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漢

李揚漢

李揚漢,植物學家。江西南昌人。1939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學系。1945年留學美國。曾任金陵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建國後,歷任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南京農學院教授、農學系主任,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江蘇省植物學會第二、三屆副理事長,中國雜草研究會主任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時。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被接納為國際雜草科學學會終身會員,應聘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改進雜草管理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植物學的教學和作物形態解剖結構與田園雜草的研究。

基本信息

生平介紹

李揚漢 李揚漢

李揚漢,字洪都,江西南昌人。1913年2月3日(農曆癸丑年臘月28日)出生於江西吳城鎮。父親在江西都昌行醫。他8歲時母親去世,乃隨教書的二伯父生活和學習。1928年赴九江同文中學求學,至高中畢業。由於他成績優良,經校長熊祥煦推薦考取金陵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主系),輔修園藝系,並取得獎學金。因受中學老師的影響,喜愛生物學,一年後轉入植物學系(主系),輔修植物病理學系。這一選擇,奠定了李揚漢一生的事業。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揚漢隨學校西遷成都。三年級時,由系主任聘為見習助教,承擔普通植物學和植物生理學的實習課。1939年冬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43年任講師。1945年參加農林部選考,赴美國耶魯大學林學研究院進修特別班學習。1946年回國後在金陵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至今,在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任教。195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金陵大學過去植物學課程由美籍教授講授,採用美國R.M.賀爾門(R.M.Holman)與W.W.魯濱斯(W.W.Robbins)合著的《普通植物學》作教本。李揚漢留校任教後,感到用英文版教本非長久之計,遂徵得原著者魯濱斯同意(賀爾門已去世),進行中文譯書工作。當時,夫婦收入微薄,為了一家5口的生活,他還在成都師範兼課。該校在鄉間,距離華西壩的金陵大學10餘公里。他騎腳踏車,早出晚歸,經常在青油燈下工作到午夜。經過2年的辛勤勞動,終將該書譯完。抗日後方紙張緊缺,印刷昂貴,書中圖版難以完成。他採用石印製版,延請精工木刻,將圖插入文中。在院長章之汶、母校中學校長熊祥煦的資助和系主任焦啟源的鼓勵與支持下,得以付梓,列為金陵大學農學院叢書,滿足了當時國內高等院校教學的需要。

李揚漢回國前,在加州大學與原著者魯濱斯晤面,得知原著不進行重版,另編新書。1946年,李揚漢回國後,參考了國內外有關文獻,結合中國實際,重編《普通植物學》(上下冊)。該書經教育部審定,列為大學叢書,194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49年以後,該書在台灣省繼續出版至1972年,發行7版。

自1956年起,李揚漢受農業部委託,主編和修訂了歷屆全國統編植物學教材。他編寫的《植物學》是一部內容較全面而系統的植物學參考書。數十年來,李揚漢為中國農業院校編寫符合實際需要的植物學教科書付出了大量心血。

植物學 植物學

李揚漢十分重視科普教育,親自組織編寫《植物學淺說》,主編《大眾植物學》。並與張萬佛合編《奇妙的植物適應》,《科學種田》(即《當代農業》),編寫了《植物學入門》等。這為廣大農村科技工作者及中國小師生了解、套用植物學知識提供了良好讀本,也極有效地普及了植物學知識。

早在1948年,李揚漢便對中國新發現的“植物活化石”水杉做了木材結構的研究。論文首先在美國耶魯大學林學研究院學刊上發表。之後,他又對其硬紋木發生的特徵和原因,木材因真菌滋生產生界紋等進行了研究。

在禾本科中,作物和為害較重的雜草均較多,進行研究時,李揚漢認為二者不可偏廢。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闡明生產中迫切要求解決的結構植物學問題,他編著了《禾本科作物形態與解剖》一書。該書1979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李揚漢首先發現了水稻葉片最尖端的排水器。這一發現及研究手段,有利於觀察研究水稻細菌性病害--稻白葉枯病感染的途徑。李揚漢根據多年研究結果,撰文闡述了植物形態解剖學在農業生產上的套用和進展,不斷地為結構植物學如何與農業生產相結合進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1991年,李揚漢撰寫出版了《蔬菜解剖與解剖技術》。編寫時,原有講義、手稿和資料在“文化大革命”中喪失殆盡,但他仍矢志不移,克服重重困難,重新整理、收集了有關資料,並採用了康文雋、陳維培等學者的新研究成果。

