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銅鼓

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信宜銅鼓情況

《隋書·地理志》說:“俚僚貴銅鼓,嶺南二十五郡處處有之。”又說:“欲相攻,則鳴此鼓,到者如雲。”銅鼓是我們的國寶,在古代,銅鼓象徵權力和富貴,鳴擊銅鼓更是吉祥之兆。廣東信宜(古竇州)地處古高涼州北地帶,俚洞眾多,遠古就是俚瑤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其鑄造的銅鼓乃雷的象徵,銅鼓上的文飾、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關。青蛙是俚人的圖騰。俚人認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則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風喚雨,格殺妖物,保衛人間和平、安寧與五穀豐登。
信宜是我國的銅鼓之鄉,是廣東省出土銅鼓最多的縣(市)。該市出土銅鼓始於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後陸續有銅鼓出土,至今已先後出土銅鼓55面(解放後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銅鼓。該市池垌鎮有一個村因出土銅鼓多面而被命名為銅鼓村。

出土銅鼓簡介

1.信宜尚文銅鼓:1958年,信宜修築尚文水庫時,出土一面銅鼓。鼓面徑92、足徑90、通高52厘米。鼓面中央飾8芒太陽紋,中心圓餅徑5.3厘米,7組三線弦紋分暈,暈圈內飾雷紋。在第七暈圈內飾立蛙4隻,長4厘米、高1.5厘米,順向排列。面緣有檐邊,邊寬1.8厘米。面大於胸,闊出5厘米。鼓身前後各有一條綜向合范線,左右兩邊各有一對圓莖形繩紋鼓耳,耳徑14.5厘米。鼓身共34組三線弦紋環繞,圈間相隔分別飾以雲紋和雷紋。腰胸交接處呈凹槽狀,腰足交接處呈突棱狀。腰間呈反弧形,足底部外侈,部分缺損,該銅鼓現藏高州市博物館。
2.信宜新堡銅鼓:1965年7月,信宜新堡橫源國小建校舍挖地基時發現出土。鼓面徑106厘米、通高61.5厘米。經鑑定為漢代銅鼓,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十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飾雲雷紋。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3.東鎮橫崗銅鼓:1974年岀土,鼓面徑90.7厘米、通高51.5厘米。經鑑定為漢代銅豉,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鼓身,邊緣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七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邊緣一組只兩條弦線,鼓身飾雲雷紋。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4.竹山樟坡銅鼓:1975年出土,鼓面徑72.2厘米,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豉身分胸、腰、足部份,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七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鼓腳已殘。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5.信宜旺沙銅鼓:1980年出土,鼓面徑92.2厘米、通高54.7厘米。經鑑定為漢代銅豉,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鼓身,邊緣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六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飾雲雷紋。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6.丁堡銅鼓:1980年4月18日信宜縣丁堡出土1個大銅鼓,重75公斤,鼓面徑94厘米、通高56厘米。經鑑定為漢代銅鼓,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三組暈圈紋,鼓身飾雲雷紋。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7.竹山較剪塘銅鼓:1988年出土,鼓面徑95厘米、通高57厘米。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鼓身,邊緣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十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飾雲雷紋。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8.尚文蛇沖崗銅鼓:1992年尚文水庫蛇沖崗出土,鼓面徑102厘米、通高59.3厘米。經鑑定為晉代銅豉,其器型碩大,花紋細緻,鼓面大於豉身,邊緣下折,豉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環排鼓面邊緣,鼓面中心凸起太陽紋飾,八光芒輻射針狀紋,十組暈圈紋,每組三弦線,鼓身飾雲雷紋。鼓旁六耳,兩隻單身對稱,兩對復耳對稱。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9.信宜水口銅鼓:1993年5月30日,水口鎮建築工人陸強幫助該鎮到永管理區上六村民吳漢打建屋地基時,挖掘出銅鼓一面。該鼓高64cm,鼓面直徑為113cm,是信宜歷年出土銅鼓之最大者。初步考證屬漢代銅鼓,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研究價值。該銅鼓現藏信宜市博物館。
10.1957~2000年在高坡鎮境內出土銅鼓3面。其中1987年9月出土的1面,地點在明堂村,據專家鑑定,該面為漢代銅鼓。鼓面大於鼓身,花紋精細,鼓面邊緣四蛙環列,中心太陽紋如圓餅突起,八光芒作針狀輻射。鼓面徑84厘米、通高51厘米。這面銅鼓藏於信宜市博物館,其餘兩面分別藏於廣東省和湛江市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