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還未長大的少年仁村雄二 ( 小田切讓 飾)是個吊兒郎當過日子的青年,有田守 ( 淺野忠信 飾)則是一個外表穩重但內心暴躁的青年,他們倆都在毛巾廠工作,既是同事也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卻十分不滿現實的貧窮和苦難。相比於有守田來說,仁村雄二比較軟弱,仿佛還像孩子一樣生活在自己夢幻的世界裡。以前,他睡覺的時候常常做關於未來的夢,最近卻連夢都沒有了,他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枯燥和無聊。
不怎么愛說話的有田守唯一的愛好是飼養水母,但是有一天,有田守拜託雄二照顧自己的水母,從此便消失了。原來,有田守因為工作時發生了一點小問題被毛巾廠的社長開除,結果他殺了社長夫婦,遭到警察通緝。這個時候,有田守的父親真一郎 ( 藤龍也 飾)出現了,因為生活的艱難和無依無靠,已經步入老年的他還不得不靠收破爛來維持自己的貧窮日子。仁村雄二看著朋友被抓和朋友父親的艱難,他一邊工作,一邊繼續摸索自己未知的未來,同時也被捲入了青年們混亂的鏇渦中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小田切讓 | 仁村雄二 | |
淺野忠信 | 有田守 | |
藤龍也 | 有田真一郎 | |
笹野高史 | 藤原耕太 | |
白石マル美 | 藤原冴子 | |
りょう | 輕部 | |
小山田小百合 | 美穗 | |
花輪 | 高木 ケン | |
加瀨亮 | 有田冬樹 | |
森下能幸 | 森 | |
佐藤佐吉 | 舊貨店的店長 | |
澤木哲 | 惠以 | |
涼 | 律師 |
職員表
製作人 | 淺井隆、小田原雅文、酒匈暢彥、高原建二、野下はるみ、岩瀨貞行、藤本款(聯合)、森澤克彥(技術)、兼山錦二(技術)、武石宏登(擔當) |
導演 | 黑澤清 |
副導演(助理) | 久保朝洋(副導演)、小林大策(助理)、星野義幸(助理) |
編劇 | 黑澤清 |
攝影 | 柴主高秀、森下彰三(DV)、小林章仁(助理)、末吉真(助理) |
配樂 | 三宅治子(製作)、パシフィック231 |
剪輯 | 黑澤清 |
美術設計 | 原田恭明、石島武(助理) |
服裝設計 | 北村道子、梅澤壯一(特殊) |
視覺特效 | 淺野秀二、橫石淳(製作)、奈良由美子 |
燈光 | 蒔苗友一郎、田中利夫、岩切弘治 |
錄音 | 郡弘道、飴田秀彥(助理)、矢澤仁(助理) |
布景師 | 三浦伸一、佐藤信夫、河端賀惠子(小道具)、綱川大介(助理) |
•
•
•
•
•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原聲碟 | |
創作者:パシフィック231 發行時間:2003年1月31日 參考資料: | 1 FATEFUL EVENTS 2 YUJI’S DREAM 3 DRAB LIFE 4 A SMALL ATELIER 5 A NEW WORK 6 THE METROPOLITAN GAME CENTER 7 THE RIVER OF JELLYFISHES 8 TOWARD THE OCEAN 9 JELLYFISH THEME 10 LIGHT OF JELLYFISHES 11 THE HOUSE OF DETENTION 12 OMOTESANDO MARCH 13 THE CHASE |
幕後花絮
•某中國報紙報導,說擔任第5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的姜文,在接受採訪時預測該片是眾多亞洲參賽片中最有希望獲獎的一部 。事實上姜文根本沒有接受過該記者的所謂“電話採訪”,也不住在什麼希爾頓飯店,該報所刊載的這些內容完全是記者自己的杜撰,純屬冒用姜文的名義對坎城電影節進行不負責任的預測 。
•藤井謙二郎攝製的紀錄片《曖昧的未來,黑澤清》記載了黑澤清創作這部影片的過程,在片中不僅可以看到導演在拍攝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也能以此一窺日本獨立電影的製作特點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3年5月25日 | 第56屆坎城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光明的未來》 | 提名 |
幕後製作
數字攝影
導演黑澤清使用數碼攝像機已有些年頭了,當然數碼攝像和專業拍電影的攝影機不能相提並論,但是表現手法上靈活運用還是足夠了。多年使用DV機的經驗告訴他,這種數碼攝像機對光線特別敏感,如果要取得足夠亮度,周圍要保證充分的光線照明。拍攝《光明的未來》的時候,他刻意使用了高對比度的畫面,風格有點像德國名導演弗瑞茨·朗的作品 。
製作發行
影片上映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日本 | 2003年1月18日 | 荷蘭 | 2004年5月6日 |
法國 | 2003年12月3日 | 南非 | 2004年6月18日(德班電影節) |
法國 | 2003年5月20日(坎城電影節) | 美國 | 2004年11月12日(紐約) |
加拿大 | 2003年9月6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4年11月12日(洛杉磯) |
加拿大 | 2003年9月29日(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 匈牙利 | 2004年11月16日 |
荷蘭 | 2004年1月27日(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 匈牙利 | 2005年4月3日(泰坦尼克國際電影節) |
中國香港 | 2004年4月6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捷克 | 2005年4月5日(Febio電影節) |
韓國 | 2004年4月23日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論
黑澤清的態度是溫和的,他拋棄一般的導演全知視角,而試圖打破障礙、去理解片中的主人公。他們的暴力舉動很難用理性的邏輯來解釋,更接近於人性本源,而人的本性恰恰是人們知之甚少的。
沒有他拍攝恐怖片的那種明確清晰的導演方向和強有力的敘述,該片呈現一種更模糊曖昧的風格,與片中角色難以捉摸的性格行為相配。同時在人物的設定上具有象徵意味 。 (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