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在英國最近一期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陸地動植物,即100多萬個物種將在未來50年之內滅絕,這必將對人類的生存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二氧化碳是所有溫室氣體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據估計大氣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占全部溫室氣體總溫室效應的61%。而現在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還在持續增長,根據現有的研究確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迅速增長主要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於工業的發展而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人們一直以為在那些人跡罕至的地帶,人類造成的生態破壞會沒有什麼痕跡,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卻發現,即使是遠離人類活動範圍的生物群落,依然會受到人類活動所導致的環境變遷的影響。
20年前,史密斯熱帶研究所的威廉姆·勞倫斯等人在南美洲熱帶雨林里劃出69個各1公頃的區域,以便觀察樹木的生長情況。他們原本是要把人煙罕至的18處區域當成標準組,和其他人類活動較頻繁的區域相對照。可是後來他們卻發現,標準組卻不像他們想像得那樣“標準”,他們同樣受到人類文明的產物二氧化碳的影響。在標準組裡,在森林最上方組成樹冠群的樹種長得更多了,而下方組成次樹冠群的樹種卻減少了。勞倫斯指出,森林的動態平衡顯然受到了改變。
勞倫斯指出,這是因為生長速度快的樹種在二氧化碳的滋養下生長得更旺盛了。勞倫斯之所以懷疑二氧化碳是罪魁禍首,因為自上個世紀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起,人類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而二氧化碳又是快速生長的樹種所不可或缺的營養,因此它們把握了先機,開始在森林裡稱霸。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生長速度緩慢的樹種將更難生存,這對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肯定是一個壞的訊息。
勞倫斯還警告道,該擔心的還不只是生物多樣性的問題。生長緩慢的樹種,生產的木質和葉片密度較高,因此這些樹木種群的減少代表著熱帶雨林的固碳能力已大不如前。而資料顯示,亞馬遜熱帶雨林每年清除掉6億噸二氧化碳,大約是燃燒化石燃料所產成的8~10倍。
我們知道綠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從而製造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與此同時,植物的根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又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一“吸”一“呼”,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森林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比例幾乎是一致的,即每公頃森林平均每年吸收6.6噸二氧化碳,但森林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卻根據森林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變化。而如果森林砍伐過度,遺留下來的樹根和枝葉在幾年的腐爛分解過程中,同樣是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
在某種意義上,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最終幾乎會如數奉還給地球。經研究,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情況下,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可能不像人們想像得那么高,僅靠種樹並不能有效地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減小溫室效應,人類還要從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做起。這樣也許可以為我們自己和地球上其他的生物謀求一個出路,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上的物質代謝循環是不受地域控制的。(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