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佩達 / Klaipeda
(立陶宛語: Klaipėda;德語:Memel;波蘭語: Kłajpeda)立陶宛西部沿海城市。臨波羅的海庫爾斯基灣北端達涅河口。
數據
人口19.5萬(1985)。立陶宛古城。1252-1253年建市,稱*“默麥爾”。公路樞紐;鐵路要站。不凍港,漁港及商港。建有大型出口石油轉運基地。年吞吐量超過770萬噸,主要出口石油、煤炭、金屬、紙漿和工業設備。工業以魚類加工、船舶修造等為主。市北25公里的帕蘭加是著名的海濱療養地。地位
立陶宛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一個海港。它在2002年時擁有194,400個居民,從1989年時的202,900個居民下滑。今日的克萊佩達主要是一個渡船港口,連絡到瑞典、丹麥與德國。它的位置靠近尼曼河河口。歷史沿革
克萊佩達是由波羅的部落於12世紀建立的。有很長一段時間它屬於東普魯士,當時叫做梅梅爾。麥爾(Memel)一譯“梅梅爾”。舊地名。即今立陶宛的克萊佩達。瀕波羅的海,當涅曼河口,港口優良。克萊佩達是立陶宛在波羅的海唯一的一個海港。擁有如畫般美麗的建築景觀。十二世紀時,主要居民是立陶宛人和日耳曼人。十三世紀末,被條頓騎士團占據。1525年後屬普魯士公國。十八世紀後期歸屬普魯士王國, 1871年德國統一後,成為德意志帝國在東波羅的海的重要軍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凡爾賽和約》規定,包括涅曼河下游兩岸暫由國際共管。1923年國際聯盟決定歸屬立陶宛。1940年立陶宛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後改為克萊佩達。
克萊佩達擁有如畫般美麗的建築景觀,與德國、英國和丹麥的建築景觀類似。立陶宛受歡迎的海邊休閒勝地是位在克萊佩達附近的尼林加(Neringa)與帕蘭加(Palanga)。
這個波羅的海港是1252年由條頓騎士團(Deutscher Orden)所建立,並紀錄為拉丁文Castrum Memele(意思為梅梅爾堡壘,德文為Memelburg或Mimmelburg)。1254年時克萊佩達被授予魯貝克城市權(das lübische Stadtrecht)。條頓騎士團將這個地區皈依為基督教。1422年的《梅爾諾海和約》(der Frieden von Melno-See)確立了普魯士省與立陶宛之間的邊界。梅梅爾被包含在普魯士的範圍裡面,一直到1919年這條邊界都未曾變動過。這是歐洲未變動時間最久的邊界之一。
從1472年起梅梅爾在《普魯士地方煤屑法案》(das Kulmer Stadtrecht)的城市下受到治理。1525年梅梅爾在普魯士公爵(Albrecht von Brandenburg-Ansbach-Preussen)的統治下,改信路德教派。這開啟了該城市港口一段長時間的繁榮興盛,因為普魯士領地是波蘭采邑,在之後便成為波蘭立陶宛邦聯(拉丁文:Regnum Serenissima Poloniae;波蘭語: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 )的一部分。得利於靠近尼曼河河口的地理位置,這個邊界城市成為了與隔鄰立陶宛連絡的港口。繁榮時期結束於1629年到1635年梅梅爾遭到瑞典的攻擊、破壞與占領。它經歷過多次的重建,並且在75年之後有大批的梅梅爾居民死於瘟疫。1871年統一的德國創立之後,梅梅爾成為了德國最東北邊的城市。
1919年克萊佩達被列為協約國的保護地。在《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梅梅爾這一塊地區與德國分離,並且成為法國占領之下的一塊自治區。不過,1923年在布德瑞斯上校(Budrys)指揮的立陶宛部隊攻擊下,法國部隊離開了這塊地區。梅梅爾於1939年3月22日在德意志第三帝國合併奧地利、蘇台德地區與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也遭到合併。
在二次大戰期間,從1944年末開始一直到1945年,克萊佩達居民在激烈的戰火下逃離此地。這個城市在1945年1月被紅軍占領,並歸還給立陶宛蘇維埃共和國。 許多還留著的居民被遣送到西伯利亞,而其他人則被驅逐到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