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堡鎮

候堡鎮

侯堡鎮的地勢:除常隆、侯堡、東周、西周兩村之間是一塊小平原外,其餘均屬丘陵山區。境內全是土溝、土嶺,唯獨東部周王山平地突起,是一石山成為東部天然屏障。淤泥河源出屯留,從安溝村入境,自西南向東北縱貫而過,兩岸除少量河谷地外,其餘均是山嶺坡地。人民以農為主,作物有玉米、穀子、小麥、高梁、豆類,也有少量油料和菜類等經濟作物。

基本信息

城鎮簡介

位於縣城南15千米處,是古戰場之一。相傳隋唐時蘇定芳起兵反朝,羅成率兵圍剿時,鐵峽關一戰,馬踏淤泥河,被蘇軍亂箭射死於此。今村東小河仍叫淤泥河,村東的石山還稱鐵峽關,村中廟內有羅成洞。1959年,在村西南1千米處修建灰腦水庫時,挖出古箭頭不計其數,這裡是潞安礦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鎮內高樓林立,街市繁華。醫院、學校、影劇院等公共設施全備。商店、旅店、飯店及個體攤點密布,市面繁榮不亞於縣城。

交通情況

候堡鎮交通極為方便,208公路從此向南縱貫全境,長途班車從早到晚時有通過,長治市到礦務局的公共汽車每五至十五分鐘一次(特殊天氣及重要節日每半小時一次),縣城到鎮早晚不斷。運輸業、建材業、服務業都較發達。

歷史沿革

襄垣縣轄鎮。1958年設侯堡公社,1984年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府15公里。面積78平方公里,人口2.6萬。208國道過境。轄常隆、代莊、段河、候堡、東周、西周、東元垴、東坡、西元垴、橋上、南嶺、蘇村、高家岩、陶家莊、任家嶺、劉家嶺、胡家溝、安溝、暴莊、笆子、閻村、常溝、花垴、西嶺、西迥元、垴上、東迥元27個村委會。鄉鎮企業產品有多功能小型切草機、微型小水泵、礦用多功能電攬掛鈎。農業主產玉米、小麥、穀子。

相關介紹

襄垣縣簡介

襄垣縣城建於戰國時期,由趙襄子在此築城而得名,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無疑是一座古城。

經歷了歷史滄桑的古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

造。如何改造縣城,提高城品位,增強縣城服務功能?實施了“3256”工程,從1996年起,連續改造拓寬了太行路、新建路、迎賓街,建起了廣場花園和縣城公園,硬化了城內50條巷道,建成60個高標準園林式單位。

同時,著手擴大縣城面積,先後建成了長興路、新建西街,初步形成了縣城三縱三橫的框架。在此基礎上,在各主要街道進行綠化、亮化、淨化、硬化、美化,目前,縣城植樹65萬株,綠化面積達到80萬平方米;沿街建築物分別安裝了射燈、輪廓燈、變色燈,整個夜晚色彩斑斕;大多數建築物瓷磚貼面;百餘個垃圾箱擺放在街頭。更讓人感到高興的是,通過改造,縣城街道長度達到40公里,城區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里,尤其是服務功能明顯增強,8000門程控電話,使更多的人與世界各地直接對話,煤氣走進人們的生活,結束了居民與煤為伍的現狀,電視覆蓋縣城,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電力增容確保了人民生產、生活用電。這一切不僅使古城舊貌換新顏,而且縣城現代化進程大大加快,逐步適應了對外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需要,被人們稱為是上黨的明珠城。

進入新千年,襄垣縣城發展藍圖更加宏偉,到2005年,城區面積擴大到18平方公里,人口達到7至9萬人。在道路規劃上,繼續完善“三三橫一環”框架,今年完成新世紀大街,2001年建成古韓東街,所建新街道路一律在50米以上。在城區規劃上,向南與五陽礦、王橋工業小區聯片,建南部工業區;向西闢為新項目開發區;向東利用漳河自然風光,建成高檔別墅區、旅遊休閒區;向北發展森林公園,建成生機盎然的生態林保護區。同時,要配套完善水、電、氣及商業、娛樂等設施。進一步提高縣城品位,提高服務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襄垣縣 襄垣縣

為了提高襄垣縣城的城市化水平,襄垣縣將出台優惠政策,創造寬鬆環境,積極吸引投資項目,無論是國有、集體、個體,不論大中小項目,只要對發展我縣經濟有利,都歡迎其來投資,對一次開發土地5畝以上、投資金額在50萬元以上的項目,將在土地徵用、營業執照、子女入托入學、隨行家屬就業、住房安置、稅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優惠政策;在吸納農村剩餘人員方面,只要在縣城有正當職業、正當住所、正當生活來源的,均可在縣城落戶,凡有經濟實力的,均可在縣城建房置業、務工經商,在其子女入學入托、戶籍管理等方面,與非農戶同樣待遇,一視同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