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做人愚一點好》編著者何麗野。
這本書里的話大多是我對自己一生的錯誤和成功經驗的總結。我向您保證,書中的話都是真話,沒有假話,沒有忽悠。
活了五十多歲,說起來也算沒有白過,也讀了不少書,學了不少東西。這一輩子也並不是過得渾渾噩噩,也是一直在動腦筋,一直在思考的。自己覺得也有一些經驗,有些學識,想把它們講出來,寫出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其中基本的思想觀點都是我的原創。也許有個別觀點來自於前人,但也經過充分的消化和吸收,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驗證過的才列進去。
圖書目錄
蘇格拉底:
我知道自己愚,神才說我是世上最聰明的人
有了正確的態度,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
自知之明就是“自知無知”
愚人畫像
現代社會的博弈法則:不要試圖做智者
愚者有福了
文化篇
《周易》教人做愚者
乾卦:做“自強不息”的愚者
坤卦:做“厚德載物”的愚者
《周易》四卦論智愚
孔子怎么看待智與愚?
老子:人應該回到無知無識的嬰兒狀態
愚是道德的起源
毛澤東的“老三篇”
西方大哲學家自認愚者
科學起源於愚者的邏輯
西方科學家自認愚者
事業篇
智者的失敗和愚者的成功
機關算盡太聰明
傻人有傻福
司馬懿用最笨的辦法戰勝了諸葛亮
陳水扁和馬英九誰笑到最後?
成功的鮮花往往插在愚者的牛糞上
看不清細節的愚者能掌握全局
愚者腦子慢。走得也慢。反而易成功
無知無畏者的勇氣
成功就是一根筋吊牢
笨人笨人福,緊人緊卟卟
愚者在帕金森定律中勝出
紅花需要綠葉襯
聰明人當不了一把手
宋江憑什麼穩坐梁山第一把交椅?
掌聲為愚者響起
南方出狀元,北方出皇帝
愚者高論:汽車不就是兩個沙發四個輪子嗎?
股市裡的愚者和智者
愚與智的對立統一
智者的創新是站在愚者肩上
人生篇
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狗為什麼能成為人類最好的朋友?
智者一時,愚者千古
若要好,大做小
愚者讓人感覺“靠得住”
這個字念什麼?
你怎么忍心傷害他?
胖人與瘦人
胖的一把手與瘦的二把手
痛苦是和人比出來的
麻子找個近視眼
請你配合一下,把衣服脫了
現實主義的智者與理想主義的愚者
愚者魯迅
做事過分的愚者和中庸的智者
男女篇
“常有理”的男人和“不講理”的女人
智男推動歷史車輪前進
智男心甘情願服從愚女
可愛的女人就是不講理的女人
可愛的女人是有直覺的愚,愚得有分寸
太可愛的女人會令男人倒霉
痴情愚女與花心智男
愛他(她),就愚一點
和諧家庭的最高機密
國人篇
國人多智,洋人多愚
聰明人老是挨打
識時務者為俊傑
中國人都是“智叟”
商鞅變法為什麼能成功?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故事
中國人是“差不多先生”
“看客”是轉移競爭壓力的方式
看客的面子由愚者來掙
聰明的看客把愚者架到爐火上烤
中國智者VS西方愚者
不講功利的西方文化VS功利性的中國文化
會過日子的中國人VS不會過日子的西方人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
中國人,學著愚一點吧!
蘇東坡有一天從朝中回來,吃完飯以後,摸著肚子問他的婢女
文摘
他決不會回答說:“我太笨,搞不出像樣的學術成果。”
許多母親,我常常聽到她們這樣說自己的孩子讀書不好:“他就是不用功啊!人是聰明的。就是不用功。”許多教師也常常對學生的家長這樣說:“你的孩子是聰明的,只是不用功、太調皮。”我不知道這些教師是真的這樣想,還是僅僅為了安慰孩子的父母。
我從來不曾聽到一個母親這樣說她的孩子:“他已經很用功了。只是因為笨,所以書讀不好。”從來沒有過。頂多可能會這樣說:“他讀書不好,好像不是讀書的料。可是他在其他方面很聰明。”
所以,我們每天看到無數正在用功的孩子。天還沒亮的時候你到大街上看看,冷清清的大街上,少數幾個行人中,除了掃大街的清潔工人,就是背著沉重的書包、正要去學校早自習的孩子;到了夜晚十二點你再去各個小區里看看,凡是窗戶還亮著燈的,除了打麻將的,十之八九是還在用功的孩子。
因為他們的父母相信,孩子已經很聰明了,需要的只不過是用功。
有一個哲人這樣講,每個人都不滿足於自己的財產,但每個人都滿足於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聰明人。
只有很少的人會真正把自己當作愚者。那是要在歷經風雨之後,真正的大徹大悟。所以講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個貴有自知之明非常不容易。
古希臘聖哲蘇格拉底,托他朋友去廟裡求籤,想知道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自己好跟著他學。結果求回來的簽上寫著:“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他震驚了。自己以為自己是個愚者,所以才想要求神告訴自己:誰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怎么神反而說自己才是最聰明的人呢?
