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有土地面積3.11km2,其中:農業耕地98.8ha、園地31.91ha,林地61.59ha,交通用地46.35ha,水域23.51ha,未利用地3.2ha。兗溪村處於黃山余脈和白際山余脈間的屯溪盆地,地貌類型以丘陵為主。兗溪村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時有低溫和連綿陰雨,夏季梅雨量集中易發洪澇,伏秋降雨量偏少易乾旱,冬季時有前強冷寒流,年均氣溫15~17℃。
村域內主要水係為佩琅河:佩琅河發源於歙縣的冷水坳和休寧的母石山,是橫江和率水匯合成新安江後的第一支流,集水面積144km2。
根據《中國地震裂度區劃圖》確定,陽湖鎮地震裂度6度以下,屬非設防地區。
村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2005年末,全村總戶數425戶,總人口1418人,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572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02萬元、工業產值3689萬元、其它經濟產值2581萬元,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4.6:56.1:39.3。在經濟結構上,第一產業以種植業(毛竹)為主,第二產業主要是建築業和以新型材料、電子產業為主導方向的工業,第三產業為運輸業及相關服務業。村組集體經濟收入20.4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90元。
1989年,兗溪村開辦的集體企業輪窯廠為集體資產的積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止2005年,村集體資產累計達800萬元。集體經濟的發展給村民帶來了很多實惠,實行聯產承包制後,從1991年起,農戶應繳稅款都由村集體代繳,農田灌溉由村里全包,農民實現零負擔。兩年來,兗溪村共投入近67萬元實施了村組道路硬化工程,完善了水利設施。2003年,兗溪村抓住國家退耕還林工程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竹產業,目前,全村670畝山場種有250畝雷竹,近200畝毛竹和200多畝松樹、果樹。兩年來,竹產業的發展為村民人均增收近300元。
社會事業健康發展。新建的兗溪村村委會辦公大樓已正式投入使用;新建的康乃馨醫院占地面積達460m2;村內現有一所中心國小,占地面積1200m2,2005年在校學生260餘人;全村有線電視入戶率100%,90%以上的農戶安裝了住宅電話,行動電話戶均一部以上;區域內道路交通網路已經形成,主幹道全部完成硬化,組間道路硬化率50%;電力、電訊、郵政設施有一定基礎。
陽湖工業安置小區一期工程已初具規模,並已引進和安置企業7家,其中黃山鑫匯實業有限公司已建成廠房3幢、安裝生產線4條,於2005年9月投入生產;2005年10月,汽車電子電器廠、天鋼構有限公司相繼開始生產;今年3月同成食品公司建成投產,富達印刷廠、筱蘇州食品有限公司廠房已全部建好,不日即將投入生產,良業閥門有限公司第二棟廠房正在施工中。至今為止,工業小區內累計完成投資超過8000萬元工業小區。二期工程已經進入征地、招商階段,用地規模600畝。三期工程規劃測圖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投資130多萬元的帥鑫大橋,已開工建設,年底前有望建成通車。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02.88畝(其中:田1701.28畝,地301.6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3722.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73.8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8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316畝;荒山荒地73.82畝,其他面積50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04戶通自來水,有105戶飲用井水,有10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7.38%)。有709戶通電,有48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5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8.83%和92.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3戶(分別占總數的89.7%和49.79%)。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14輛,機車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701.28畝,有效灌溉率為6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1701.2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1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9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9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15.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5.52萬元,占總收入的67.87%;畜牧業收入17.57萬元,占總收入的2.4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97頭,肉牛12頭,肉羊0頭);林業收入18.27萬元,占總收入的2.55%;第二、三產業收入194萬元,占總收入的27.12%;工資性收入100.51萬元,占總收入的14.05%。農民人均純收入14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外出勞務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6.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87人(占勞動力的41.24 %),在省內務工225人,到省外務工462人。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709戶,鄉村人口2864人,其中男性1401人,女性1463人。其中農業人口2768人,勞動力 1666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白族等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742人, 彝族97人,白族8人,其他民族17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64人,參合率85.4%;享受低保5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18戶,占農戶總數的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