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植物學(第3版)》是在1978年7月出版的教材基礎上,經修改、充實而成。第一版《植物學(第3版)》教材,自1978年7月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以來,已有五年之久,全國各高等農業院校廣泛採用為教材,或為兄弟院校列為參考書。該教材與1962年開始接受農業部委託主編的歷屆《植物學(第3版)》教材相比,套用’範圍較廣。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有關教師對《植物學(第3版)》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並要求對全書再次進行修訂。1983年6月,主編人接受農牧漁業部委託,組織原編寫同志,按1979年11月農業部頒布的全國高等農業院校農學類專業教學計畫(草案)規定(植物學為一學年課程,計130學時,授課50,實驗80學時,教學實習3~6天,總計18~36學時),在南京對新擬訂的《植物學(第3版)》教學大綱、教學內容中講授綱要、實驗項目、教學實習綱要和推薦的教材與參考文獻等交換了意見,對教材修訂內容進行了分工。
目錄
緒論
一、植物界的多種多樣和祖國的植物資源
二、植物學的簡史和分科概述
三、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篇 被子植物形態結構與功能
第一章 種子和幼苗
第一節 種子的組成部分
一、胚
二、胚乳
三、種皮
第二節 種子的主要類型
一、有胚乳種子
二、無胚乳種子
第三節 種子的萌發
一、種子萌發的條件
二、種子萌發的過程
第四節 幼苗的類型
一、子葉出土的幼苗
二、子葉留土的幼苗
第二章 植物細胞和組織
第一節 植物細胞
一、植物細胞的大小和形狀
二、細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原生質
三、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四、植物細胞的後含物
五、植物細胞的分裂
六、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分化
第二節 植物組織
一、植物組織的概念
二、植物組織的分類
第三章 被子植物營養器官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 根
一、根的發生、類型和生理功能
二、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和分布
三、根尖的分區及其生長動態
四、根的結構
五、側根的發生
六、根瘤和菌根
第二節 莖
一、莖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莖的基本形態
三、芽和分枝
四、莖尖的分區及其生長動態
五、莖的結構
第三節 葉
一、葉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葉的基本形態
三、葉的發生和生長
四、葉的解剖結構
五、葉的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以及與生態條件的關係
六、離層和落葉
第四節 營養器官之間的互相聯繫和互相影響
一、根、莖、葉之間維管系統的聯繫
二、營養器官之問主要生理功能的相互聯繫
第五節 營養器官的變態
一、根的變態
二、莖的變態
三、葉的變態
四、同功器官與同源器官的概念
第四章 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 花的組成和發生
一、花的概念、組成和類型
二、花芽分化
第二節 雄蕊的發育及其結構
一、雄蕊的發育
二、花葯的發育和結構
三、花粉母細胞的減數分裂
四、花粉粒的形成和發育
五、花粉粒的形態和結構
六、花粉的生活力
七、花粉植物
八、雄性不育植物雄蕊的形態結構特徵
第三節 雌蕊的發育及其結構
一、雌蕊的發育
二、胚珠的組成和發育
三、胚囊的發育和結構
第四節 開花、傳粉和受精
一、開花
二、傳粉
三、受精
四、外界環境條件對傳粉、受精的影響
第五節 種子的發育過程
一、胚的發育
二、胚乳的發育
三、種皮的發育
四、無融合生殖和多胚現象
第六節 果實的發育、結構和傳播
一、果實的發育和結構
二、單性結實
三、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第七節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述
第二篇 植物界的類群與分類
第五章 植物分類的基礎知識
第一節 植物分類的方法
第二節 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
第三節 植物的命名法則
第四節 植物檢索表及其套用
第六章 植物界的基本類群
第一節 低等植物
一、藻類植物
二、菌類植物
三、地衣植物
第二節 高等植物
一、苔蘚植物
二、蕨類植物
三、裸子植物
四、被子植物
第七章 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
第一節 被子植物分類主要形態學基礎知識
一、莖
二、葉
三、花
四、果實
第二節 雙子葉植物綱
一、木蘭科
二、毛茛科
三、十字花科
四、石竹科
五、蓼科
六、藜科
七、莧科
八、亞麻科
九、葫蘆科
十、山茶科
十一、番木瓜科
十二、椴樹科
十三、錦葵科
十四、大戟科
十五、薔薇科
十六、豆科
十七、楊柳科
十八、殼斗科
十九、桑科
二十、蕁麻科
二十一、大麻科
二十二、鼠李科
二十三、葡萄科
二十四、芸香科
二十五、無患子科
二十六、胡桃科
二十七、傘形花科
二十八、柿樹科
二十九、菊科
三十、茄科
三十一、旋花科
三十二、胡麻科
三十三、唇形科
第三節 單子葉植物綱
一、澤瀉科
二、鳳梨科
三、芭蕉科
四、百合科
五、天南星科
六、石蒜科
七、蘭科
八、莎草科
九、禾本科
第四節 被子植物分類系統簡介
一、恩格勒系統
二、哈欽松系統
三、塔赫他間系統
第三篇 植物生態、群落和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