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卜勒超新星

克卜勒超新星

克卜勒超新星是以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的名字命名的。克卜勒超新星也是400年來最後一顆只靠肉眼就可以觀測到的超新星。克卜勒超新星距離地球大約1.3萬光年,是銀河系內最近超新星發生爆炸的代表。

簡介

克卜勒超新星 克卜勒超新星

克卜勒是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的學生,他追隨老師的足跡找尋超新星,他也發現了一顆超新星。1604年10月,克卜勒在天空中發現了一個新的發光體。這也是一顆肉眼能夠看得見的超新星,編號為1604。從1604年到1606年間,克卜勒一直在研究他的這顆超新星,直到該超新星於1606年消失。由於天文望遠鏡直到1609年才發明,因此克卜勒的研究主要依靠肉眼觀察。

新星記錄

四百年前,也就是西元1604年10月,地球上首次紀錄超新星爆炸產生的高能宇宙雲。 超新星在十七世紀初期,在蛇夫座(Ophiucus)產生一顆新的 亮星。 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及他的同僚利用現代的望遠鏡來解釋這天上幻影的產生原因。

利用 最新的 星球演化的知識,這世紀的天文學家繼續探索這向外擴張的星塵雲,並利用太空中的望遠鏡不同波段的資料,調查克卜勒(Kepler)的超新星殘骸(supernova remnant, SNR)。 在這張合成的照片中,從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望遠鏡記錄 X射線, 可見光及 紅外線的輻射,分別是 錢卓拉(Chandra) X-射線望遠鏡, 哈伯(Hubble)以及 史匹哲(Spitzer) 太空望遠鏡。這些組成的照片對於神秘的超新星殘骸提供相當程度的資訊。 克卜勒超新星殘骸距離我們13,000光年,是最近一次本銀河系的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1604

(編號: SN 1604,或稱克卜勒超新星)是位於銀河系內的一顆超新星,位置在蛇夫座內。到目前為止,SN 1604是銀河系內最後一顆被觀測到的超新星,距地球僅6000秒差距(約20,000光年)。高峰時曾成為全天最亮的恆星,也比金星外的其他行星亮,視星等為−2.5。

此超新星在1604年10月9日首次被人發現。[1]到10月17日,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發現是次現象,他深入研究後寫了一本書巨細無遺地記錄此事,書名為《De Stella nova in pede Serpentarii》(蛇夫座足部的新星)。

超新星1604是當代看見的第二次超新星爆發,前一次發生在1572年(詳見條目第谷新星)。此後,再無觀測到銀河系內的超新星爆發,但是河外的超新星則屢見不鮮,最矚目的有超新星1987A。

超新星1604爆發後的遺骸成為了往後發現的同類物體的原型,在四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是常常被深入研究的天體。克卜勒所繪的星圖,記錄了超新星的位置,以字母"N"標示。(由下數起第四行,左起第四格,蛇夫座的右腳跟)

發現者介紹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1630),德國天文學家。

1600年,克卜勒到布拉格擔任第谷·布拉赫的助手。1601年第谷去世後,他繼承了第谷的事業,利用第谷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仔細分析研究,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運行,並且提出行星運動三定律(即克卜勒定律),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礎。

在第谷的工作基礎上,克卜勒經過大量的計算,編製成《魯道夫星表》,表中列出了1005顆恆星的位置。這個星表比其他星表要精確得多,因此直到十八世紀中葉,《魯道夫星表》仍然被天文學家和航海家們視為珍寶,它的形式幾乎沒有改變地保留到今天。

克卜勒主要著作有《宇宙的神秘》、《光學》、《宇宙和諧論》、《哥白尼天文學概要》、《彗星論》和《稀奇的1631年天象》等。其中,在《宇宙和諧論》中,克卜勒找到了最簡單的世界體系,只需7個橢圓就可以描述天體運動的體系了; 在《彗星論》中,他指出彗星的尾巴總是背著太陽,是因為太陽排斥彗頭的物質造成的,這是距今半個世紀以前對輻射壓力存在的正確預言;此外,克卜勒還發現了大氣折射的近似定律。

為了紀念克卜勒的功績,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將1134號小行星命名為克卜勒小行星。

