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醫

傣醫即傣族醫藥學。 傣醫藥學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鬥爭而總結出的傳統醫學,它有著較系統的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是中國傳統醫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傣醫學理論體系

傣族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積累了本民族豐富的傳統醫藥經驗,並吸收了古印度醫學、漢醫學的部份內容,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醫藥理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醫藥體系,對邊疆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傣族傳統醫藥學理論認為,人與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風、火、水、土是構成自然界物質的四種基本元素,人體生命的構成也離不開這四種基本物質,即四塔。身體健康無病,就必須保持風、火、水、土四種物質元素的平衡,即人體內風、火、水、土四種物質的相互平衡關係及人體內的風、火、水、土四種物質與自然界的風、火、水、土四種物質的相對平衡和協調關係。這樣,人就能健康成長,長壽而終;反之人體就會得病,比如因淋雨涉水,受風感寒,或飲食失調,導致人體內風、火、水、土失調,就會使人患各種疾病。

四塔的生理功能 病理變化分述如下:

風,相當於漢族中醫的“正氣”,是生命活動外在的表現。在生理上泛指各臟器的功能活動。風性善動,易遊動遊走,無處不到,可以帶來,也可以帶走。人體內凡屬動的功能皆為風所司,如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大小便的排泄、呼吸、噴嚏、眨眼、哭、笑、鬧、跳。行走等功能皆由風主管。一旦風氣失調,就會產生與風有關的各種病症。例如人體內風氣不足,就會產生排便無力、大便難下、神乏倦怠、頭昏耳鳴、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等疾病;而如果風氣偏盛,則又發生頭目眩暈、頭痛、神志錯亂、抽搐拘攣、四肢末端震顫、行走困難、高熱、神昏譫語以及各種疼痛病。

水,代表著機體內的物質儲藏,由膽液、口痰、唾液、水(體液)、血液、汗水、尿液、脂肪、膿液等12種物質成分所組成。水為有形之物。是一種流體組織,遍布全身各處,是人體重要的物質本源。當機體內長期缺水時,臨床上可見口乾煩渴,分泌排泄減少,其他物質成分也就跟隨去其穩定性,出現各種異常反應。傣醫認為“水以濕性,能溶萬物”,人體的水氣(體液)正常時,可見口唇、皮膚紅活濕潤,有光澤、彈性好,精神飽滿,活力充沛。反之則見皮膚乾燥無華,發熱,精神萎靡,便秘少尿;過盛多見水腫,瀉泄,身體疼痛,頭身重著,心悸氣短,形寒肢冷,消化不良,痰濕咳喘,胸悶,脅肋灼痛,脘腹脹痛,牙痛,耳聾,帶下等一類疾病。

火,代表著體內的一種“陽氣”,火與生俱來,隨人體的生命存在而存在,隨生命的結束而消亡。人體記憶體在以下四種火:⒈消化之火。在水、風、土3種元素的作用下,起著溫化腐熟攝取的一切水谷,化生氣血,產生熱量,使其吸收並濡養機體的作用。如果這種火氣不足,可見納呆、胃脘脹滿疼痛、消化不良、乏力消瘦、虛弱等症;⒉促使人體生長發育之火。這把火主管體內熱量的散發,能促進生長發育,增強抗病能力,形體健壯,智力聰慧。反之可見發育遲緩、痴呆、瘦小、遲走路、遲說話等(似漢族中醫先天稟賦不足)。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之火。傣醫認為這是一把在體內日夜不停地“燃燒”著的火,使人終身有熱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如果此火不足則可見未老先衰,根壞力竭,皮皺發白,精神萎靡(相當漢族中醫的“命門火衰”)等症。⒋父母先天稟賦之火。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體溫和正常的生理機能活動,使體內各種物質能夠有效的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如果此火稟賦不足,輕者可見發育不良,形寒肢冷、易勞累,重者可見生理缺陷等症。

土,具有消化食物,化生精微,營養機體的作用。代表著機體頭髮、汗毛、手足指(趾)甲、牙齒、皮膚、肌肉、筋、骨、關節、心、肝、脾、肺、腎、胃,大小腸等20種臟腑和組織器官,傣醫認為它是人類生命發育生長延續的基礎。若土氣不足,臨床上可見納食少、心悸、肌肉消瘦、筋骨無力、大小便失調,聽力減弱、嗅覺失靈等症;但若體內土氣偏盛,又會出現人體全身或局部僵硬、冰冷,或溫覺消失,噁心嘔吐,煩躁不安、腹痛便秘等症狀。

以上可以看出,四塔之偏盛與不足,均可導致人體各種疾病的發生。因此,為保障人體無病而健康地生長發育,關鍵在保持體內四塔的平衡,並儘可能適應於自然界(與自然界之風、火、水、土保持相對的平衡關係),不能違背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旦四塔失調,就套用藥物的特性使其恢復平衡關係,以達治癒疾病的目的,即用“四塔”來調節人體的機能。

