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歌唱

內容介紹

何為和聲學?為何學和聲?和聲學為何?何為學和聲?
源於音樂回到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
2008武漢國際新音樂節之尾聲及赴港與會之前奏
花間一壺酒對飲成三人:聲樂發展研討會開幕
聲樂創作:兩難?多元?
表演藝術家、教育家與作曲家、理論家的相互發明
音樂劇根本:故事?!?歌劇創作的根本:音樂?!?
總結:“一切都沒有結論”
2008屆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札記
酒逢知己千杯少:聽多媒體打擊樂劇場《司崗里的呼喚》
彭志敏:梅西安和他的音樂創作
高山仰止陳先生
“親愛的我還在”:作曲系舉行抗震救災原創聲樂作品音樂會
為“老斯”及其《和聲學教程》辯護
回母校看老師又是隨園芬芳時
武漢音樂學院代表出席陳洪先生百年紀念大會
陳洪先生髮表於1934年的鋼琴獨奏曲《沒字歌》
有關武漢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發展走向的思考
音樂師範走向何方?
京劇進課堂與貝多芬進山村
陳洪先生的音樂創作
陳洪先生:《大地之歌》“唐詩之謎”中國解析第一人
懷念童老師
寫在2008武漢民族民間音樂周即將舉行之際
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中的幾種值得討論的傾向
我們不妨可以先看看別人的大學音樂教程
2008年度研究生學年論文考試感想點滴
幾乎失敗的奧運會主題歌
執著的力量:殘奧會開幕式印象
什麼是音樂劇?“流行”歌舞劇?!
馬林巴如何成為馬林巴?
“神七歌”的“冷思考”
從考試到考試學到音樂考試學
不對稱之美與音樂的結構
貝多芬的三十五首鋼琴奏鳴曲
大指揮家陳佐湟博士這輩子最無奈的排練經歷
金秋時節訪桑老
陝北信天游歌舞劇《山丹丹》西安首演
不謀而合和而不同:民樂當代室內音樂會《絲竹引》聽後記
懷念孟老師
大風格與小技術
中國交響樂世紀回顧上海展演周音樂會印象
史上最強音樂家團隊向“中國新音樂”圈致意
用心良苦啟示良多:肖友梅和北大附設音樂傳習所的交響音樂演奏會
正格進行至高無上下屬功能先抑後揚
中國高等音樂師範教育體系中最值得懷疑的兩門課程
沒有樹木哪來森林
拉拉給Peter叔叔的信
非音樂閱讀的音樂參照與反思
技術理論如何成最為尷尬是和聲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學科建設概述
委約創作的規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音樂學?最缺的可能正是貝多芬和“新潮”!
萍水相逢是深交
邂逅總比約定好?
CCTV鋼琴小提琴比賽綜合素質環節存在致命缺陷
究竟是葉小綱?還是葉小鋼?
女兒也開始喜歡緩慢的復調曲
比利時·爵士樂
從北影導演系停招說到音樂學院作曲系辦學
與莫斯科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亞歷山大教授聊天
國粹京劇與現代交響的奏鳴
想像的風景
Nat King Cole遇到李宇春?Quizás, Quizás, Quizás
母親十年祭
“梁祝”五十年纏綿無絕期
橫看成嶺側成峰?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問你能做什麼?這就是你能做的……
如來如去觀世觀音:靈山梵宮音樂大典現場迴響
若得心淨如明月長空萬里了無塵
王寧訪談錄:以歌劇《孔子》為中心
李章當年一封信
向鄒翔致敬
芬奇也會謝也墨
武漢音樂學院近年來的聲樂作品創作
連續六遍莫扎特
金湘訪談錄
西溪雷峰龍井茶評音論樂四月天
沒有束縛苦哪來解脫歡
奚望·希望
楊立青的新動向:上海獨奏家室內樂團首演音樂會側記
仿佛翱翔仍比翼依稀歌舞再相逢
“海上新夢III”新作品研討會筆記
我們為什麼要請老外寫自己?
輕鬆快樂的“南朱北王”當代作品音樂會
地下室上半場:陸培的幻想小提琴
天一閣一天
誰是“Mussorgsky”?
與拉赫曼聊天
“濠江交響”淡定“上海之春”
歌劇腳本的音樂性
祝福你們,我的2009屆畢業研究生
銘記 思考 發展:賀老逝世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綜述
與桑先生談《夜景》
Ferneyhough:中文名兒怎樣好?
日蝕
時代需要怎樣的“主旋律”?
從“但昭義”到“格拉夫曼”
賀老的《游擊隊歌》與貝多芬的俄羅斯主題
曾軼可:最天使?
央視民器演奏大賽,撤掉那道百無一用的大幕吧
季羨林與“王光祁”
共同課曲式:從曲式學到作品分析到風格分析
上交一三零依然很年輕
“東邦”音樂教育的三個亮點
意外不太多
電子音樂走向何方?
關於“音樂分析”學科名稱的建議
管弦樂法·音樂分析·音樂評論@MFA:能否可能?如何可能?
2009年的第一場雪:上海音樂學院上演國家大劇院之一
音樂炫技之夜
魅力長江@音樂盛典@琴台大劇院@2009
訪問國家圖書館
張瀟霞:決勝中國“Con Tempo”?
懷念音樂圖書館學家鄭顯全先生
十一月的階梯
十二月的階梯
中國首部管弦樂作品手稿現身/楊建國
“把音唱準了我們再談感情”
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珍貴樂譜手稿:記錄中國交響音樂歷史/諶強
再訪國家圖書館:比對上音館藏的譚小麟作品手稿

作者介紹

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