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美國軍官威爾·蒙哥馬利 (本·福斯特飾)剛剛在伊拉克的負傷並回國,由於他服役的期限還未滿,隨即被調派到了軍隊的“傷亡通知”服務中心任職。
在這裡,威爾與另外一位同是軍官的托尼·斯通 (伍迪·哈里森飾)組成了搭檔,而他們需要忍受和承擔的卻是一連串糟糕至極的壞訊息,全部都是他們所熱愛的戰友光榮殉國的訊息。每完成一個任務,威爾需要面對的都是一次可怕的挑戰,而他從前線回到後方,是為了尋找一個更適合治療心靈創作的舒適環境的。
就在最近的一次任務當中,當威爾向奧利維婭·皮特森 (薩曼莎·莫頓飾)傳達她丈夫的死訊時,他卻發現自己不可抑制地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隨著兩個人越走越近,威爾那超然且冷漠的心也開始慢慢地溶解和軟化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本·福斯特 | 威爾·蒙哥馬利 | |
伍迪·哈里森 | 托尼·斯通 | |
薩曼莎·莫頓 | 奧利維婭·皮特森 | |
史蒂夫·安托努奇 | 士兵“準備” | |
Sara Jane Blazo | 凱莉的媽媽 | |
Angel Caban | 巴斯克斯先生 | |
蓋烏斯·查爾斯 | 布朗 | |
麥可·哲努斯 | 艾倫 | |
法布麗茲亞·達爾·法拉 | 軍嫂 | |
T.J. Allen | 少年 | |
J.D. Daniels | 紐加特 | |
Brian Adam DeJesus | 少年 | |
Paul Diomede | Officer Davis Motorcycle Cop | |
菲歐娜·道里芙 | Soldier's Wife | |
Lisa Emery | Faye | |
Halley Feiffer | Marla | |
皮特·弗雷德曼 | Mr. Cohen | |
Kevin Hagan | Mr. Flanigan | |
Peter Francis James | Dr. Grosso | |
Jenny Kirlin | Ramirez | |
Sam Kitchin | Colonel Bauer | |
吉娜·馬隆 | Kelly | |
J. Salome Martinez | Captain Garcia | |
琳賽·米歇爾·納德 | Claire | |
Tomoko Otsuka | Japanese Army Wife | |
Portia | Mrs. Burrell | |
Patrick Riviere | Thrifty Guy | |
阿曼德·舒爾茨 | Dr. Klein | |
Karen Summerton | Flirty Girl | |
亞當·崔斯 | Manfrey | |
伊默恩·沃克 | Colonel Stuart Dorsett | |
梅里特·維沃 | Lara | |
史蒂夫·布西密 | 客串 | |
Robert Feeley | Vietnam Veteran | |
Francine Bianco Tax | Reception Pianist | |
John Thomas | Malitia Body Gaurd |
職員表
製作人 | Steffen Aumueller、Gwen Bialic、Nathaniel Bolotin、Benjamin Goldhirsh、馬克·戈登、Lawrence Inglee、Christopher Mapp、Zach Miller、Shaun Redick、Glenn M. Stewart、Matthew Street、David Whealy、Bryan Zuriff |
導演 | 奧倫·穆弗門 |
副導演(助理) | Tim Kane、Scott Larkin、Curtis Smith |
編劇 | 亞歷桑德羅·卡蒙、奧倫·穆弗門 |
攝影 | Bobby Bukowski |
配樂 | Nathan Larson |
剪輯 | Alexander Hall |
藝術指導 | Stephen Beatrice |
美術設計 | Scott Anderson |
服裝設計 | Catherine George |
視覺特效 | John Bair |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10年3月7日 |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男配角 | 伍迪·哈里森 | 提名 |
最佳原創劇本 | 亞歷桑德羅·卡蒙、 奧倫·穆弗門 | |||
2009年2月15日 | 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和平電影獎 | 《信使》 | 獲獎 |
銀熊獎-最佳劇本 | 亞歷桑德羅·卡蒙、 奧倫·穆弗門 | |||
金熊獎-最佳影片 | 《信使》 | 提名 | ||
2010年1月17日 | 第67屆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伍迪·哈里森 | 提名 |
2010年6月24日 | 第36屆美國電影土星獎 | 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電影 | 《信使》 | 提名 |
2010年1月16日 | 第15屆北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男配角 | 伍迪·哈里森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薩曼莎·莫頓 | |||
2010年1月24日 | 第16屆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男配角 | 伍迪·哈里森 | 提名 |
2010年3月5日 | 第25屆美國獨立精神獎 | 最佳男配角 | 獲獎 | |
2010年1月9日 | 第8屆俄亥俄中部影評人協會獎 | 年度演員獎 | 第二名 | |
2009年12月29日 | 第3屆底特律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
2009年12月16日 | 第13屆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配角 | 薩曼莎·莫頓 | 獲獎 |
勤勞電影人獎 | 伍迪·哈里森 | |||
