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簡介
光學物理學家操縱光來產生超短雷射脈衝,然後研究這些脈衝爭取進入光的基本性質的認識。光的調查中還夾雜著極端光源的發展,運營商控制信封階段的超短脈沖,脈衝的超快精確控制,量子光學理論。以聯合天體物理實驗室的研究下,超快雷射現在就能實現的“設計師”,其套用包括在化學,生物動力學過程的控制光脈衝,材料科學,醫藥,電信,技術和納米技術。光學研究,也影響了信號處理,特別是進一步的光學和光學頻率標準原子鐘發展中的盲信號分離和精密測量,發展。Optical physicists manipulate light to produce ultrashort laser pulses and then study these pulse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light. The investigation of light is intertw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xtreme light sources, the control of the carrier-envelope phase of ultrashort pulses, the precise control of ultrafast pulses, and theoretical quantum optics. Thanks to JILA research, ultrafast lasers can now deliver
光纖之父:高錕
人物簡歷
高琨簡歷:被稱為“光纖之父”高錕一九三三年出生於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親是律師,家境還算富裕,住在一棟三層樓的房子裡,而三樓就成了高錕童年的實驗室。起初,他對化學最有興趣,嘗試自製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和,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途人。一九四四年,隨父移居香港,入讀聖約瑟書院,之後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他只好遠赴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大學畢業後,他進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做工程師,後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九六五年畢業。從一九六三年開始,高錕就著手對玻璃纖維進行理論和實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並構想利用一種玻璃纖維傳送雷射脈衝以代替用金屬電纜輸出電脈衝的通訊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錕教授發表了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訊之用的基礎理論。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新網10月6日電 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6日被宣布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前,英國科學博物館裡擺置了他的照片和科學成就,表揚他對人類科學界所做的貢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96年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物理學家楊振寧教授在“高錕星”的命名典禮上致詞時曾說:“今天以後,我知道每次我和小孫女看夜空的時候,將會告訴她,其中一顆是‘高錕星’。我還會對她說,就在那剎那,數不清的光纖,正在傳遞著數不盡的數位(bits),把人類世界推進高速資訊的新紀元。”
高錕教授生於上海,1948年舉家移居香港,高中畢業後到英國深造。1957年加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在英國的標準電信研究實驗室當研究員。
高錕教授在1965年考獲倫敦大學電子工程的博士學位。同一時期,他開始提出用光纖來傳送資訊,並且為傳送訊息的這個新的媒介進行設計。
高錕教授在1987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執教,科學家又兼任教育家。但是從自己的經驗,他也很難具體說得清怎樣的環境可以培養科學家。
獲獎感言
兒時理想
他說:“我從小就喜歡科技,是自然有興趣的。國小時代,我已經在玩很多科學實驗,拿它們作玩具,什麼都要拆開來,看看裡面是什麼樣子的,好奇心很強。我的父母親和科學完全沒有關係,他們也沒有給我任何壓力,要我讀科學。”研發理念
高教授笑說:“不是研究,是看裡面好不好玩。我運氣很好,沒有人罰我。如果當時他們覺得我這么做是不好的習慣,那我的好奇心可能會受到打擊。”因此好奇心是最大動力。高教授還特別提到中學裡一位讓他印象深刻的科學老師。高教授清楚記得,老師當時講一個沙特利耶(Chatelier)原理,即任何物體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將會自然收縮,使自己的構造能夠儘量減低所承受的外來壓力。
“老師當時說,我站在課室的角落,你們來推我時,我的身體一定會挪動,以設法減少壓力。而假使很多人在推擠一個人時,那就可以呈現晶體的形成了。”
高錕教授說,這是一個自然的原理,但是老師生動的講解讓他覺得很有意思。
他說:“有多少學生聽過這樣的說法,但我不知道其他人聽見他這樣的說法,是不是同樣覺得很有道理。我想,這真是人生的奧妙。”
