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15年8月,一則《川師大女學生向社會藉資200萬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帖子在網路上走紅。文中,自稱川師大畢業的21歲女生樊師貝希望有人能夠“支持”她200萬元,,讓她為父母在城裡買一套房等,並承諾15年內還清貸款,“我的後半生將為你而活,創造的財富都可以屬於你”。她說六旬父親要負擔家用,哥哥啃老,才有了這個借錢盡孝的想法。
事情由來
據樊師貝自己介紹,她於1993年出生於四川宜賓的農村,父親今年67歲,母親務農。家中還有兩個哥哥,都已30多歲。樊師貝說,她14歲時跟著家人遷居到瀘州市區,母親身體不好,一直沒工作,父親租了一個鋪面做生意養家。鋪面的後面被隔成臥室、廚房、衛生間等,一家5口人就住在這裡。
雖然家境貧窮,但是我的成長都伴隨溫暖,我父母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了我們3個孩子身上。”樊師貝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家中兩個哥哥沒有成為家中的頂樑柱,反而成了“啃老族”。如今,年過六旬的父親要負擔家用,還要養哥哥一家人。樊師貝說,父親的辛勞付出和家庭的拮据讓她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讓爸媽過上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2015年6月,一則關於意外事故的新聞對樊師貝的影響很大,她當時聽說這個訊息後,突然意識到自己必須加快實現夢想的進程,“我當時記得特別清楚,那條新聞里說一對老夫妻在事發前剛給他們的兒子發簡訊說一切都好,哪裡知道晚上就發生了意外。那對父母從此與兒子陰陽兩隔。”樊師貝說,她因此深受震動,“我想讓他們儘快過上更好的生活,我怕發生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事情。”
剛從四川師範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的樊師貝,對於今後的職業規劃早已心中有數,她也希望在15年裡償清這筆借款。2014年拿到導遊證後,樊師貝曾當了一個多月的導遊,她因此也從導遊前輩口中得知,當一個中文導遊一年最多能掙20多萬元,而當一個導遊領隊,好的情況一年可以掙100萬元。她算了一筆賬,如果為父母按揭買房首付20萬元,兩份終身社保40萬元,加上房屋裝修、家電等20萬元,總共需要80萬元,她需要掙四年才能完成。“我覺得時間太久了,我怕父母等不了。”
爭議
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準備把自己的後半生抵押出去。當你剛準備為這份孝心感動時,卻又覺得不是滋味,你甚至會懷疑,這真的是因為孝嗎?即便真為孝而來,有必要採取這樣的方式嗎?
人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賣身葬父”的橋段,這也常常會成為整部戲的淚點。在一般人看來,這就是孝啊,怎不讓人感動。這樣的橋段,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翻版出現,可得到的反應卻有不同。比如前幾年風行過的“賣身救父”,就在輿論場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人認為需要支持,有人認為動輒“賣身”不可取。
為什麼古人“賣身葬父”收穫的是滿滿感動,而今人“賣身救父”卻受到不少非議?
爭議原因
從媒體的調查來看,很多“賣身救父”的人摻雜著不可告人的動機。比如有人是為了炒作,有人只是為了圈錢。你不能否認,今天同情心是存在消費空間的,很多“賣身救父”的人都得到了救助,只是真相大白後,一些異化的“賣身救父”傷害了人們的同情心。除此之外,還涉及到人們對救助的認識。
網友看法
事實上,在網路時代,無論“走紅”原因何為、經過團隊策劃炒作與否,一旦引發巨大輿論反響,與之相伴的便是勃勃商機。眾多竄紅者背後折射出的扭曲價值觀,則更為引人深思。
“網路為民眾提供了展現個性、自由的平台,也為話題人物的出現提供了機遇。”成都某房地產公司策劃總監朱凱介紹,在傳播渠道日益豐富的今天,不少網路“紅人”越罵越紅,因借200萬提前盡孝而“一罵天下知”的四川女生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與痞子蔡、寧財神等靠文字和思想獲得網友認同的第一批“網路紅人”不同,如今的“網路紅人”一茬接一茬地湧現。“最早‘網路紅人’的作品我現在還記得,可是現在‘網路紅人’紅幾個月都很難。”網友“毛天天”說。
四川省教育學會秘書長紀大海指出,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父母也是憲法中子女應盡的義務,但如果盡孝的方式不擇手段,孝道會失去其初衷。
“這場鬧劇會很快過去,但糾正網路時代的扭曲價值觀則需要很長的時間。”紀大海表示,獲取利益的方式一定要符合社會的牟利標準,通過誠實的勞動獲取一分一文,而非“空手套白狼”。
媒體評論
發展永遠都是參差不齊的,這個社會永遠都存在需要救助的人。但在人們看來,求助是需要條件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求助;求助也是講究方式的,不能無所不用其極。如果一個家庭真的陷入困境之中,而且個人窮盡了一切努力依然無法脫困,那就可以也只能向社會求助。但社會發展到今天,“賣身”這樣的做法還是過激了一點,並不值得提倡。特別是一些“賣身”,涉及到一些曖昧的東西,更是越過了邊界。
以這樣的視角視之,這位女學生“借錢盡孝”,有著不少的問題。首先很難判斷,這到底是為了盡孝,還是以孝為名謀求一夜暴富。其次,從新聞中看到,這位女學生的家庭並沒有陷入到極端困境中。如果這都需要向社會求助,那整個社會就只能陷入到求助的汪洋大海中了。另外,在求助手段上也會層出不窮,以後求助不是拼悲情而是拼創意,拼形式新穎。再者,這位女學生稱“我的後半生將為你而活,創造的財富都可以屬於你”,更是給人帶來了不好的聯想
一定意義上講,“借錢盡孝”是“賣身救父”的翻版,而且還沒有“賣身救父”的悲情鋪底。由此也難怪,這一做法會受到不少質疑。比如有專家表示,這種想法極其不靠譜,有不勞而獲的嫌疑;還有網友認為,“盡孝的方式有很多種,力所能及就好。”這不是人們沒有同情心,而是擔心同情心被消費,更擔心這會助長整個社會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思想。
現在很難判斷“借錢盡孝”到底是為孝而來,還是借孝之名。但不管如何,“借錢盡孝”面臨著複雜的道德困境。你永遠都不能否認,孝是這個社會不可多得的美德,而且很難說得清,這樣的求助會不會得到一定的社會幫助。但我們還是認為,一個人向社會求助是講前提講方式的。具體地講,必須建立在真的需要幫助、已經付出努力的基礎上,而且求助的方式應該不給社會帶來傷害,不給別人帶來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