為表彰李揚漢為發展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的突出貢獻,國務院批准他成為首批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並頒發證書。國家新聞出版署因他在編纂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授予他榮譽證書。

個人簡歷

1913年12月28日(農曆) 出生於江西省吳城(原籍南昌)。

金陵大學東大樓 金陵大學東大樓

1929年-1935年 江西九江同文中學,畢業。1935年-1936年 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主系農藝,輔系園藝)。

1936年-1939年 四川成都金陵大學農學院(轉主系植物系,輔系植物病理系)獲農學學士學位。

1938年-1939年 金陵大學植物系見習助教。

1940年-1945年 任金陵大學植物系助教、講師。

1945年-1946年 農林部選考,在美國耶魯大學林學研究院進修特別班(1946 SPECIAL)結業。

1946年初 兼美國林產研究所木材病害協作研究員(Collabo-rator)。

1946年-1952年 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系副教授、教授。

1946年-1948年 兼中央林業實驗所技正(薦任)。

1952年-1956年 南京農學院教授兼生物教研組主任。

1956年-1972年 任南京農學院農學系教授兼系副主任、系主任。

1972年-1978年 江蘇農學院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9年-2004年 南京農學院(1984年更名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雜草研究室主任。

2004年8月22日 13時30分在蘭州逝世,享年91歲。

成就貢獻

運用植物學開展雜草科學的研究

1、一份植物檢疫名單的啟示

菟絲子 菟絲子

1938年,李揚漢在金陵大學選讀經濟昆蟲學時,認識了程淦藩。程淦藩特地送他一份日本植物檢疫雜草拉丁學名的名單,勉勵他將來從事雜草檢疫工作。他意識到了植物學與雜草科學之間的關係,理解到植物學中的植物分類、植物形態結構以及植物生理、生態等知識對農學、植保以及開展雜草學研究的重要性。這一啟示影響到李揚漢大半生的研究和教學歷程。

李揚漢回憶,1946年在美國與魯濱斯晤談時,意外得知這位國際上負有盛名的植物學家竟也致力於雜草的調查研究並出版有專著,而且正著手調查加州外來有害雜草,深受啟發。他便套用植物分類學知識,對檢疫雜草毒麥及其變種進行了鑑定和分類;套用結構植物學知識、技術和方法,證實了毒麥之有毒是由於籽實中內生真菌的存在;用電鏡技術研究觀察了菟絲子細胞中細胞器的超微結構,闡明了其寄生性的由來及演變過程。

2、第一號雜草檢疫對象——毒麥

中國原無毒麥。毒麥傳入中國是隨進口糧食和引種混雜傳入的。毒麥嚴重影響小麥生產和人畜安全。1964年,李揚漢受農業部植保局委託,在江蘇省毒麥發生地區進行調查研究。李揚漢經過鑑定,首次明確了中國有毒麥一種,有和田毒麥、“長芒毒麥”(李揚漢擬名)2變種。並根據其來源、分布、發生傳播與為害提出檢驗、防除及處理和利用等建議。

1985年,李揚漢進行了毒麥及其變種籽實的解剖學研究,首次觀察到籽實不同部位和不同時期,菌絲與籽實細胞間的關係不同,存在細胞間生長和細胞內生長兩種類型。菌絲與寄主有短暫共生期,侵入寄主細胞後寄生性則明顯加強。並提出溫湯浸種方法,殺死籽實內生真菌,以消除其毒害。

