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信宜佬講野好似唱山歌咁。(信宜人說話象唱山歌一樣) 這是很多人對信宜人的第一反應.一半掛在大山上,一半吊在口水中.信宜山歌古老流傳至今.賦存於年例鬼戲(木偶戲)唱春牛.及平常勞動生活中,信宜山歌分白話和客家話兩種,形式自由,除有一定韻調外,唱詞可隨編隨唱,且幽默惹笑。
地理位置
珠江不僅有東江、西江、北江,而且還有一條南江,這條江發源於信宜市雞籠山,流經信宜、羅定、雲浮、鬱南,在南江口鎮注入西江,歷史上是稱為南江。南江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不僅南江本身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其相關流域也是廣府文化與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帶,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較完整的地區之一,構成了一條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南江文化帶。
起源
信宜不僅是南江的發源地,更是南江文化帶的發祥地。古代區域文化是以河流貫穿的,從信宜地圖看,南江源頭支流分布在信宜合水、貴子、錢排、平塘、新寶、思賀六個鎮,匯合了合水河主幹流、沙子河、思賀河、羅罅河、中伙河、森木河等支流流域。
他們唱一種民歌———連灘山歌。連灘山歌 起源於明朝年間,流行於粵西地區,它是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連灘山歌最初的時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發展到多句板,它的特點是句句同仄押韻。旋律和調式基本固定,唱的時候,套以不同的內容。唱的內容包括時事、愛情、婚姻、生活、歷史故事等等。多數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發而為歌,連灘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獨唱、對唱、群唱(打擂台)三種。連灘山歌一般在節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壽賀歲、進宅、添丁等)、豐年、集合、勞動之餘詠唱,山歌中的“大話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時候,儘量地誇大,如:“談笑古話歌無端,雞籠山頂扒龍船;桅桿頂上種棵蒜,花開遮蓋五大縣。”又“石頭浮面耍江河,畫眉生春(蛋)大過籮;老鼠拖貓樑上過,鯉魚拖獺過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信宜木偶戲俗稱“鬼戲”,其風格頗具粵西地方特色,其獨特古樸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許多觀眾流連忘返。演出時,藝人坐在幕後戲箱上,一手操縱木偶,一手敲打擊樂,一邊動作一邊伴唱,角色唱造吹打均由演出者一人全面操縱,藝人要使出渾身解數,兩手一面操縱木偶,一邊擊鼓鳴金,還模仿利用各人物不同聲調去說唱,“鬼戲”的唱腔已形成“木偶腔”獨成一派,均採用山歌曲調演變而成,曲詞採用七字句或十字句的韻文組合成句。如傳統戲<<薛仁貴>>中用山歌唱:“的人講我好誇張,三斗米飯未吃脹,阿嫂叫我幫起屋,用對禾桶去擔漿.”還有些藝人可隨編隨唱,這就是俗話說的“爆肚戲”。據說,有一個小班的藝人在年例(元宵節)演出時,忙亂中出錯了“傀頭”,觀眾大聲狂叫:“喂喂,出錯傀頭羅!”怎知,這藝人急中生智即時唱出:“你話出錯傀頭就出過,應出花旦怎知出著嘍羅。”!即時逗得觀眾們大笑不止.“鬼戲”的唱腔源於信宜山歌,而今信宜山歌又因“鬼戲”而廣泛流傳.
在山區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人們就組織“舞春牛”。“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口中唱:“頭殼頂著一方天,磨厚腳皮去落村,趕牛落田春耕早,唔使點講又豐年”.著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春牛邊舞邊唱,鄉土氣息濃郁。
在金垌一帶流傳的山歌,與八桂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月亮光邊卯光邊,正想娶妻又卯錢. 抽張矮凳門口坐, 捋捋鬍鬚又一年!”對答“日頭出來東邊紅,想要老婆唔瞬窮。拍拍心囗同我定,包你明年生個儂”。此歌.據說是從容縣那邊傳來.
北界雙壽有山歌唱得讓人笑得前仰後翻“門口有張清水塘,阿妹唱歌當大王,佬人企開一邊聽,矛使擔水入米缸.去整田基擔張幫,上山捰柴抬條方,未等食朝返屋企,唔識行路跌落塘。”
又安莪有山歌唱:“捰只老婆實淒清,日曬屎忽都未醒,朝早擔泱(松香)去徑口,仲要行過三嘜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