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濕

健脾化濕

運用補益脾氣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消除。健脾化濕法適用於脾虛水濕不化證,證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胃脘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瀉,水腫,婦女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常用的健脾化濕藥有白朮、黨參、茯苓、扁豆、砂仁、蓮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參苓白朮散、完帶湯。

科技名詞

中文名稱: 健脾化濕英文名稱: invigorating spleen for eliminating dampness定義: 用具有健脾助運、祛濕化濁作用的方藥治療脾虛濕困證的治法。套用學科: 中醫藥學(一級學科);治療學(二級學科);內治法(三級學科)。

健脾化濕

祛濕法之一,運用補益脾氣的藥物以消除濕邪的治法。健脾可以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使水濕消除。健脾化濕法適用於脾虛水濕不化證,證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胃脘痞滿,肢體困重,飲食不化,大便溏薄或瀉泄,水腫,婦女帶下,苔白厚膩,脈緩等。常用的健脾化濕藥有白朮、黨參、茯苓、扁豆、砂仁、蓮子肉、薏苡仁等,代表方劑有參苓白朮散、完帶湯。

健脾化濕法常與芳香化濕、溫脾、利水滲濕等治法配合使用。如脾虛濕阻,證見泄瀉,腹脹嘔吐,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宜與芳香化濕法配合,方如:“錢氏七味白朮散”;脾陽不足而致水腫、腹脹,宜與溫脾法配合,方如:“實脾散”脾虛濕盛,婦女帶下清稀,宜與淡滲利濕法配合,方如完帶湯。

穴位治療:主穴:內關、足三里。

配穴:中脘、脾腧、三陰交、豐隆、公孫、胸夾脊

治療方法:針刺、艾灸、拔罐、埋線、梅花針。

針灸療法

1.針刺

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一次,取脾俞、胃俞、內關、中脘、足三里等穴。久病體虛加關元。

2.灸法

取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用艾條或隔姜灸,每日一次。

好方法

夏季養生重在健脾化濕

夏季高溫與悶濕並存,濕度過大危害人體健康,中醫稱之為“濕邪”。當濕度上升時,身體會從腸道吸收水分,因而呈現浮腫,醫療上稱為“氣象綜合徵”。人體脾胃受“濕邪”的影響最大,會有食欲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還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舌苔白膩或黃膩等,若長時間處於疲勞狀態,運動減少,加上心情不舒暢,還會導致脾胃功能欠佳。因此,夏季養生重在謹防腸胃病,健脾化濕。飲食應清淡,少吃辛辣油膩及甜食。蔬菜應多吃綠葉菜及苦瓜、絲瓜、南瓜、黃瓜、冬瓜等,水果以西瓜、蘋果為好。適宜的膳食有清拌茄子、熗拌什錦、綠豆南瓜湯、苦瓜菊花粥、綠豆湯等,有清熱通竅、健脾和胃功效。

建議早、晚進餐時除了常見的綠豆百合粥以外,還可以多喝些新鮮又藥食同源的粥品,如山藥粥、薏米粥、蓮子粥等,對健脾化濕效果非常好。另外,因為夏天有暑熱,可以在快熬好的有健脾祛濕作用的粥中(如薏米粥)中加一點荷葉,這樣就增加了清熱祛暑、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了。

運動:出汗了才能除濕

很多人都會因為害怕出汗,而整體躲在空調下,這樣一來汗液無法正常排出,導致體內濕氣更大,暑濕的症狀更加嚴重。其實,出汗是很好的除濕排毒的方式。而運動則是緩解睏倦、讓你提升胃口的最佳推薦方式。也可以說,論“除濕”功能,選擇能出汗的運動才有效。

早起或晚飯後,可以和家人出去快走40分鐘是很好的運動方式,也不妨選擇游泳、打球等各類能出汗的運動。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汗過後不要急著沖涼水澡,這樣也會使毛孔閉合,建議泡個熱水澡,放點白醋或者是檸檬汁,可以很好的幫助緩解疲乏。

去濕茶:五花茶最適合夏濕熱

健脾化濕健脾化濕

喝點五花茶對體質比較平均,對沒明顯寒體或熱體的人非常適合。產地不同,五花茶的配方稍有差異,一般包括扁豆花、木棉花、雞蛋花、金銀花等等。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消暑去濕、利小便。一般超市、藥店都有售,可以每天取一些泡水喝。

對體質明顯偏熱,容易上火起瘡、便秘的人,則可選茵陳、夏枯草煲水,這也是大多數涼茶的配方;而體質偏涼,動不動就腹瀉、畏寒、即使夏季手腳還冰冷的人,適合的是茯苓、芡實、薏米,你可以選這類材料煲湯煲粥。

祛濕菜式推薦:

白鯽魚煲湯

做法:用油將魚兩面煎黃,用開水猛火煲湯,煮成白色乳狀。然後陳皮3克、香菜20克、生薑10克,稍滾三分鐘,加入調料調味即可。

營養師講解:鯽魚性甘平,補而不燥,健脾去濕,而且還含有豐富的營養。是健脾祛濕的良方。

冬瓜蝦皮湯

做法:將冬瓜去皮切片,然後將切好的冬瓜片放在清水中、加姜、大料煮,待成半透明狀時,加入蝦皮,煮2、3分鐘,加入調味品、撒上香菜末、淋上香油即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