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周報

《內蒙古周報》是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大會的機關報。

《內蒙古周報》是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大會的機關報。
1945年11月,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大會成立,作為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的領導機構。它是發動和領導民眾開展自治運動的民眾群體,在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前還代行政權職能。烏蘭夫當選為聯合會主席。隨之創辦了《內蒙古周報》。
《內蒙古周報》從創刊開始就肩負起為宣傳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的綱領、方針、組織民眾、宣傳民眾、發動民眾的光榮使命。周報在發刊詞中明確宣布:“本報是內蒙古人民的言論機關,它是為內蒙古人民服務的,它所做的,它要說的,將決定於廣大內蒙古人民的意志,我們要求大家大膽說話,儘量發表自己的意見,為著我們同一的信念攜手前進!”
《內蒙古周報》的出版,當時在張家口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張家口曾是察哈爾省省會。日軍侵占後,成為偽蒙疆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是我軍最早解放的較大的城市之一,是一個戰略要地,也是解放區通往東北的要道之一。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機關當時駐在張家口,同時還聚集了許多文化界名人,因此在周報創刊號上,蕭三、艾青、蕭軍等人給周報都寫了賀詩、賀詞。
《內蒙古周報》是蒙漢合壁的十六開本,以時事新聞報導為主,每期的總發稿量以漢字計算約三萬字左右。從版面上看,蒙文稿約占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版面。有些文章光有蒙文,沒有譯成漢文。封面的刊名也是蒙文,無漢文。周報報導與宣傳的主要內容,首先是有關內蒙古自治運動的事情,如《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會章》、《聯合會目前工作方針的意見案》、《對內蒙古人民的宣言》等,都在周報上全文或摘要發表。再就是選發《晉察冀日報》提供的新華社電稿,也有本刊編輯、記者采寫的稿件,以及請人寫的文章。一些報導都具有時代的特徵,如在《各盟報導》欄目中有這樣的訊息:《照這樣還有個活頭—正黃旗清算“毫利希亞”勝利結束》。“毫利希亞”蒙語雖是合作社的意思,實際上它卻是掠奪牧民財富的工具。在偽蒙疆政府統治時期,曾以“救濟災民”為名,脅迫牧民贈送牲畜、物資、錢款等,組成所謂“毫利希亞”,實際上牧民從來沒有得到任何收益,錢物反而被把持“合作社”的人所貪污。訊息告訴人們,正黃旗經過對所辦的“毫利希亞”清算的結果,共算出合當時邊幣三萬萬元。但處理特別寬大,只讓貪污者賠出一千四百多萬元邊幣。在民眾自願的原則下,追回的款以四分之二歸還股東,四分之一救濟貧民,四分之一用作教育補助費。當時,錫林郭勒盟和察哈爾盟的人民政權剛剛建立,對一些舊政權人員侵吞牧民財物的事作如此處理,既維護了民眾一定的利益,又體現了黨對歷史遺留問題通情達理的處理政策,受到民眾的歡迎。又如訊息《幾十年的冤仇都報了—五千蒙漢人民控訴陳子善》,報導了咯喇沁旗王爺府五千民眾集會,控訴蒙奸陳子善迫害人民的罪行,以及對他的處決,使民眾大大揚眉吐氣。此外,周報上還發一些學習資料、科技衛生知識等,以滿足讀者對知識的需求。
由於周報宣傳了黨的政策,傳遞了信息,從而吸引了許多蒙古族青年知識分子,步行數百里從各個盟旗投奔張家口參加革命。僅內蒙古自治學院在短期內就接受了170餘名學員,其中有20餘名是女學員。
周報基本上每周發行一期,從1946年3月至10月,共發行近30期。當時解放區尚處於被分割的情況下,周報創刊初期發行範圍較小,每期只發行幾百份。後來發行範圍逐漸擴展到錫林郭勒盟、察哈爾盟的大部分旗和地方部隊中,有些還發行到東部地區和綏遠省地區,發行份數也增加到二千份左右。
《內蒙古周報》的出版部門當時叫“內蒙古報社”。
1946年下半年,國民黨撕毀了與我黨簽訂的停戰協定,發動了全面內戰。我軍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從大城市作了戰略上的撤退。當時駐張家口的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機關撤往太行山。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機關於1946年10月11日撤離張家口,退至錫林郭勒盟,周報被迫停刊,工作人員也隨著聯合會北撤。
周報的部分職工和家屬在勇夫率領下,帶著兩台印刷機和其他物資,趕上牛車、駱駝北撤。途中曾遭受敵人的襲擊,通過荒無人煙的沙漠,經受過白毛旋風的侵襲,經過數月的艱難跋涉,越過錫盟和巴林草原,於1947年夏天陸續到了王爺廟,與內蒙古自治報社合併。
1947年9月1日,中國共產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決定《內蒙自治報》由中國共產黨內蒙古工作委員會直接領導,明確了《內蒙自治報》為黨委機關報。1948年1月1日,《內蒙自治報》更名為《內蒙古日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