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集電視連續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由陳曉旭女士創立的世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拍攝,作為公益慈善作品宣傳中華傳統文化。
通過觀看本片,學人更深切的體會到了,孝養父母,不光照顧物質需求方面,對精神上的安慰更為重要!平日生活中,努力做到和顏愛語,說話不高聲;更在同修參學念佛中勸諭策進,將來,蒙西方彌陀如來菩薩聖眾接引,報謝之日同能一心不亂,速證菩提不退。本片根據明朝俞淨意公同鄉羅禎先生所著小說《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改編。講述了俞先生,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經歷,俞先生一生自認為行持修養相當不錯,每每向灶神爺禱告卻依舊貧困潦倒。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來俞先生意惡很重,他所要遭受的懲罰遠大於嘉賞。所以向人們展示了一個道理:當一個不善的念頭生起來的時候,這種罪過已被記下哪裡還要等你去犯呢?所以人們在平時修持時一定要注意看護自己的念頭。
故事梗概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都,字良臣,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年歲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在這個時候,他與同學十餘人“結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進學的同班同學。‘文昌社’就是結一個社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實行《文昌帝君陰騭文》,依照文昌的教訓來修學。
“文昌社”的同學力行《陰騭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遺訓。《陰騭文》里,對於惜字紙、放生、戒淫、戒殺、戒妄語等,都說得很詳細。
他們自結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過了很多年。俞先生前後經過七次的考試都沒考中。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丟了。老三是最聰明的,八歲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蹤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俞公共有九個兒女,除了失蹤的兒子之外,眼前就剩一個女兒,他的妻子在這種悲痛的情況下,兩眼都哭瞎了。
俞先生的家境越來越困難。自己反省,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為什麼老天爺給他這樣重的懲罰?似乎上天都沒有保佑他。
每年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灶神爺將往上天,把這一家人的善惡都給玉皇大帝報告。所以,從前供養灶神的對聯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這個時候,便寫一篇疏文,托灶神爺帶到天帝那裡去。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感應。直到四十七歲時才有了感應。
四十七歲那年,臘月三十的晚上,他正與妻女枯坐淒涼相吊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他點蠟燭開門,看到一個人,戴一頂帽子,是一塊方的布,扎在頭頂上,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這種打扮。穿著黑色的袍子。看年歲大概總有五、六十歲了。很有禮貌,向他一問訊作揖,就坐下來了。介紹自己姓張,從遠路而歸,走到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有愁嘆的聲音,特地前來慰問。
俞先生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也感覺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儀表談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對他非常恭敬。在這種潦倒的時候,世態炎涼,那裡還有朋友來慰問!尤其是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團圓,誰有空閒到你家來慰問呢?在這個時候有個人來慰問,當然心裡非常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他就說出自己生平讀書與行持,好像都沒有什麼大過失,為什麼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兒女夭折的那么多,衣食不繼,生活都成問題。同時又說,這些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爺前焚疏。他所寫的疏文都還記得,把疏文的意思說給張先生聽聽。
張先生說,我對你家裡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訴我。張公說,他的“意惡太重”,讀書積行,“專務虛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沒有一點悔改的意思。這是褻瀆上帝!恐怕上帝給你的懲罰不止如此。可能還有更重大的災難在後頭。
俞先生生平所為沒有別人知道,這個陌生人怎么會曉得?經他這么一說,心裡很驚訝。
俞先生聽了張公所云,並不服氣。他說,‘我聽說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監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這么多年結文昌社,與同學們立下誓願,力行善事。文昌社裡訂的規條,就等於戒律一樣,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沒有違犯。難道這些都是虛名嗎?
張公就在文昌社規條里,舉出幾樁事實來說明。《陰騭文》里很重視惜字紙,當你看到朋友或學生用字紙糊窗包物的時候,你從來沒有勸告他們一聲,也沒有一次阻止!只不過是在路上遇到字紙,撿去焚化。這不就是做給外人看的嗎?這不就是圖務虛名嗎?人家放生,你就隨喜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嗎?沒有!只是看到別人做,心裡歡喜,隨喜一點;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真心!隨喜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是要盡心盡力,才叫隨喜;沒有盡到心力,不叫隨喜。所以,你並沒有真實慈悲之念;在外面還標榜著—我是個仁慈之人!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
你們家的廚房裡,依然有蝦蟹之類,這些還是生命,依舊是吃眾生的血肉。文昌社裡,可能不是長素,大概一個月只有幾天吃素。
你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學,很會說風涼話諷刺人,用的詞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聽到的時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辯才,無理的事也能把它說成有理。他有強詞奪理的本事。你雖然說得很痛快,可是自己還有一點良心,曉得有傷厚道。說話太刻薄,好勝心強不肯輸人。幸有此一點良心,為今後轉禍為福之機。
這位陌生人,對俞先生心底隱藏的惡念知道得這么清楚,都把它說出來了。俞先生聽了,確實害怕,伏在地上流著眼淚苦苦哀求說,你既然曉得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絕不是普通人,求您來救度我。
灶神告訴俞淨意,從今以後你“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要用什麼態度做善事呢?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答。要認為行善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好,人家以怨報我們,我們也不在乎。問心無愧!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係,放著膽量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認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為什麼做了好事、待人好,還要受人責備?想想《金剛經》里所說的,這正是自己過去世業障深重,他替我消業,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
因此,我們不要灰心,“只理會善一邊去”,“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就是踏踏實實的去做。切切實實,直捷痛快的去做。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么做,這才是‘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諸位要曉得,佛家所謂”功德圓滿“,是指善心善意確實“圓滿”。並不是樣樣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圓滿,因為有的力量達不到。力雖達不到,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心,這樣功德就算圓滿了。所以,佛法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里。心地善意若不圓滿,則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圓滿。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有恆心。只要你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
這一番開示講完了之後,張公就進到裡面,走到廚房裡就不見了!俞先生此時才曉得是灶神爺示現。俞先生是在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現改成“淨意”,稱“淨意道人”。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每個月到灶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一個月當中,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
三年後,命運轉變。五十歲那年,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相當於古代宰相、明朝
朱元璋廢除宰相)主持的一次考試上,內閣首輔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為子禮請一位老師。鄉里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俞先生應聘在首輔家中做了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的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為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
俞公有一天去見老太監楊公。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養育這些孩子,可以養老。他有五個乾兒子,自己年老了,乾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的。這小孩還仿佛記得家鄉,自己本來姓氏。小時候遊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的船,船開走了,小孩也帶走了。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原來就是他遺失的兒子。這個太監楊公很不錯,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就送還給他了。
他將這個訊息告訴他太太。失蹤這么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用舌頭舔他母親雙眼,奇蹟發生,老母雙目復明。此時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即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辭謝內閣首輔,回到自己的老家。
宰相為感謝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俞先生後來有七位孫兒個個書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俞先生遇灶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史書上有記載,俞公壽終八十八歲。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賀鏹 | 俞都 | |
楊猛 | 灶神爺 | |
楊御 | 梅娟(青年) | 簡介 俞都的妻子 |
姚笛 | 俞敏兒 | 簡介 俞都的女兒 |
石磊 | 俞匯安 | 簡介 俞都的兒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