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優素福·沙欣年少時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二戰剛剛結束的1947年,滿懷壯志的優素福·沙欣離開祖國,年僅21歲的他只身前往美國洛杉磯學習電影。
演藝經歷
一年之後他回到埃及,在朋友資助下,沙欣開始籌備自己第一部影片,《阿門爸爸》於1950年問世,從此開始了他的執導生涯。作為一位關注現實的電影人,優素福·沙欣從未間斷過對社會不公和壓抑的抗爭。他一生共拍攝了四十多部電影長片,背負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明日拂曉》、《十字架》等代表作中,他多次站在知識分子的角度反思,分析和批判社會與國家制度,尤其是現代文明中的拜金主義思想。
沙欣在自己的國家特殊的環境下,致力於通過電影反對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反抗宗教狂熱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由於沙欣的激進立場,他時常激怒一些人群和當局,譬如1970年的《選擇》就是一幅埃及知識分子的諷喻畫像,1973年的《麻雀》則對當時社會上惟利是圖的市井現象進行了分析。尤其是1984年,他堅持放映了一部被當局禁映的影片,他不得不經歷一段牢獄之災,為藝術創作和追求付出代價。
在優素福·沙欣的影片中,也常常能看到導演本人的影子。1978年,他執導了《為什麼是亞歷山大?》,用膠片裡的青年時光為自己帶回了一座柏林電影節評審團銀熊大獎。四年之後,優素福·沙欣開始執導自傳體三部曲《回憶》、《重回亞歷山大》和1997年的《命運》。這三部系列作品用一種超寫實的手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沙欣著力地批評了宗教的狂熱和對媒體導向的思辨,也因此在1997年坎城電影節50周年上榮獲了特別大獎。
主要作品
1951年:導演《阿明老爹》,《尼羅河之子》。
1952年:《列車上的女人》。
1953年:《沒有男人的婦女們》,《地獄天堂》。
1954年:《沙漠魔鬼》。1955年:《黑色的河流》。
1956年:《永別了,我的愛情》,《我愛的是你》。
1957年:《中央車站》。
1958年:《阿爾及利亞姑娘賈米拉》(《阿爾及利亞姑娘》)。
1959年:《永遠屬於你》。
1962年:《薩拉丁》。
1964年:《當白日來臨時》。
1965年:《賣戒指的人》(在黎巴嫩攝製)。
1968年:《人和尼羅河》。
1969年:《大地》。
1970年:《選擇》。
人物紀念
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29日宣布,電影節將向已故埃及著名導演優素福·沙欣致敬。 電影節負責人馬爾科·穆勒說:“第65屆威尼斯電影節將獻給優素福·沙欣,一名獨一無二的電影人。”今年電影節將從8月27日持續至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