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證治準繩》

《傷寒證治準繩》

《傷寒證治準繩》是明代中醫名家王肯堂所著的一本中醫類書籍。

《傷寒證治準繩》《傷寒證治準繩》

《傷寒證治準繩》是《證治準繩》中的一種。《證治準繩》亦稱《六科準繩》或《六科證治準繩》,為明·王肯堂所撰。它分為:一,《雜病證治準繩》,八卷,二,《雜病證治類方》,八卷,三,《傷寒證治準繩》,八卷,四,《瘍科證治準繩》,六卷,五,《幼科證治準繩》,九卷;六,《女科證治準繩》,六卷。

作者

明·王肯堂

作者介紹

《傷寒證治準繩》《傷寒證治準繩》
王肯堂(1549-1613)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字宇泰。別號損庵,明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進士,選庶吉士,官至福建參政。書法深入晉人堂室。輯郁岡齋帖數十卷,手自鉤搨,為一時石刻冠。曾授翰林院檢付,參與國史編修,著有《尚書要旨》、《論語義府》等。由於朝廷不納他的抗倭疏議,憤然稱病辭職回鄉,從此重操少時喜愛的醫學。居家期間,他邊療民疾,邊撰醫書,曾成功的為一位眼窩邊生毒瘤的患者行切除術,作過落耳再植術,“以驚驅驚”治癒一富家子弟因科舉得中驚喜過度而得的精神病。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之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症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學家所推崇。阿魏化痞膏即是《六科準繩》中的經典名方。
他廣泛收集歷代醫藥文獻,結合臨床經驗,以10年時間編著成《六科證治準繩》。這是一部集明以前醫學大成的名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症候和治法敘述“博而不雜,詳而又要”,為歷來醫家所推崇。還輯有《古今醫統正脈全書》44種,著有《針灸準繩》、《醫學正宗》、《念西筆塵》等,為祖國醫藥保存了許多有價值的資料。

內容簡介

《傷寒證治準繩》。八卷。刊於1604年。卷首入門辨證訣,鑑別外感、內傷之發熱,闡析傷寒及類傷寒一些症候在因、證方面的不同點。卷一介紹傷寒總例;卷二-四列述六經病主要病證的方治;卷五-六為合病、並病及汗下、吐後等病;卷七為勞復、食復、瘥後諸病、四時傷寒、婦人和小兒傷寒等;卷八分析傷寒脈法及傷寒治療常用藥的藥性。本書引用各家學說頗多,對《傷寒論》原文作了詳盡闡釋。臨床部分吸取不少後世治療傷寒的方劑。作者在自序中稱是書“為因證檢書而求治法者設也”。故具有一定的臨床參考價值。

目錄信息

證治準繩第一冊

諸中門

卒中暴厥

中風

中寒

中暑

中濕

<<查看詳細目錄

相關資源

《證治準繩》又名《六科證治準繩》或《六科準繩》,王肯堂編撰。書成後,歷代均有刊本,主要有萬曆初刻本、四庫全書本、圖書集成本;1957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鉛印本等17種。

全書共44卷。《雜病證治準繩》卷1~6專論內科雜病,分諸中、諸傷、寒熱、諸氣、諸嘔逆、諸血、諸痛、痿痹、諸風、神志、雜門、大小腑等12門,131種病證,卷7~8為七竅門,包括五官、咽喉、毛髮、筋骨、皮膚、蠱蟲等19種病證。各門前有總論,後按病證分述,不載方藥。各證下再詳列不同病症,辨證精細,分析入微,《雜病證治類方》按《雜病證治準繩》而分類列方。

傷寒證治準繩》8卷。卷1為傷寒總例,卷2~7為六經病證、合病、壞病、狐惑、百合病、瘥後諸病、陰陽易、春溫、夏署、秋瘧等,以及婦人、小兒傷寒。論述以《傷寒論》方論為主,廣集各家治法,並註明出處。

《瘍醫證治準繩》又名《瘍科證治準繩》,6卷。卷1~5專論外科病證,卷6為損傷,對人體骨骼解剖敘述最詳,頗為正確。

幼科證治準繩》宗錢乙按五臟分證編次。卷1為初生門,首載證治通論,次敘初生胎疾。卷2肝部,含驚搐、癇、中風、眼目、淋、疝、咽喉等。卷3~6為心部,包括發熱、心痛、煩操、舌、失血、語遲、瘡瘍等,又著重論述痘疹。卷7~8為脾部,含不乳食、吐瀉、痢、疳、痞、黃疸等。卷9為肺、腎部,內容有咳嗽、喘、悲哭、龜胸、脫肛、囪陷、五遲、五軟等。列證詳備,有論有方。

女科證治準繩》取自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卷1為治法通論,列通治婦人諸疾方,次為調經門;卷2~3為雜證門;卷4~5為胎前門;卷6為產後門。各門又分病證論述,每證有論有方,所引資料,皆有出處,本書為明代婦產科學的代表作。

證治準繩》收羅廣博,編輯嚴謹,持論平正,是十七世紀流傳最廣的醫學著作之一。批12卷本,有鹹豐十年(1860)海寧許楣刊本、光緒十九年(1893)圖書集成印書局鉛印本等20多種。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為目前通行本。全書初刻共4卷。卷1以歌訣加注開章,概括闡述外科疾患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次敘外科常用方16首。再繪瘡瘍部位、形狀圖30多幅,以“癰疽諸證瘡名十律”終篇,卷2~4,分論外科常見病120多種,每病述病機、症象、治法,並示驗案,末載方藥,本書內容豐富,論證詳明,選方精當,附圖明了,歌訣易記,是外科學中出色的著作。

本書以“列證最詳、論治最精”而著稱。書中“醫家五戒”、“醫家十要”為醫生制定守則,提出醫德、醫術等方面的行為準則,在中國醫德史上頗有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