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處廟前街、都司街之間,並與兩街相通。清初傅山曾居於此。因而清末以來稱傅家巷。傅家巷,在太原老城中是一條頗有些聲譽的小巷,它坐落在舊城之西、大關帝廟的西南方位,呈東西走向,西與都司街丁字直通,東與廟前街連貫,東北與饅頭巷隔街斜望。全長百餘米,寬約6米許。早年巷之東口有木質兩柱單門過街牌坊,坊額“版築舊裔”,巷之西口有實質牌坊,坊額“三鳳坊”,三鳳坊後丈許又有石質牌坊,坊額“青雲接武”。為什麼此巷叫做“傅家巷”呢?源之於明末清初思想家、道學家、書畫家傅山先生之祖上。
傅家巷起源
傅山是出生在陽曲西村(今尖草坪區西村)的,他的祖籍在大同。到六世祖傅天錫時,做晉王朱之孫臨泉王朱美王府的教授,遂由大同遷居忻州。及至曾祖傅朝宣時,做了寧化王府的儀賓、承務郎,又從忻州遷至陽曲。傅山為傅朝宣重孫,從朝宣至傅山子傅眉,傅家已是五代定居太原,稱其世居太原,並不為妄。
傅山的曾祖傅朝宣是寧化王府的儀賓,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傅朝宣做了寧化王府的女婿,“儀賓”這個稱謂是明王朝對親王、郡王之婿的專稱。當年,傅朝宣將家由忻州遷陽曲,這可能是直接的原因。但是,寧化王之女沒有生育,所以朝宣另納殷氏之女為妾,生有三個兒子,即傅霖、傅震、傅霈。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傅朝宣在大關帝廟西南隅建宅立院,此街即以住有傅家得名傅家巷。巷東口之“版築舊裔”坊,乃傅家巷之傅氏以商初武丁之相傅說為先祖,傅說起自“版築”之奴,頗有治國之才,後被武丁發現,以為相,治理商朝。所以立坊“版築舊裔”實是自標族氏,昭示他人。巷西口之“三鳳坊”牌樓,乃是因傅朝宣的3個兒子,都在科考中高中舉人、進士之故。長子傅霖高中嘉靖壬戍科進士,名在二甲十一名,官累至山東布政參議、兵備遼海、朝義大夫;次子傅震曾中嘉靖辛酉科舉人,官至耀州知州;三子傅霈高中萬曆丁丑科進士,官至御史。所以在其宅巷立“三鳳坊”以彰表。至於“青雲接武”坊,則是為其三子傅霈專立。一條長僅百餘米的小街上竟立3道牌坊,而且均為傅家所立。可見在傅山的祖輩時代,傅家並傅家巷,已經是太原可熱的門第、知名的街巷了。尤其是其祖父傅霖為官剛正不阿,勤於職守,多有政績於史。無奈被奸官所陷,被污“擁兵拒調”,落職歸里。後來朝廷查明真相,“詔以原官起用”。然而傅霖早已看透官場之齷齪,遂拒不用命。為民“尚義敦仁,扶貧助弱”,倡建太原永明寺文峰塔(即現雙塔寺雙塔中東南方的那座塔),傾囊救助萬曆中葉太原天災,有謂“解囊慨助,施粥百日,米費四百斛。”深受太原城鄉紳民的推崇與愛戴。
傅家巷以傅山的祖輩們而飲譽太原,傅家巷以傅霖之兄弟及其功名、品行而知名太原。有人說傅家巷是因傅山在此居住而知名,傅山此處宅院為清初友人贈送,乃不太知曉傅家祖輩的這段經歷和傅家巷早成街、得名於明中葉之故。
傅家巷今日
在上世紀50年代中,傅家巷的最後一個牌坊消失了,在90年代的舊城改造中,傅家巷的傳統民宅和街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難覓其蹤,留下的只是一條高樓大廈間的通道,街名或許尚存,而街巷卻早已進入老街坊的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