李揚漢對毒麥的系統研究,開創了中國對外來檢疫性雜草的檢驗、鑑定以及利用和防治研究的先河,也為中國雜草檢疫事業的發展打下基礎。

3、在寄生雜草研究上的貢獻

李揚漢對寄生雜草的研究工作獨具特色。早在50年代,他便開始研究寄生雜草菟絲子的生物學特性和防治方法。在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他深入研究了南方菟絲子質體超微結構、發育與功能;日本菟絲子為害杞柳的特性、吸器的發育結構及其防除;菟絲子的質體和根的退化與吸器的發生、調控機理,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將吸器發生的調控機理套用於防治。

中國雜草志 中國雜草志

李揚漢還系統研究了“魯保一號”(膠胞炭疽菌菟絲子專化型)的生防效果。他為了探索“魯保一號”真菌的退化和取得新的菌種,曾赴北京請教俞大紱。他用設備簡易、成本低廉的方法,就地培養菌種,便於推廣和農戶使用。並提出精選種子、早期藥劑土壤處理、輪作和加強檢疫防止傳播等綜合防治手段防除菟絲子,還把全過程進行錄像,供教學之用。他的工作得到美國、澳大利亞及非洲一些國家同行的重視和好評。全世界約有菟絲子200種,種子外形很相似,難以鑑別,需要根據花部特徵才能正確鑑定。而菟絲子有一定的專一性,須在一定寄主上才能開花,每年只開花一次。李揚漢提出了用組織培養方法在試管中誘導菟絲子開花的構想。經多次試驗,使菟絲子50-60天就在試管中開花。這為對外檢疫鑑定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術。此外,李揚漢還指導博士生對無根藤、列當等寄生雜草進行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為發展雜草科學和學術活動而努力

雜草科學在中國發展較晚。50年代初期,中國建立了大型國營農場。這些農場由於雜草為害嚴重,防除問題十分突出。1963年,在全國農業規劃會議上,將“雜草調查和除草劑作用原理與套用技術研究”列入國家課題。1963年4月,雜草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1963年5月,在王震等領導同志關懷下,成立了全國化學除草領導小組,李揚漢是成員之一。

70年代末期,農田草害嚴重,雜草學研究人員缺乏,生產上對化學除草技術需求迫切。李揚漢首先在南京農業大學開設雜草課程,培養雜草科學研究生,並通過辦講習班培養從事雜草科研、教學和推廣人員。他經常深入到邊遠地區,進行調查和傳授防除知識。他多次參加國際會議,曾到菲律賓、義大利、美國、日本及韓國等,向國際同行介紹中國雜草科學發展動態。他還邀請美國、加拿大、原聯邦德國著名雜草學者來中國進行講學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他曾是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雜草研究會首屆理事長、聯合國糧農組織改進雜草管理專家組成員、亞太地區雜草管理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雜草科學學會終身會員、美國雜草科學會榮譽會員。在韓國第12屆亞太雜草科學學會會議上,由於李揚漢在雜草科學與國際間學術交流和增進友誼方面所作的成績,榮獲了金屬表彰狀。

主編《中國雜草志》

中國雜草志

李揚漢教授與kim教授交談 李揚漢教授與kim教授交談

1953年,李揚漢便開始田間雜草的研究工作。1956年,受農業部委託,他對山東新墾區國營廣北農場和江蘇沿海及丘陵地區進行雜草普查和採集。1965年,組織和開展了江蘇省六大區的雜草普查,大江南北、海南島、西雙版納,都留下他的足跡。1980年,李揚漢參加了新疆墾區科學考察組,走遍了石河子、奎屯、博樂、伊犁、巴州墾區及吐魯番等14個團場,9個科研單位,進行了調查和採集。1985年在主編《中國雜草志》的過程中,李揚漢不顧年邁,親自帶領課題組成員與研究生赴川、陝、豫、皖、甘、青、新等13個省(區)20多個市,並派遣人員赴西藏考察採集,共採集雜草標本2.5萬餘份。他又與全國農業院校和植保系統近百名專家學者進行聯繫,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下,對全國雜草組織實地調查、採集、鑑定,將中國田園雜草分為惡性雜草、區域性惡性雜草、常見雜草等幾大類。經過9年,四易其稿,編纂完成了這部全面反映中國田園雜草種類、分布、生態環境、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以及化學防除的巨著--《中國雜草志》。

