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上)

兄弟(上)

《兄弟》講述了江南小鎮兩兄弟李光頭和宋鋼的人生。李光頭的父親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頭出生。宋鋼的父親宋凡平在眾人的嘲笑聲中挺身而出,幫助了李光頭的母親李蘭,被後者視為恩人。幾年後宋鋼的母親也亡故,李蘭和宋凡平在互相幫助中相愛並結婚,雖然這場婚姻遭到了鎮上人們的鄙夷和嘲弄,但兩人依然相愛甚篤,而李光頭和宋鋼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也十分投緣。

書籍版權資訊

作者: 余華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05-8
頁數: 256
定價: 16.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兄弟

內容簡介

李蘭去上海看病,而“文革”開始,宋凡平遭受了極其殘酷的虐待,但他堅持給病中的妻子寫信,隱瞞了事實真相,用想像出的美好生活欺騙著妻子,但最終仍然逃脫不了慘死的命運。李蘭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頭,而李光頭和宋鋼則在相互照顧中成長……

作者簡介

作者:余華 作者:余華

余華,當代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慄》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

基本介紹

作者:余華 作者:余華

1960年4月3日(《四月三日事件》的來源)生,祖籍山東高唐。出生於浙江杭州,後來隨當醫生的父親華自治、母親余佩文(父母的姓,是余華名字的來源)遷居海鹽縣。中學畢業後,曾當過牙醫,五年後棄醫從文,先後進縣文化館和嘉興文聯。余華曾兩度進入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深造,在魯院期間,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女詩人陳虹。因陳虹在北京工作,余華後來遷居北京十餘年。現居浙江杭州。

余華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勳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

著有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短篇小說集《世事如煙》、《黃昏里的男孩》、中篇小說集《現實一種》《我膽小如鼠》《戰慄》和長篇小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他也寫了不少散文與文學音樂評論。

現就職於杭州文聯。

閱讀過的作品

在國小畢業的那一年,應該是1973年,縣裡的圖書館重新對外開放,我父親為我和哥哥弄了一張借書證,從那時起我開始喜歡閱讀小說了,尤其是長篇小說。我把那個時代所有的作品幾乎都讀了一遍:浩然的《金光大道》、還有《牛虻》、《虹南作戰史》、《新橋》、《礦山風雲》、《飛雪迎春》、《閃閃的紅星》……當時我最喜歡的書是《閃閃的紅星》,然後是《礦山風雲》。

實際上像我真正有書可讀的時候,已經十八九歲了,這是很可悲的。我讀過一位偉大的詩人叫艾略特的傳記,他在中學畢業的時候,古典的現代的名著幾千部,他已經全部讀完了,以後的時間他也不需要再讀了。我到他這個年齡的時候,我才剛開始“讀”。那時候我們中國的文學雜誌雖然都很差,從文學質量上來看都不好,但是每一本雜誌的發行量都很大。那時候還沒有其他種類的雜誌,只要是雜誌,就是文學類的,什麼破雜誌都能賣30多萬份。後來我讀到了美國作家傑克.倫敦,他給一個文學青年寫了封信,其中有一句話:你寧可去讀拜倫的一行詩,也不要去讀現有的一百多種文學雜誌。那時候我馬上就明白這一個道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垃圾上,應該去讀經典的作品。從那時開始,我就買了大量的19世紀20世紀已經被譽為經典的文學作品……我有一個觀點,就是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秀,取決於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秀。所以那幾年我成為了一個很不錯的讀者,讀了很多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雖然我寫的跟他們不一樣,但我知道怎樣去判斷,如何去把握敘述的過程。這是比較重要的一段經歷。

在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讀一些很費勁的小說,寫的是《世事如煙》之類的作品,那時馬原說我“把一個很好看的故事寫得很不好看”。我發現,十多年前看得津津有味的《城堡》幾乎看不下去,我喜歡的是能一口氣讀完的書,比如不久前我重讀的《靜靜的頓河》,感覺與從前完全不同。並非我在閱讀上變得懶惰了,能一口氣讀完的書也不見得就輕鬆、通俗。閱讀與寫作緊密相關,為什麼我們會對一部作品有感受?我相信是作家寫作時了解應該如何讓讀者去閱讀,這種心理或有意、或無意。

任何時代,都有不浮躁的讀者。讀書是一個人安靜下來才做的事。不是參加派對,不是社會關注的熱鬧。寫作與閱讀,都是冷清的,但這樣的狀態卻像海底激流,始終洶湧澎湃。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告訴我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塊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裡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反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