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大武漢[長篇抗戰紀實文學]

保衛大武漢[長篇抗戰紀實文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保衛大武漢(套裝共3冊)》整個故事的時間跨度為1938年5月至10月,歷時5個多月。由於整個戰役以“保衛武漢不戰於武漢”為作戰的指導思想,戰役便在武漢周圍的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和湖北境內展開。全書以戰役發展的時間為主線,重點描述了蘭封戰役(掘開黃河大堤)、馬當戰役、南潯戰役、九江戰役、湖口戰役、富金山戰役、廣濟戰役、黃梅戰役、潢川戰役、信陽戰役、田家鎮戰役和萬家嶺等重大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最後,日軍雖然攻占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反而使其有生力量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保衛大武漢[長篇抗戰紀實文學] 保衛大武漢[長篇抗戰紀實文學]

《保衛大武漢(套裝共3冊)》講述了武漢保衛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地域最廣、參戰部隊最多、犧牲最慘烈、殲滅日軍最多並從而扭轉了戰爭形勢的一場重大戰役。《保衛大武漢(套裝共3冊)》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中國軍事科學院聯合審定並同意出版發行。書中再現了戰爭全景,內容翔實,符合史料記載,並且具有很高的閱讀性和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徐力,生於1960年,祖籍浙江諸暨,1978年9月入伍。先後服役於蘭州軍區陸軍第47軍和蘭州軍區直屬隊,1988年10月授上尉軍銜。1990年8月調入廣州軍區空軍航空兵第13師,空軍上校軍銜。在部隊期間,多次在《解放軍報》、《戰友報》、《空軍報》和國家級、省市的雜誌上發表作品。其中,在1995年獨立撰寫了參與中國首次“十大女傑”參選人岳喜翠的評選材料,她榮獲“十大女傑”之首。之後,又完成了她的新聞報導、報告文學和到香港演講等全部文章的寫作,發表於《解放軍報》、《中國國防》雜誌。2004年5月轉業,先後任職於武漢市廣播電視局組織人事處、江漢區廣播電視管理處副處長、礄口區廣電影視管理處副處長至今。2004年轉業後,先後完成了42萬字反映軍旅士兵生活的小說《走過軍營》、23萬字反映知青生活的小說《夢中的國野》、100萬字反映軍隊基層政治工作者的電視文學劇本《向前、向前、向前!》和53萬字的電視文學劇本《喋血大武漢》。同時,還為有關部門撰寫專題片20多部。參與了話劇《信仰》的創作,此劇榮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2009—2012)獎和話劇“金獅獎”。

媒體推薦

長篇抗戰紀實文學《保衛大武漢》,是作者徐力先生用了幾乎與“八年抗戰”相差無幾的時間,在浩如煙海的歷史碎片中精心淘洗打撈,又以紀實文學的藝術方式創作而成的一部長篇巨著。作者越過漫長而遼闊的時空經緯,從雲遮霧罩、撲朔迷離的歷史敘事中,捕捉到了中華民族閃光的歷史瞬間,從厚重的歷史記憶中,發掘出震顫心靈的抗戰故事。讓我們返回真實的歷史現場,經歷了一次次驚心動魄的感動與激情,體驗了一回回價值理性的追尋與思考。於是,我們終於獲得了一種十分幽默而自信的自我判斷——歷史是什麼?我們明白了!
貌似無序的歷史,踏著有序的腳步,匆匆地行走在時間的隧道上,我們永遠都只能跟隨在歷史的背後,追蹤遠去歷史的背影。那些曾經影響甚至改變“八年抗戰”命運和進程的歷史人物,在以武漢為中心的遼闊的中原大地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大無畏犧牲精神,與日寇血戰數月,用血肉之軀,阻滯了敵人瘋狂的戰爭進程,他們偉岸的身影,曾經讓地球抖動、顫慄。雖然他們的時代已經與我們遙隔75年,戰場上數以萬詳血肉模糊的英靈,也大多沒有留下英雄的面相;他們的墳前沒有墓碑,甚至根本就沒有墳墓,然而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業績,卻永遠銘刻在我們的心上。
著名文學評論家 黃自華

圖書目錄

保衛大武漢[長篇抗戰紀實文學] 保衛大武漢[長篇抗戰紀實文學]

《保衛大武漢上》目錄:

