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州卷柏
植物簡介中葉多少對稱,主莖上的大於分枝上的,邊緣有細齒,先端具芒或尖頭,基部平截或斜或一側有耳,(基部有簇狀睫毛),分枝上的中葉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橢圓形,0.6-1.2毫米×0.2-0.5毫米,覆瓦狀排列,背部略呈龍骨狀,先端與軸平行,具長尖頭或短芒,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齒。 側葉不對稱,主莖上的明顯大於分枝上的(氣孔分布於遠軸面靠近葉脈處),分枝上的側葉卵圓形到三角形,略斜升,排列緊密或相互覆蓋,1.4-2.4毫米×0.4-1.4毫米,先端稍尖或具短尖頭,邊緣具細齒,基部上側擴大,加寬,覆蓋小枝,上側基部邊緣不為全緣,透明,具細齒,下側基部圓形,下側邊緣全緣。 1.0-1.4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細齒,不具白邊,先端漸尖,銳龍骨狀;大、小孢子葉相間排列,或大孢子葉位於中部的下側。
植物簡介
中葉多少對稱,主莖上的大於分枝上的,邊緣有細齒,先端具芒或尖頭,基部平截或斜或一側有耳,(基部有簇狀睫毛),分枝上的中葉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橢圓形,0.6-1.2毫米×0.2-0.5毫米,覆瓦狀排列,背部略呈龍骨狀,先端與軸平行,具長尖頭或短芒,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齒。側葉不對稱,主莖上的明顯大於分枝上的(氣孔分布於遠軸面靠近葉脈處),分枝上的側葉卵圓形到三角形,略斜升,排列緊密或相互覆蓋,1.4-2.4毫米×0.4-1.4毫米,先端稍尖或具短尖頭,邊緣具細齒,基部上側擴大,加寬,覆蓋小枝,上側基部邊緣不為全緣,透明,具細齒,下側基部圓形,下側邊緣全緣。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5.0-15毫米× 1.0-1.4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細齒,不具白邊,先端漸尖,銳龍骨狀;大、小孢子葉相間排列,或大孢子葉位於中部的下側。大孢子白色或褐色;小孢子橘黃色。產地分布
產湖南、香港、安徽(黃山、貴池、青陽)、重慶(城口、南川、豐都、石柱)、福建(福州)、甘肅(成縣、康縣、徽縣、武都、文縣)、廣東(博羅、從化、新豐)、廣西(羅城、那坡、龍勝、桂林、融水、上思)、貴州(安順、畢節、長順、獨山、大關、德江、道真、福泉、關嶺、貴定、貴陽、赫章、江口、龍里、雷山、黎平、六枝、凱里、納雍、晴隆、黔西、興義、盤縣、水城、綏陽、松桃、桐梓、印江、西秀、正安、鎮寧、紫雲)、海南(白沙、三亞、昌江、東方、陵水、瓊中)、河南(博愛、嵩縣、大別山、輝縣、濟源、洛寧、盧氏、欒川、林縣、靈寶、內鄉、桐柏山、西峽、淅川)、湖北(恩施、房縣、鶴峰、鈞縣、興山)、江西(井岡山、九江、廬山、慶安、尋烏、修水)、陝西(丹鳳、富平、佛坪、鳳縣、眉縣、寧陝、南鄭、秦嶺、石泉、洋縣、鎮坪太白)、四川(北川、寶興、峨眉山、峨邊、都江堰、廣元、古藺、甘洛、洪雅、蘆山、雷波、茂縣、冕寧、美姑、馬邊、南溪、平武、彭水、涪陵、青川、滎經、石棉、天全、汶川、武隆、雅安、資陽)、台灣(高雄、花蓮、宜蘭、嘉義、南投、屏東、台北、台中、台南、台東、新竹)、西藏(波密、察隅、定結、錯那、聶拉木、樟木)、雲南(安寧、大理、德欽、貢山、昆明、麗江、蒙自、維西、西疇、漾濞、中甸)、浙江(淳安、樂清、遂昌、泰順、文成、松陽)。生於岩石上,或偶在林中附生樹幹上,海拔450-3100米。也分布到朝鮮半島、日本、東喜馬拉雅、印度、斯里蘭卡、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模式標本采自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