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聽則暗

偏聽則暗,是漢語辭彙,出自《潛夫論·明暗》,解釋為辨不清事實真相。

拼音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英文

Listen to both sides and you will be enlightened;heed only one side you will be benighted.

釋 義

兼:同時涉及或具有幾種事物。兼聽:多方面聽取不同意見。明:明辨是非。暗:糊塗,辨不清事實真相。

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

現代泛指: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從正面的角度考慮就會很清楚明白,如果從心裡陰暗面分析就會很糊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1]

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出 處

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示 例

唐朝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唐史

★毛澤東《矛盾論》

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辯明是非得失;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信以為真,往往要作出錯誤的判斷。漢代王符《潛夫論·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聽,則聖日廣矣;庸說偏信,則愚日甚矣。”《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年:“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2]

[原文]

⑴上問⑵魏徵曰:“⑶人主何為而⑷明,何為而⑸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⑹堯清問下民,故⑺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⑻共、鯀、歡兜不能⑼蔽也。秦二世偏信⑽趙高,以成⑾望夷之禍;⑿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⒀台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⒁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⒂廣納,則⒃貴臣不得⒄擁蔽,而下情得以⒅上通也。”上曰:“善哉。”

[釋文]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字詞]

⑴上:指唐太宗。⑵魏徵:唐初政治家,字玄成。⑶人主:君主。⑷明:明辨是非。⑸暗:昏庸糊塗。⑹堯: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⑺有苗:古部落名。⑻共、鯀、歡兜:指上古傳說中的共工、姒鯀{gǔn}、歡兜,均為劣臣。⑼蔽:蒙蔽。⑽趙高:秦宦官。⑾望夷:秦朝望宦官。⑿梁武帝{464-549}:即蕭衍。南朝梁的建立者。⒀台城:城名。梁武帝因受賄在這裡被下臣侮辱。⒁彭城閣:隋煬帝被殺於揚州彭城閣。⒂廣納:廣泛的採納(建議)。⒃貴臣:宦官。⒄擁蔽:堵塞、遮掩。擁:堵塞。⒅上通:反映上來。

[辨析]

魏徵先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後列舉一系列的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事例正反對比,有氣勢,說服力強。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文章以對話的形式,刻畫了一個善於納諫的明君形象和一個敢於進諫直言的大臣形象。而“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所闡發的深刻哲理,已為千百年來社會實踐所證實。兼聽則明,偏信則暗[3]

成語故事

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裡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著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麼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相關詞語

開頭相同

兼列 兼收並蓄 兼珍 兼言 兼覆 兼人 兼綜 兼寸 兼馬 兼味 兼收並畜 兼營 兼燭 兼覽博照 兼善 兼詣 兼收並采 兼政

結尾相同

二者不可得兼 該兼 相兼 併兼 兩兼 況兼 得兼 藻兼 守兼 長兼 食宿相兼 更兼[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