上卷

第一章 戰徐州國軍無奈大撤退張自忠臨危受命阻日軍
第二章 大突圍轉移之路血鋪就兩將軍熱血盡灑蕭縣城

第三章 經苦戰成功阻敵全身退小鬼子志在必得一場空

第四章 歷險歸感念英烈追榮譽薛伯陵請命欲殲土肥原
第五章 黃將軍志在必得赴新任委員長排兵督陣鄭縣城
第六章 狼狽奸小戰獲勝冒天功恐生變薛岳發起圍殲戰
第七章 初告捷蔣公歡喜親指點孔祥熙急趕前敵為和談
第八章 桂永清為保自命出陰招執手令揮斬“馬謖”正軍紀
第九章 整旗鼓 蘭封戰役曙光現陳蘊瑜葦樓竟成魂歸處
第十章 將無能黃桂續走逃命路薛伯陵勝券在握化烏有
第十一章 毛澤東談笑風生持久戰陳紹禹心存私念阻發表
第十二章 馮玉祥慷慨解囊印名著戰勢危掘堤黃河求逆轉
第十三章 掘趙口 想著容易做來難蔣公急親赴一線督進展
第十四章 蔣在珍專家策下自請纓經激戰倭寇鐵蹄踏開封
第十五章 黃河出 世代家園成澤國 效敵寇一箭雙鵰輿論戰
第十六章 小鬼子始料未及大逃亡軍民勇 聯手痛擊落水狗
第十七章 黃水攔中日雙方調決策蔣介石決心力保大武漢
第十八章 李韞珩突發奇想校長夢為備戰百姓流淚又流血
第十九章 丟安慶 自覺難逃重軍法再雄起眾志成城決潛山
第二十章 渡陳倉小小稻草充大梁敵將至沽名釣譽戲開場
第二十一章 台灣旅逆江而上入侵急為顏面大敵當前辦典禮
第二十二章 遭偷襲鐵壁香口輕易失戰長山 海軍血戰阻頑敵
第二十三章 鮑長義苦守待援一場空 薛蔚英 自負抗命埋禍根
第二十四章 長山失海軍官兵強突圍羅卓英授命一線救火急
第二十五章 得死令血肉換得長山歸喜剛至敵侵湖口舉座驚
第二十六章 爭門檻雙方各使殺手鐧薛蔚英貪生怕死奔黃泉
第二十七章 川軍師血戰湖口雄風展情勢急雙方高官赴前線
……
《保衛大武漢中》
《保衛大武漢下》

