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
多年來,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一直是以父傳子或帶徒的形式流傳,據傳這種功夫能克制公安的擒拿術,曾被視為“禁拳”,所以,其玄妙莫測的功夫一直是秘授暗傳,外人很難看到。近日,隨著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列入為江門市級文化遺產,為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記者日前走訪了多位古勞詠春拳傳人。四月的水鄉,處處風骨柔情。從鶴城驅車大約15分鐘便來到梁贊家鄉古勞東便村。梁贊晚年居住的小院,至今保存良好,由三座青磚平房和一間祠堂組成,占地約100多平方米,這在當時已屬大戶

現在,已經86歲的馮振先生又從香港回到古勞鄉下居住,仍然老當益壯,他是在世的詠春拳傳人中輩份最高的一位了,提起詠春拳,便聲聲“贊先生”地說起祖師爺流傳在古勞水鄉的奇聞逸事,“瓦巷提桶”、“大鬧北街口”、“義服豬肉桂”、“六點半棍法服黃飛龍”等,頗具傳奇色彩。
鶴山市古勞偏身詠春拳國術總館第四代掌門人馮強用了這么的一句話形容鶴山詠春拳:“不中看,卻中用”。記者看到,他們在玩拳的過程中,人體像一個靈活轉動的軸承,總是根據招式,忽左忽右地不斷偏身,給觀眾落了個“花拳繡腿”的印象,但大家千萬別被他的外表迷惑,而小覷它的攻擊力,這個偏身消卸對手正面鋒芒進攻的同時,從側面攻擊對手,擊其弱點,達到“連消帶打,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巧打取勝的目的。
由於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實戰技擊效果顯著,自從梁選第四代傳人馮根珠到處找武術界名師比武,屢屢獲勝後,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得以揚名。2006年8月,在佛山市舉辦的中國首屆國際詠春拳黏手擂台邀請賽,參賽的16名選手除一人因病臨時棄權外,全部獲獎,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鶴山古勞偏身詠春拳的魅力。
最近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鶴山古勞偏身拳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