控制。
2)中期管理(拔節~抽雄)
中期管理的重點是促進葉面積增大,特別是中上部葉片(棒三葉),促進莖稈粗壯墩實。此期要注意防治玉米頂腐病、瘤黑粉病、玉米螟等蟲害。
當玉米進入大喇叭口期,追施壯稈攻穗肥,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5~20公斤。追肥方法是用玉米點播器或追肥槍從兩株中間打孔施肥,或將肥料溶解在150~200公斤水中,用壺在兩株間打孔澆灌50毫升左右。玉米全膜雙壟溝播後,水肥熱量條件好,雙穗率高,時常還出現第三穗,應儘早掰除第三穗,減少養分消耗。
3)後期管理(抽雄~成熟)
後期管理的重點是防早衰、增粒重、防病蟲。要保護葉片,提高光合強度,延長光合時間,促進粒多、粒重,肥力高的地塊一般不追肥以防貪青;若發現植株發黃等缺肥症狀時,應及時追施增粒肥,一般以每畝追施尿素5公斤為宜。
4)適時收穫
當玉米籽粒乳線消失、籽粒變硬有光澤時收穫。果穗收後,秸稈應及時收穫青貯。將地膜保留在地里,保蓄秋、冬季土壤水份,在第二年土壤消凍後頂凌覆膜時,撤膜、整地、施肥、起壟、覆膜。注意殘舊地膜的回收。
如果是一膜兩年用,可將秸稈保留至第二年或砍倒後放在地膜上保護地膜,第二年在兩根茬中間播種玉米。
注意事項:
根據籽粒灌漿進程及籽粒乳線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晚收,以保證籽粒的充分灌漿和成熟。改變過去“苞葉變黃、籽粒變硬即可收穫”為“苞葉乾枯、黑層出現、籽粒乳線消失即籽粒生理成熟時收穫”。一般於10月上旬收穫。

4、一膜兩年用技術

1)技術特點
全膜雙壟溝播一膜兩年用技術就是在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收穫後,不再揭膜和耕翻土地,來年春季在原地膜上播種下茬作物的栽培技術。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秋冬春季節土壤水分的蒸發,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保持良好的通透性;又可減少風蝕和水蝕,改善生態環境;可減少地膜投資、用工等費用;而且玉米根茬可直接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在保證肥料供應的情況下,仍可獲得高產。
2)操作方法
在上年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收穫後,用細土將破損處封好,保護好地膜。第二年,若種植玉米,在前作根茬中間打孔點播,每穴播2粒,若種植馬鈴薯,可在大壟壟側播種馬鈴薯,也可種植小麥、油菜、豆類、蔬菜等其他作物。
3)田間管理
重點是重施化肥。生長期多次追肥,拔節期每畝追施尿素20~25公斤,過磷酸鈣20~30公斤,硫酸鉀15~20公斤,硫酸鋅2~3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在抽雄以後酌情追施攻粒肥。施肥方法是用點播器在兩株中間追施。秋收後及時清除秸桿和殘膜,耕翻整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