後記

在幾年的時間裡,自己始終糾結於《保衛大武漢》的創作、修改、完善之中。時至今日終於可以說此書完成了。暈頭昏腦地關上電腦,讓人一下子輕鬆了不少,於是理解了一個成語:如釋重負。
人的腦子像一部機器,啟動起來之後,就很難再停下來。回想以往的歲月,我們很少有人提及那段抗日正面戰場的歷史。我也是七年前從鳳凰衛視的《鳳凰大視野》中連續播出的民間學者王康的專題片中,才開始關注那個時代的往事。由此便隨著這樣的一個邏輯走了過來:一個專題片,讓我重視那段歷史;一個轉業幹部的一句話,讓我拿起筆;一種信仰的力量,讓我堅持著寫下來;一個朋友的建議,讓我把劇本變成了小說;一個出版人的慧眼,讓我一遍遍地反覆修改;一些朋友的熱情支持,讓我不百折不撓……
走過六年,寫了一本長達150多萬字反映武漢保衛戰的書,朋友笑稱道:“看來你可當一個武漢保衛戰史的專家了。”我的回答卻是否定的。這既是因為這場戰役地域太龐大、部隊太繁多、過程太複雜,也在於所有能見到的史料合在一起與那場大戰相比都顯得太微不足道,而且許多史料之間還相互矛盾,讓人難以確定到底哪些是正確的,哪些又是謬誤的。僅以相對權威的史料《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為例,這套書的主編之一是直接參加了那次戰役的作戰計畫制定工作,並在整個戰役中一直在國民黨軍委員會參與作戰指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國民黨中將郭汝瑰。此書在記述“萬家嶺大捷”時,也言稱萬家嶺戰役“殲敵3000多人”。可以為這個說法作為直接佐證的材料是當時第一兵團司令官薛岳給軍事委員會的電報稱:“此次敵迂迴作戰之企圖雖遭挫折,但我集中圍攻,未將該敵悉數殲滅,至為痛惜……”然而,幾乎所有史料都表明:第一。六師團逃出萬家嶺的為“二三百人”“三五百人”、“1000餘人”等等。而實際上,日第一。六師團自身的兵力,加上前來增援部隊的兵力之和應不少於20000人(也有說17000的。不過,陳誠在1938年10月8日的報告則聲稱:敵第一。六師團為26000人,這可能是被誇大了。)但不論怎么算,即使日軍逃出兩三千人,實際被殲人員至少也應在16000人以上。而我所能看到許多的正史上,卻一致使用了萬家嶺殲敵3000多人這個數字。依我的推斷,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是薛岳在接到蔣介石要求在10月10日前完成對日第一。六師團的圍殲,為“雙十節獻禮”的命令之後,於10月9日夜發起的圍殲總攻中一次殲敵的人數。各史料所引用的恐怕也都是這樣一個數字。而薛岳電報中所講的“未將該敵悉數殲滅”的遺憾,所指的是未能將第一。六師團一個不剩地全殲,還逃跑了一些鬼子兵,特別是跑了師團長松浦淳六郎而已。
出現這個數字的另外一個可能,就是這些史料不少是引用日軍歷史資料中的數據。就歷史的現實而言,日軍與中國軍隊相比,日軍確實有著較高的文化水平,也有著這個民族做事認真的習慣。他們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視經歷的記載,不論是反映整個部隊的戰史,還是個人參戰的記錄,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資料。而我們的戰史則常常不是機關根據下面戰報的記載,就是據個人戰後,甚至是事過多年後的回憶。這樣引用日軍的一些資料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然而,另一個現實是:日軍的指揮官們為了減輕自己的過失和欺騙國內的民眾,所報的資料水分之大也難以讓人想像。這裡只以第十一軍軍長岡村寧次在武漢保衛戰後上報的資料為例:
他聲稱:“敵棄屍143498具,俘虜9581人,繳獲馬584匹。”這樣合計中國官兵的人員損失為153079人;而自己的損失則為:“戰死4506人,負傷17381人,合計21886人。”其實,縱觀整個抗日正面戰場,除淞滬會戰、崑崙關戰役和後來滇西的松山、騰衝(後兩個完全屬於進攻戰)等極少數戰役外,中日之間參戰人員的傷亡比,從來就沒有達到過7比1這樣的水平。尤其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就是在這份報告中,岡村寧次稱自己部隊“馬匹損失5605匹”。你可以想像嗎?中國軍隊只殲滅他“4506人”,卻打死了他“5605匹馬”。好像中國軍人就只對日本的馬匹有仇,打死戰馬要比打死鬼子更解恨似的。然而,從生活的邏輯我們知道,日軍除了騎兵和指揮官是人馬一體之外,其馬匹主要是用於運輸,而由於地形限制的關係,日軍的騎兵基本上沒有多少用於南潯線作戰。換句更明了的話來講,他們的馬匹因總是在作為部隊的運輸之用,因而一定是置放於戰場之後。在當時中國軍隊少有重炮的情況下,你是否能想像處在陣地後方的馬匹,卻比沖在一線的官兵死得還多!他這樣報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損失的戰馬他需要補充,報上去實數也沒有什麼太大的責任。那么,反過來想想:既然死了那么多的戰馬,那人還會少嗎?特別是當葉挺得知了萬家嶺大捷之後,專門給薛岳發來賀電:“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台兒莊鼎足三立。盛名當垂不朽。”他的這份電報及電報中的評價,絕不是毫無根據,而一定是了解到此次戰役的殲敵戰果。另外,1938年10月20日,報社記者專門去前線當面採訪了第兵一兵團副總司令吳奇偉將軍。吳將軍陳述:經統計敵人死傷總數為:一。六松浦師團在沙河一帶傷亡約15000人;萬家嶺一役傷亡約2萬人;山下兵團和近衛師團在瑞武路各點共傷亡1萬餘人;德星線上一○一伊東師團傷亡1萬餘人;德安城裡傷亡數千人,合計8萬左右,約占長江戰爭中敵人死傷總數四分之一(也許這個數字也有些誇大了)。但大公報戰地特派員秋江作出了這樣的評價:我們在瑞武路上完成了“台兒莊後之最偉大的勝利”。不僅如此,在此役後,反映這一戰役的文藝作品精彩紛呈,傳播甚廣。綜合上述我可以斷定,萬家嶺基本殲滅了日第一。六師團,即12000多人是一種客觀的說法,並在作品中以這樣的史實展現出來。還有一例,也可作為佐證。在蘭封戰役後期,“以水伐兵”之後,兩個師團報告,因水淹造成日軍7000多人死亡。但我們卻無從查到這樣的史實。原因很簡單,他們是儘量把作戰損失的人員劃入水淹這一不可抗拒的因素了。
