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騰馬鞍

克什克騰馬鞍製作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晚清時期,克什克騰旗的馬鞍子就享有盛譽,製品多供官兵和牧民使用,倍受青睞。 一副好的全鞍,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裸鞍,從現在流傳在各地的馬鞍來看,由於地域和背景的不同,形制也多種多樣。 民國年間,經棚鎮有兩個私人製作馬鞍子的場所,一個是李慶春的小木工廠,另一個是叫“朱疙瘩”的私人鞍子鋪,兩處作坊不大,但挺紅火。

簡介

蒙古族是馬背民族,蒙古人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馬鞍具工藝,馬鞍不僅是蒙古人日常用品,同時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種濃厚的社會氛圍和歷史傳統,創造了馬鞍文化。古代“契丹鞍”具有天下第一之稱。蒙古族馬鞍享有盛名,蒙古汗國和元朝時都有金鞍,北元阿勒坦汗時有“鏤刻的金鞍”。
馬鞍究竟何時出現?從我國的考古資料來看,殷周時期的馬主要用於駕車,所以沒有鞍。戰國時期出現了供騎乘的鞍墊,現在在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的陶戰馬身上可以清楚地見到,或可稱為“低鞍”。文獻中最早的馬鞍見於《太平御覽》卷三五八引《六韜》“車騎之將,軍馬不具、鞍勒不備者,誅”,和《史記・留侯世家》“下馬踞鞍而問”。今天仍在使用的高馬鞍的形制形成於西漢,王室貴族已經“盛飾鞍馬,競加雕鏤”。可見“鞍墊”始於戰國,成熟的“高馬鞍”始於西漢。
克什克騰馬鞍製作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晚清時期,克什克騰旗的馬鞍子就享有盛譽,製品多供官兵和牧民使用,倍受青睞。

人文歷史

一副好的全鞍,首先要有一個好的裸鞍,從現在流傳在各地的馬鞍來看,由於地域和背景的不同,形制也多種多樣。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經棚鎮的馬鞍藝人與眾不同,裸鞍用全木頭製作,用木頭做鞍板和前後鞍鞽,做的時候不用任何電動工具,全部用鐵錛子手工砍出來。李進生就是裸鞍製作絕活的傳承人。
民國年間,經棚鎮有兩個私人製作馬鞍子的場所,一個是李慶春的小木工廠,另一個是叫“朱疙瘩”的私人鞍子鋪,兩處作坊不大,但挺紅火。因為供不應求缺少製作鞍子的人手,所以李慶春從多倫把李進生父親李涵請過來,帶徒傳藝。1952年,公私合營,把兩個私人鞍子鋪合併到經棚鎮木器廠,李涵成了木器廠的頂樑柱,當時為車間主任。這期間,木器廠有10個師傅,又分別帶10個徒弟,其中有李進生。當時,李進生對製作馬鞍子沒有興趣,但又拗不過父親,只好堅持學下去,後來,父親退下來了,李進生成了木器廠的技術能手並將這一技藝傳承至今。
改革開放進入八十年代,號召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李進生從木器廠出來搞單幹,自己開辦家庭式作坊,當時同廠的妻子也一同出來幫助李進生砍馬鞍子,每年做200―――300個鞍子,當時,主要往盟百貨公司少數民族貿易科和盟皮件廠發貨,每隻18元。隨著形勢發展,國營企業轉制,李進生的馬鞍子變為自產自銷。現在李進生還在堅持砍制馬鞍子,一年砍制300多個,平均每個150元,年收入近5萬元。近年來,旅遊產品火爆,應客戶的要求,他又砍制“秀珍”馬鞍子工藝品。

特點

克什克騰旗製作的馬鞍子與其它地方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特點:1、使用工具是幾個鐵錛子,不用任何電動工具,全憑手工砍制。2、四塊木頭,兩個丫木作為前後鞍橋,兩塊木板作為左右鞍板,不用鉚釘,蘊含著力學、美學,只用少許水膠粘接而成。3、用當地自然生長的樺木作材料,結實、耐用。4、樣式多樣,有大三元式和小三元式鞍子、元寶式鞍子和哈達哈式鞍子。5、造型美觀,線條流暢、輕巧,標準是4.7市斤重。
馬鞍的原料多用樺木。樺木砍倒以後,一般要乾燥一段時間才能使用。一副馬鞍只用四大塊材料,兩塊凸形的叫左鞍板和右鞍板,兩塊U形的叫前鞍鞽和後鞍鞽。常人看,把這四塊木板對在一起就行了。但是這裡面有個角度、寬度、弧度的問題,而且在製作中不斷的變化,遠不像人們想像得那樣容易。民間沒有模具和機器,全憑人的眼力和經驗來完成,是一種絕活。砍制裸鞍子有四種工具:大錛子、指甲蓋錛子、平錛子、槽錛子,另外還有圓鑿子和木銼。製作過程大致為:選料,上山選好叉丫樺木,用短鋸截開,作為前後鞍橋的材料,選粗一點的樺木為鞍板的材料。根據材料和鞍鞽樣式,來進行配料砍制,首先,砍出雛形鞍鞽和鞍板。烤窯,(熏窯)把砍出的雛形鞍鞽和鞍板集中在窯里進行燻烤,熏乾水分,做出的鞍子不開膠,不裂縫,不變型,使用久遠。熏窯分兩層,上層裝鞍鞽、鞍板,下層裝鋸沫、刨花,裝好後點火,關門封閉,一般7天就可出窯。出窯、粘板,出窯後把鞍板按大小、前後高低進行配對,然後按前劈口(3.1寸、)後劈口(4.6寸)(鞍板下方前後距離)和慢大、慢小(一般是7寸)(鞍板的開斜度)的尺寸進行嚴縫用膠,俗稱鉚鞍梁子,粘好後用事先準備好的鐵拿子(鐵夾子)拿住,放5小時左右,膠乾卸下鐵夾子,開始淨鞍子。淨鞍子時首先把前後鞍板砍圓,再把前後鞍鞽砍回砍正,使之在同一條直線上,然後淨面、拋光,一副鞍子就做好了。
砍制出來的鞍子要求4.7市斤左右,檢驗產品的方法更是獨一無二,即把裸鞍子背在馬脊上,墊上毛頭紙騎4里地,紙不壞才算是合格產品。

現狀

作馬鞍子工藝歷史上分布較廣。在內蒙古和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北地區均有分布,由於其製作工藝必須積累一定的經驗,既繁瑣難學又原始枯燥,目前已瀕臨失傳,克什克騰旗只有李進生一人堅持傳承這一工藝。
克什克騰旗文化局投資5000元收藏了各種樣式的馬鞍子,又投資3000元更新了砍馬鞍子工具,並制定了五年保護規劃,組織愛好者跟師學藝,蒐集整理影像、文字資料,研究砍馬鞍子工藝等,使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得以傳承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