最後他想通了:世上的人都很笨,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笨,反而以為自己很聰明。只有我知道自己是愚者,所以神說我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所以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一無所知。”
因為我們事實上就是愚者,只是許多人不知道,不願意承認而已。人們會努力去了解和認識他人,但很少努力去認識自己。因為他們自以為已經很知道自己了——“我自己的事我還不知道嗎!我自己的情況我還不了解嗎!”其實不是這樣。
一般人實際上並不了解自己,其標誌就是:人們往往高估自己的道德品質與能力才幹,對自己的缺點多縮小或原諒,對自己的優點則誇大,沒有人會認為自己身上以缺點為主,優點只是少數,沒有人會這樣。一般人都認為自己的主要方面是好的。即使知道自己有某些缺點錯誤,也會以為“白璧微瑕”,是“瑕不掩瑜”,甚至以為自己“大智若愚”。
若是你不相信這個話,你可以做一個實驗:去問問你的朋友或家裡人,上級領導或同事也可以的,問他們對你有什麼看法,你有什麼優點與缺點。要誠心誠意地問。讓他們儘量說真話。
你會發現,他們的回答會讓你冒一身冷汗。他們對你的看法與你對自己的看法絕對是大相逕庭。
當然,反過來做也可以。你可以去問問他們,他們自己對自己是什麼樣的看法。然後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與你的看法相對照。你也會發現,兩者是很不一樣的。
現在的人,都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表現在一點就是:都願意當面說人好話。比如說經常稱讚人聰明。
一個小孩子,他的父母問他:“二加二等於多少啊?”他響亮地回答:“等於四!”
於是立馬會引來周圍一片讚嘆:“啊,真聰明!真是天才!將來一定是個大數學家!”
而他的父母在旁邊洋洋自得地說:“他已經會做乘法了耶!二乘以二也等於四,他也知道哎!”
一個人從小在這種氛圍中長大。他怎么會認為自己愚呢?
在老子看來,自知之明是聖人才有的一種品質,“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意思是說,聖人了解自己,但不表現自己;愛惜自己,但不把自己看得很尊貴。但一般人是做不到這些的。
在很多時候,人們不過是“大愚若智”而已——自以為聰明,其實是蠢人一個。因此實際上世上是蠢人多,真正的智者少。
我們千萬要牢記蘇格拉底的話:世人都很蠢,只是人們不知道自己很蠢。反而以為自己很聰明。
我估計讀者看到這裡,也會同意我這個話。但你同時會以為自己就是那個很少數的真正的智者中的一個。
著名漫畫家華君武曾請人刻了一方閒章,上書“大愚若智”四個字,時刻把玩,以提醒自己。原來,華君武在1957年“反右”的時候,也跟風畫過一些漫畫,發表在報紙上,諷刺過一些被冤枉的“右派”,傷害了本不該傷害的人。每提起此事,華君武便悔恨,不已。他多次對人表示:“我當時這樣做,無非是想表現自己的積極、進步,應該說是有私心的。看起來好像很聰明,其實很蠢!所以我說,自己那一段就是大愚若智。”為了記取這段教訓,他專門刻了一枚“大愚若智”的閒章。P5-P7
序言
擺在您面前的這本書,是一個過來人一輩子人生經驗教訓與學識的總結。
歲月匆匆,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不覺已是五十開外年齡。想當初二十多歲的時候,正是青春好年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氣吞萬里如虎。那時候,好像天地就為自己設立的一樣。我經常對自己暗暗鼓勁:“你一定要成功,一定會成功。不成功便成仁!”