2009年12月16日 | 第5屆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影片 | 《信使》 | 並列第10名 |
2009年12月15日 | 第18屆東南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伍迪·哈里森 | |||
2009年12月14日 | 第10屆紐約線上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影片 | 《信使》 | 提名 |
2009年12月3日 | 第81屆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 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伍迪·哈里森 | 獲獎 | ||
注目演技獎 | 奧倫·穆弗曼 | |||
2009年11月30日 | 第19屆哥譚獨立電影獎 | 年度突破演員 | 本·福斯特 | 提名 |
2009年12月20日 | 第14屆金衛星獎 | 最佳劇情類影片 | 《信使》 | 提名 |
最佳男配角 | 伍迪·哈里森 |
幕後製作
《信使》由奧倫·穆弗門自編自導,同時這也是編劇出身的穆弗門的首部導演作品,而他之所以產生了要創作這樣一個描述美國軍隊的特殊服務部門的想法,主要還得歸咎於另外一位編劇亞歷桑德羅·卡蒙的想像力。
最初的時候,是卡蒙提出的建議,他想創作一個專門描述“傷亡通知軍官”的電影劇本,之前從沒有人以這樣獨特的角度去審視戰爭殘酷的一面與造成的傷害,也沒有人從這些為軍屬傳達戰爭結果的'信使'的視角去觀察後方的一些情況。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成為一個只要出現就代表著痛苦的結果的“信使”,是一份令人難以忍受且非常可怕的工作。卡蒙的這個想法讓奧倫·穆弗門感到非常地興奮,同時還可以以一種迂迴的方式,來處理奧倫·穆弗門自己對美國兵役的心魔 。
製作發行
製作單位 | All the Kings Horses、The Mark GordonReason影業、Sherazade影業、OscilloscopeOmnilab傳媒、BZ娛樂、Good Worldwide |
發行單位 | Lucky Red(義大利)、Oscilloscope影業(美國)、E1娛樂(荷蘭)、CatchPlay(中國台灣)、Madman娛樂(澳大利亞)、Paris影業(巴西)、WorksUK Distribution(英國)、Zon Lusomundo(葡萄牙)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美國 | 2009年1月19日(聖丹斯電影節) | 德國 | 2009年2月9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3月27日(薩拉索塔電影節) | 法國 | 2009年5月13日(坎城影展) |
以色列 | 2009年7月15日(耶路撒冷電影節) | 法國 | 2009年9月9日(杜維爾美國電影節) |
羅馬尼亞 | 2009年9月27日(雅西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1日(伍德斯托克電影節) |
巴西 | 2009年10月3日(里約熱內盧電影節) | 比利時 | 2009年10月8日(根特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10日(漢普頓國際電影節)(芝加哥國際電影節) | ||
韓國 | 2009年10月10日(釜山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15日(米爾谷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23日(CMJ音樂、電影節) | 奧地利 | 2009年10月23日(維也納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25日(奧斯汀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1月3日(AFI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1月13日(限定) | 法國 | 2010年1月31日(世界電影論壇) |
巴西 | 2010年2月19日 | 葡萄牙 | 2010年2月25日 |
加拿大 | 2010年2月26日(限定) | 以色列 | 2010年3月11日 |
荷蘭 | 2010年3月25日 | 中國香港 | 2010年3月28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中國香港 | 2010年4月8日 | 俄羅斯 | 2010年4月15日 |
義大利 | 2010年4月16日 | 德國 | 2010年6月3日 |
澳大利亞 | 2010年7月26日(墨爾本國際電影節) | 匈牙利 | 2010年9月23日(DVD發行) |
墨西哥 | 2010年10月1日 | 澳大利亞 | 2010年11月4日 |
丹麥 | 2011年1月6日(哥本哈根) | 阿根廷 | 2011年1月19日(DVD發行) |
中國台灣 | 2011年1月21日 | 英國 | 2011年6月17日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評價
《信使》在揭露戰爭帶來不幸的同時又隱隱含有著一份愛國情操在內。該片選取了戰爭裡面最讓人心碎的一面展示給觀眾。影片通過年輕氣盛的青年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之間性格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雖然影片大部分時間都是圍繞著他倆的業餘生活,不過兩名軍人一同工作時的鏡頭卻是感人至深。
為了避免影片的悲劇色彩過於濃厚,導演和編劇為影片注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角色偶爾的玩笑話就是彌補影片悲情色彩的一大利器,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們也能體會到這個看似鐵石心腸的角色內心深處的脆弱。畢竟在戰爭中,無人倖免,也沒有人會是贏家 。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