傣醫診斷方法

經過長期實踐,傣醫藥不僅在理論上不斷發展,在診斷與治療疾病方面也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傣醫藥診斷疾病的方法有問診、望診和摸診三種。其內容相似於漢族中醫藥學之望、問、切診,但理論上有所差異。其方法分別簡述於下:

望診:醫者用肉眼觀察病人的體態、精神、氣色和全身各體表部位有無異常的變化,藉以了解病情,測知體內四塔的變化。例如正常人的眉毛應分別順兩邊倒的,如果眉毛不經外力而自行豎起,說明患者體內有寄生蟲。若見患者口流唾涎、煩躁欲嘔,則確診的可能性更大;如見顏面赤紅,為火偏盛之熱症;如見肢體浮腫、面色滯暗或黃、行走困難,則為水偏盛之水腫症;舌紅而乾為熱,舌淡白為不思飲食等等。望診亦包括望手指,看左手大拇指可診斷腎、肝、心、肺等臟腑及婦科病症,看右手大拇指可診斷風濕之屬寒屬熱。

問診:是對患者進行有目的之詢問,了解患者的自覺症狀,疾病的發生原因,發展經過及治療情況,對疾病作出進一步的判斷。這種方法是傣醫診斷痛證或一般疾病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問診中應注意了解患者最主要的症狀,再圍繞主證有目的地進一步詢問有關情況,如病史、家庭家族史、生活習慣、飲食愛好、婚姻等情況,婦女則包括經、帶、胎、產等內容,小兒則包括生長發育史,以便作為診斷時的參考依據。

摸診:是通過觸摸患者肌膚的冷熱,有無包塊和其他異常情況,以幫助診斷(脈診則較為少用)。例如摸鼻尖和耳尖。如果體表摸著發熱、汗出,但鼻尖和耳尖發冷,說明體內有寒,僅體表有熱。如果證見怕冷、發抖,但耳尖和鼻尖摸著發熱,說明僅是體表發冷,而體內有熱等等。

總之,傣醫藥理論的望、問、摸三診的診病方法,各有其特點,對不同病症的診察各有側重。在臨床運用時,必須三診結合起來,把所得的資料加以綜合分析,才能找到真正的致病因素,有的放矢,合理投方用藥,提高療效。

傣醫的治療方法

傣醫治病除採用內服、外用(包括塗擦包敷)或內服與外用相結合三種治法之外,還有一些獨特的治療方法,現簡述如下:

睡藥:按配方將所需藥物(多用鮮品)切碎加水煎煮或炒或蒸(視病情而定),取出藥渣拌入酒或炒熱之酒糟,拌勻平攤於木板上,上鋪席芭(亦可用布單)。患者趁熱睡於藥床上,上蓋被子,使藥物熏蒸身體以達治療目的。本法亦多用於風濕麻木、肢體疼痛各症。

敷藥:按配方將所需藥物取鮮品,切碎搗爛,視病情分別加入酒、芝麻油或淘米水等拌合均勻,用芭蕉葉包好,置於火中燒熱,趁熱包敷於患處,以不燙傷皮膚為度。主要用於接骨、跌打扭傷、風濕麻木疼痛、頭痛、腰腿疼痛等症。

蒸藥:此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配好方的藥物切碎裝入容器內,置於甑內蒸一定時間,取藥物蒸餾液內服(芳香類藥物多用此法)。二是將藥物直接放入甑內蒸製一定時間,取出加酒趁熱外敷患部。多用於腹痛、肢體麻木疼痛等各種病症。

熏藥:按所需配方取藥物切碎(多用鮮品),置於鍋內(或金屬大盆內)加水煎煮,患者坐於鍋(或盆)之上方,借藥物蒸氣熏蒸肌體以達治療目的。本法主要用於因體內風、水失調而致之肌肉、關節風濕疼痛、肢體麻木、產後虛弱、不思飲食等症。

研藥或磨藥:在碗內盛適量冷開水或米湯,可根據不同疾病而定。按配方將各種藥物蘸水或米湯在小磨石上研磨成合劑藥汁於碗內,內服或外擦。一般貴重藥品及緊缺藥物多用此法,主要治療因風失調引起之疾病、婦科疾病和一些危重病,亦用於藥物及食物中毒。

刺藥:將配好方的藥物切碎,乾燥,共研為末,拌入鵝油內浸泡備用。用時醫者用潔淨之銅針(狀如直桿梅花針)淺刺患部皮膚,再塗以配好之藥油。本法亦用於體內風、水失調而致的風濕麻木、關節疼痛等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