為了讓讀者更多地了解這些參戰的國民黨將領,小說穿插一些將領個人的歷史簡介。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讀者更加全面、準確、客觀地了解這些人物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的作用和這些將領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定位。人生的過程總是歷史的,總是被那個時代所造就,總帶著他所經歷的歷史烙印。反過來講,每個人總是在所處的歷史中去書寫自己的人生。我們常講“千秋功罪自有後人評說”,而後人未必真有去評價前人的能力——不存在於那樣歷史的驚濤駭浪之中,只單憑想像是很難客觀地理解那段歷史的。就算是硬要去評說這些功過是非,就算是你再想客觀,也不過是“事後諸葛亮”。但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角度而言,它畢竟有著“讓歷史昭示未來”的意義。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尤其是在那個軍閥爭霸、戰火不斷、內憂外患的年代的人們。正因如此,他們的一生大起大落,大左大右,如果僅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評價,有的人你可以用集大惡於一身來概括。但是,當我們的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他們做出了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中國軍人的重要而正確的選擇!當然,當他們真的到了抗日一線戰場之後,面對著武裝到牙齒、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他們人生中所帶有的歷史的烙印,他們的人格怎樣,便再一次千姿百態地浮現出來。所以,真的能成為“專家”,怕是窮一生的精力也可能只是略知一二而已。這真的應了那首唐詩: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也就是說,即便我完成如此的作品,卻依然還只是個門外漢。另外,關於掘開黃河的歷史,今天已有定論。決堤後的洪水雖然破壞了日軍的作戰計畫,但同時也形成了連連成災的黃泛區,給廣大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怛在當時卻有著極其複雜的背景。所以,本書所提示的是根據當時各報刊登載的報導,儘可能還原那段歷史,而非評價。
完成此稿查閱、借鑑、引用了以下史料、著述:郭汝瑰、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薛岳、趙子立主編《武漢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張憲文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李澤主編《武漢抗戰史料》;章伯鋒、莊建平主編《抗日戰爭》;陳道闊著《武漢大會戰內幕全解密》;李永銘著《1938武漢大會戰》和網路上的一些歷史資料。此書正是站在了他們的肩膀上才能夠得以完成。對以上知名或不知名的作者們表示由衷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禮!
此稿得以正式出版,要感謝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沒有他們認真的把關,本書難免會出現一些較大的疏漏,甚至是錯誤;感謝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宣傳部副部長包俊國和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研究部研究員劉志青,對本書進行了認真的審讀,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感謝北京燕山出版社為此書的最後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感謝武漢新世紀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德建的鼎力支持和武漢康正文化公司張佑軍、張望喜無私的幫助與不懈努力。最後,特別讓我沒有想到的是:著名文學評論家黃自華老先生,不但親自為此書排版校對、提出意見和建議,還親手寫下封底這段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的推薦短文,感激之情讓人難以言表。
我對以上單位和個人的感謝是由衷的!因為通過他們傾情的幫助,讓我這個已經過了天命之年的人,到今天才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僅憑個人的智慧、堅韌和能力,你可以乾出一點事來;但這個事真要獲得成功,那就必須靠眾多朋友的幫助。寫到這裡,一首歌曲的旋律在耳邊響起:“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序言