高錕教授說:“兩個人談話,我所要說的東西跟你吸收的東西肯定有差別。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多了至少一半,你學了比我至少少一半年紀的知識。你是用你的生活經驗作成本基礎來了解我講的東西,而我說話的時候,有自己的背景和意念,這是你不知道的。我自己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但我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不一定是這幾個字眼就能夠清楚表達的。”
高錕教授說:“我們聽到什麼,都會按自己當時要的反應來處理,但是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絕對性的了解。這正是現在資訊時代里最大的問題。”
科學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嗎?他說:“我覺得很難。”
他解釋道:“每一個電腦都有人工智慧,假使將來做得成功,但你教它一部分的智慧型之後,它的‘思想’就受到那個方面限制。所以一個電腦就會跟另一個你灌輸不同知識的電腦不同。所以電腦將來也會跟人一樣,每個都不同。一個電腦和一個人一樣,都是受到環境的限制。”
他說:“假使要電腦和人一樣聰明,它吸收知識的速度,必須像人一樣慢慢地吸收基本的知識,因為這有一個接觸和經驗的過程,而人就是把這許多東西混雜在一起,消化吸收,然後有了自己的理解。”
雖然人與人之間因為語言造成了距離,使人們對一個問題的看法各不相同,“這是人生的奧妙”,但是他認為沒有生命的物體之間也應該進行溝通。這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高教授說:“現在感測器和溝通工具的發展越來越快,如果感測器的科技做得好,那以後就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個機器人告訴一套沙發說:‘我要打掃房間,沙發,你把自己移開,我要掃沙發底下。”
從一個科學家的眼光來看,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人類已經能夠操縱一個原子了。只要人類能夠操縱一個原子,他就能夠做各種各樣的事。”
高教授說:“我想我們將來的世界將是我們創造的。我們要它怎樣,它就變成怎樣。但過程可能會很麻煩,因為保守派和非保守派之間會有爭論,會爭權奪利。”
至於科學家要負怎樣的責任,扮演怎樣的角色呢?高教授曾在接受訪問談到自己當時認為可以透過玻璃傳送資訊,但卻不為許多人所信,而自己卻非常執著。他當時說:“科學家都應該固執。”
但是科學家在堅持自己的信念,進行任何發明時,卻未必能夠預料它的後果。以高錕教授發明光纖來說,他當時認為人類應該有更好的訊息交流道路,減少傳送資訊的壓力,但是從來沒有想過後來的網際網路雖然為人們提供很多方便和好處,但也帶來很大的危險。
高教授指出:“保留和環保的問題實際上有衝突。一類生物的逐漸消失到底是自然的,或者是可以被保留下來的?世界是很複雜的,而讀科學的人可能比不讀科學的人更要領會這種問題,因此大家更要三思而行。”
香港為之驕傲
香港前中文大學校長、七十六歲的光纖之父高錕及另外兩名美籍科學家,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揚他們在光纖傳導研究的成就。圖為中大行政大樓掛上高錕的油畫。中新社發譚達明 攝 有“光纖之父”之稱的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香港中文大學七日下午在校園舉行一個沒有“主角”的慶祝會,一百多名師生共聚一堂,祝賀身在美國的高錕,為他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自稱是外行人的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在會上表示,他曾問過高錕:“你的貢獻這么大,為什麼諾貝爾還輪不到你?”金耀基說,“今天的光榮是遲來的榮譽,但來得也不算太遲,我昨天聽到高錕獲獎以後,高興到不得了!”
學校為之驕傲
金耀基更形容:“中國過去有三大發明,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現在‘光纖’就是第四大發明。”他稱,今天大家生活於網路時代,有賴於“光纖”的發明,“光纖”改變了世界,又將香港中文大學變成世界級大學。金耀基今早已向高錕夫婦致電祝賀。他說,高錕觀看電視時,也不知道自己已經獲獎,夫人在旁指著電視說他得了諾貝爾獎,高錕才驚訝地說:“真好!”
高錕得悉獲獎後發表聲明說:“有賴光纖的出現,這個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我從來沒有想過會獲獎,感到非常驚喜。”行政長官曾蔭權也透過發言人祝賀高錕,“是我們的無比驕傲”。
中大校長劉遵義對高錕獲獎感到興奮,但對高錕夫婦不在香港表示可惜。“昨日下午我就接到電話知道高錕獲獎,可惜高錕教授與夫人現在都身在美國,今天不能一起分享喜悅,希望他今年稍後會回到香港一起慶祝。”金耀基則表示,高錕最快要到明天才能回到香港慶祝。
劉遵義透露,高錕是中大電子學系的創系主任,今次得獎的發明,早於一九六六年就有研究的基礎,相隔這么多年,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仍然認同他的貢獻,這實在令人鼓舞。
高錕夫婦在美國
高錕夫婦目前在美國,與高錕相處很多年的金耀基證實,高錕的確患病在身,但病情是一時一時的,“他(高錕)和夫人都喜歡打網球,他差不多每天都有打網球,打網球很講求手腦配合。所以他現在的情況仍然良好。”金耀基出席今日的慶祝會時,又讚揚高錕做事認真,看東西高水準,要求高,對人寬厚,是一個君子。已退休三年的前中大電子系教授徐孔達曾與高錕共事過四年。他透露高錕早年在中大任教時不為人知的趣事,由於高錕長相很“BabyFace”(孩子臉),經常被學生誤以為是同學,鬧出不少笑話,但高錕平易近人,一向都是笑容滿面,從沒見過他生氣。
雖然高錕是華裔,但他與香港的淵源甚深,不但在香港完成中學,且上世紀七十年代即到中大電子系任教,後來出任系主任,並於八十年代末擔任校長。
高錕於一九九六年退任校長後,仍然在美國和香港兩邊跑。因此,港人已把高錕視作自家人,也因此視其得獎為香港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