創建第一個中國雜草標本室

1985年,經李揚漢努力在南京建立起第一個中國雜草標本室。標本室收藏各地田園雜草3萬餘份,隸屬132個科594個屬1500餘種。為了反映台灣省雜草發生情況,他將上海博物館珍藏的主要台灣雜草標本借來攝製放大,入櫃收藏。1989年,台灣大學陳玉麟教授通過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K·穆迪(Keith Moody)寄贈的台灣水稻田主要雜草標本,使全國雜草標本接近完整。該標本室已成為中國收藏數量最多包羅最完備的雜草標本室。自建室以來,曾先後接待國外雜草專家28人,國內雜草科學工作者、雜草講習班學員及植物學工作者580人次。國際著名雜草分類學家、《世界為害性最大的雜草》(The World′s Worst Weeds)的作者L.G.霍爾姆(LeRoy G.Holm)到室參觀後給予高度評價。

個人評價

獻身農業教育事業,為發展學和學術而努力

李揚漢十分重視基礎教學,81歲高齡時,仍承擔農學專業植物學部分的教學任務。他備課認真,講課深入淺出,內容豐富,舉例典型,概念清楚,不僅學生愛聽,很多中青年教師也喜歡旁聽。

50年代初期,直觀教具很少,李揚漢自製了顯微照片、石膏模型等教具。

植物學是農學院的基礎課,50年代招生多,大部分教師為青年教師,以指導實習為主。李揚漢為了使他們儘早獨立開課,以“給別人一杯水,自己要有十杯水”的標準,經常利用星期天帶領青年教師到野外認識植物,使他們在短期內掌握300多種植物的形態特徵,獨立帶領學生進行野外教學。李揚漢還親自輔導青年教師提高英語水平。

李揚漢還為中國雜草科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創造了優越條件。他已培養了35名碩士研究生(包括碩士研究生班)、5名博士研究生。自1994年起,每年在讀博士研究生有9名之多。

教書育英才,桃李滿天下

李揚漢教書育人,重視德、智、體、勞、美全面發展,以培養高層次的科研、教學人才。他能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啟發和指導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和動手的能力。他自己堅持鍛鍊,並要求研究生持之以恆練就強健體魄。他的培養方式和獨特風格,深受學生和學校好評。他培養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和海內外,有的在工作崗位上取得較大的成就。真可謂“半個世紀育英才,今日桃李滿天下”。

主要論著

1、李揚漢:《普通植物學》,《金陵大學農學院叢書》,南京:金陵大學植物學會,1943

2、李揚漢:《普通植物學(上、下冊)》,《大學叢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修訂本,1953;第七版.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3、李揚漢:《植物學(上、中、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

4、李揚漢:《禾本科作物的形態與解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9

5、李揚漢:《水稻葉片最尖端排水器的發現和葉尖生態——形態的變化在掃描電子顯微鏡下的觀察》,《南京農學院學報》,1981(2):1~5

6、李揚漢:《田園雜草和草害——識別、防除與檢疫》,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7、李揚漢:《毒麥及其變種籽實的成熟結構與內生真菌之間的關係》,《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5(4):1~7

8、章毓英,李揚漢:《日本菟絲子離體培養和花芽的誘發》,《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8,11(2):24~29

9、秦曉霞,李揚漢:《南方菟絲子質體超微結構、發育與功能的研究》,《植物學報》,1988,30(3):254~258

10、李揚漢主編《檢疫及外來雜草與雜草檢疫資料彙編》,1991

11、李揚漢,黃建中,張宗儉:《高等寄生植物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和進展》,《植物學通報(增刊)》,1993:26~34

12、李揚漢:《對假高粱的現場調查及清除對策建議》,《植物保護》,1990(4):37~38

13、李揚漢:《蔬菜解剖與解剖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14、李揚漢:《中國雜草志》,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