殘骸遺蹟

它所發出的光首次達到地球的時間在1604年10月,也就是大約在400年前。在17世紀早期天空的蛇夫座內,超新星內產生了一顆明亮的新星。天文學家Johannes Kepler和其同時代的人都在研究這顆新星,在沒有望遠鏡的情狀下,他們給出的解釋僅僅是天空的奇怪現象。然而具有星體演變知識的21世紀初天文學家也繼續探索著這片擴張中的碎片雲,但現在他們能利用太空軌道中的望遠鏡通過光譜分析來探測克卜勒超新星遺蹟(SNR)。最近由軌道中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拍攝克卜勒超新星遺蹟得到的X射線數據和影像顯示了其中富含Ia型超新星爆炸後留下的基本元素,這就表明了該超新星的起源是一顆白矮星,在它吸積了太多質量而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後發生爆炸而形成遺蹟。克卜勒超新星距離我們大約1.3萬光年遠,它是我們銀河系內最近超新星發生爆炸的代表。

殘骸之謎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得到了一張完美的銀河系中最年輕超新星殘骸圖像。這張圖像將幫助天文學家解開一個長久的謎團 ,同時對恆星如何災難性地終結和測定宇宙的擴張也有著指導意義。

這個名為“克卜勒超新星殘骸”的物體是一顆恆星爆炸後形成的,爆炸使周圍氣體達到幾百萬度的高溫,同時產生大量的X射線。

天文學家此前已經通過無線電、光學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對“克卜勒”殘骸深入研究了30餘年,但它的起源仍是個謎。一方面,殘骸中存在大量的鐵和沒有探測到中子星都指向了一顆所謂的Type la超新星。另一方面,殘骸似乎不斷擴展成為密度更大的富含氮的物質,這又說明“克卜勒”殘骸屬於另一種Type II類型的超新星。

研究

由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Stephen Reynolds教授帶領的天文學家團體總結了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錢德拉X射線觀測站(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將近九天的觀察結果。他們通過對比該超新星 中氧和鐵原子的相對數量,得出了“克卜勒”殘骸源於Type la超新星爆發的結論。

Reynolds的團隊同時就殘骸中的高密度物質給出了一種解釋。他們認為,“克卜勒”最接近罕見的“即時”Type la超新星爆發,該現象往往在形成僅一億年的大質量恆星中發生,而不是幾十億年。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么“克卜勒”將加深天文學家關於所有Type la超新星以及與眾不同的“即時”超新星爆發的認識。這也將提高使用Type la星作為暗物質宇宙論研究標準的可靠性,同時,這也是理解恆星成為宇宙中大量鐵的來源的基本條件。

人類所觀測到的十大超新星

超新星是某些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爆發中會釋放出大量電漿,並且持續數周至數年時間,天空中好像突然出現了一顆新的恆星。
自然科學——天文學——恆星>>>回到科學頻道
遠古超新星庫克研究團隊利用圖像層疊技術來檢測恆星光線的閃爍,共發現兩顆遠古超新星,兩顆超新星年齡大約都是110億年。
G1.9 0.3超新星是由一顆恆星爆炸形成的,距離地球2.5萬光年,令人驚奇的是,這顆超新星的年齡僅有140年,它是迄今天文學家發現的銀河系內最年輕超新星。
2006GY超新星2006年9月18日,天文學家英仙座NGC 1260星系中觀測到了有史記錄以來宇宙中規模最大、光線最明亮的超新星爆發,這顆超新星就是2006gy。
雙子超新星2007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雨燕”天文觀測衛星在同一個星系內成功地觀測到兩顆恆星先後發生爆炸。兩顆超新星分別是2007ck和2007co,所在星係為MCG +05-43-16。
香檳超新星是編號為2003fg的一顆超亮超新星,發現於2003年。2003fg超新星爆發是由於一顆白矮星吸引鄰近一顆即將爆炸的恆星的物質所產生。
第谷超新星又名“SN 1572”,是一顆於仙后座出現的超新星,也是少數能以肉眼看見的超新星之一。它於1572年11月11日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首度觀測,當時它比金星光亮,隨著亮度轉暗,至兩年後的1574年3月,它已經無法再以肉眼看到。現成為仙后座A超新星遺蹟。
客星中國古代對天空中新出現的星的統稱。主要是指新星、超新星和彗星,偶爾也包括流星、極光等其他天象。這類天體如“客人”一樣寓於天空常見星辰之間,故謂之客星。
1987A超新星是自1604年以來第一顆用肉眼就能看到的超新星,而且大麥哲倫雲的距離是16萬光年,是離地球最近的星系。這顆超新星被命名為1987A超新星。它是20世紀最大的天體物理事件之一。
仙女座S超新星是一顆曾於仙女座星系出現的超新星,也是目前唯一一顆在該星系被發現的超新星,以及第一顆被觀測到位於銀河系外的超新星,發現於1885年。
克卜勒超新星克卜勒超新星是400年來最後一顆只靠肉眼就可以觀測到的超新星。克卜勒超新星距離地球大約1.3萬光年,是銀河系內最近超新星發生爆炸的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