而今呢?“成功”不知在哪裡,“成仁”卻是可以看得到,已經是不遠了。從自然生命來說,如果不出意外,我大概還有幾十年;但是從社會生命或者政治生命來講,卻是已經接近結束。因為我的年齡已經進入“準退休”的行列了。
老頭子們退休以後,所能做的無非是到處走走看看,在公園裡下棋聊天,老太婆們或者在公園裡跳跳舞。基本上就屬於“等死一族”了。當然也有可能到什麼地方去發揮一下“餘熱”,但那也是來日無多了。
當我在鍵盤上打人“來日”這兩個字的時候,跳出來的卻是“來日方長”四個字。心裡又是一陣感慨與酸楚。因為我想起了“來日方長”的一個出處。
“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
這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一個唱段。我對這段非常熟悉,唱完以後還要來一段氣震山河的哈哈大笑。
現在是再也笑不起來了。
二十多年以前,還有一首歌也是我們經常唱的,叫做《年輕的朋友來相會》: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舉杯贊英雄,光榮屬於誰?為祖國,為四化,流了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自豪地舉起杯,挺胸膛,笑揚眉,光榮屬於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我現在能“自豪地舉起杯”嗎?
以前我反思自己,後悔某事做錯的時候,經常跟自己講的一句話就是:“來日方長,以後改正吧!”而今,來日方長變成“來日無多”。在學校里,人家對我客客氣氣。這並不完全因為我是個教授,更因為我這個年齡的人,是屬於“無所畏懼”那一類,好多跟我差不多年齡的人,經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就是:“我反正是馬上要退了。”這話聽起來很恐怖,就跟“我反正馬上要死了”這個意思差不多。
用姜昆、唐傑忠的相聲《虎口暇想》里的一句話來講:“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你跟我較什麼勁呀!”
確實,誰也不會跟一個快要死的人較勁,所以大家對我們客客氣氣,一般不會有人來得罪我們,除非他想要拚命。
楓林晚霜,春華秋實。到我這個年齡,似乎也該是對自己的一生來個總結性反思的時候了。有人說,如果一個人把年齡倒過來走,從七十歲回到二十歲的話,會有一半的人成為偉人。這話的表面意思是不通的:如果一半人成為“偉人”,那就沒有什麼偉人可言了。但它的真實意思是很對的:人在年輕時都會犯錯誤,而當他到了年老,積累了經驗的時候,又已經沒有改正的機會了。如果以老年人的經驗來走年輕人的路,會走得更好些。
改正的機會是沒有了。但是把自己的人生錯誤和經驗、心得寫出來給大家看看,自認為應該還會有點價值的。
因為我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一生,最感到遺憾的、經常想的就是:如果當時有一個人來點撥我一下,該有多好啊!
如果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我的父母能更有知識,更有見識,我的一生將會大不相同。可惜的是沒有。在那個風雨飄蕩的年代,他們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哪裡還顧得上孩子。而且他們的文化程度也並不高,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見識。我所有的人生道路過程都要靠自己去摸索,要靠自己在自己的錯誤當中去總結,去認識。
結果就是這樣:很多時候,經驗有了,但機會也失去了。留下的只有教訓。清末民初大學問家王國維先生說過:“人生過處唯存悔,知識增時只益疑。”五十多歲了,想想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
天下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現在的年輕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吧!所以就想把自己的一些學識經驗寫出來,供年輕人在人生道路上作為參考。
我經常跟兒子講,也跟學生們講,我們以前那個年代,我是想聽但沒有人跟我說,今天是我想說但沒有人想聽。其實聽聽我這樣的人的話是不會錯的,因為那都是用經歷和學識堆出來的。
這本書里的話大多是我對自己一生的錯誤和成功經驗的總結。我向您保證,書中的話都是真話,沒有假話,沒有忽悠。
活了五十多歲,說起來也算沒有白過,也讀了不少書,學了不少東西。這一輩子也並不是過得渾渾噩噩,也是一直在動腦筋,一直在思考的。自己覺得也有一些經驗,有些學識,想把它們講出來,寫出來,於是就有了這本書。其中基本的思想觀點都是我的原創。也許有個別觀點來自於前人,但也經過充分的消化和吸收,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驗證過的才列進去。
把這些學識與自己的人生經驗用一根什麼樣的線串起來呢?想來想去,它們可以歸為兩個字,即“智”與“愚”,我發現,自己這一生跟這兩字關係甚大。成功,往往不是因為智慧,而是因為有點“愚”;失敗,卻往往因“智”,即太過聰明,或者自以為聰明。當我自以為是一個智者的時候,往往是倒霉的開始;而我當自己是一個愚者的時候,事情卻往往比較順利。從中得出的結論就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在於處理好“智”與“愚”這兩者的關係。哲學、科學和中西方文化也跟這兩個字很有關係,比如哲學就叫“愛智慧”。所以,用這兩個字來概括我的一生學識與經驗,概括我想跟您、跟今天的年輕人說的東西,是比較合適的。
由於我在書中提到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其中可能牽涉到一些人和事,但不這樣寫的話又不能說明問題,所以,如果對這些人有所冒犯,在這裡我預先真誠地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