武漢保衛戰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個春秋。今天的武漢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流熙攘,一片繁榮。即便你真心誠意地穿行其間去仔細找尋,也很難找到那個年代積澱下來的歷史記憶。想想也是:從人的個體生命的意義而言,就算是在那個歲月才牙牙學語的孩童,現如今也已經變成耄耋老人,就算如今九十高齡的壽星,對那一個時代的記憶,也因其年齡、經歷和當時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客觀因素,所知的也只能是少之又少而且支離破碎的歷史殘片。然而,這卻是我們民族不能忘卻的一段重要歷史啊!今天,當我們一遍遍地唱起國歌,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時,那詞語中究竟表達著怎樣的一種“最危險”?恐怕並不是幾句簡單的話能夠說清楚的,唯一能夠說清楚的途徑,就是客觀地去回顧、認識、全面地了解抗戰的歷史,其中就少不了武漢保衛戰那重要的歷史一幕。
由於多樣的原因,對於那場發生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參戰部隊最多、犧牲最慘烈,同時也是國內抗日戰場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卻並不為國人所知。筆者曾在朋友中詢問過大家對此段歷史了解的程度。但是很不幸,幾乎沒有人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更不幸的是,當聽到這個問題之後,大多數人都十分不屑一顧地回道:“國民黨的軍隊在抗戰時乾什麼了?不就一個逃跑嘛!”他們的這句話深深刺激了我:武漢保衛戰這段歷史可是用25萬中國軍人傷亡的代價、用鮮血書寫的啊!看來還原那段中華民族鐵與血鑄就的歷史是多么的重要!為此,筆者停下了手頭尚未完成的作品的寫作,開始思考能否傾個人之力,完成這樣一段重要歷史的寫作。進而轉入到對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研讀之中。
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之際,胡錦濤同志在紀念大會上明確指出:“在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戰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戰場,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特別是全國抗戰初期的淞滬、忻口、徐州、武漢等戰役,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這一講話站在歷史與民族的高度,對武漢保衛戰和主導這一戰役的國民黨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充分的肯定,也進一步堅定了筆者完成這一作品的信心。
歷史文學是不能用“戲說”的方法來進行創作的,尤其是對抗日戰爭這樣一段事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而作為侵略者的日本今天還不願去承認和正視的歷史。為此,以時間為經線,以戰場為緯線,儘可能真實地還原那段歷史的客觀過程,重現那個年代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便成為寫作這部作品的基點。從2007年新年開始,筆者將所有的下班之餘和節假日時間,都投入到那硝煙瀰漫、血肉橫飛、大喜大悲和難以盡言的慘烈、難以講清的糾結、難以表達的屈辱的歷史之中。當34集42萬多字的電視文學劇本第一稿完成後,曾試著首發於搜狐網上,沒想到讀者的點擊率竟很快達一百多萬次。至於後來其他網站相繼轉發,點擊者也就難以計數了。此後又先後三易其稿。
再後來有朋友看了這部電視文學劇本後,便提出是否能將它改寫為其他文體以便出版。我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遂將34集的劇本改寫為81章全景式、紀實性文學作品。此後雖又反覆五易其稿,但當即將出版時,回過頭來一看,依然有種拾一漏百、正誤難定的遺憾。但事已至此,筆者實在是難以再去追求完美。只有懇請專家、讀者見諒了。
嚴格地說來,武漢保衛戰應該從安慶失陷開始,但我將這個故事起始於之前的蘭封會戰。原因有兩個:一是如果沒有那場戰役後期的“以水代兵”決策將黃河大堤破壞,造成黃河的泛濫,阻擋了日軍的進一步進犯,武漢保衛戰肯定就會以另一種面貌展示在今天歷史的長河之中;二是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這篇著作,為處於抗日戰爭茫茫黑夜中的中國人民指明了正確的道路,讓他們看到了勝利的曙光,注入了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和眾志成城抵禦外侮的精神力量,並成為武漢保衛戰國共兩黨的共識和指導武漢保衛戰的基本方針。為此,只有從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上來重溫那段歷史,才會讓我們對那場規模空前的武漢保衛戰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從中看到毛澤東穿越時空,洞悉未來的偉人眼光與偉人風範,才能看到周恩來在民族危亡之際,一切以民族利益為己任的擔當精神,才能看到共產黨人凝聚人心,團結抗戰的巨大力量,也才能看到像王明這樣的投機者為權而謀的蠢蠢欲動;同時,也才能看到蔣介石一面是積極地組織抵抗,另一面又是思謀私下妥協定和的雙面人生。看到了以張自忠、薛岳為代表的具有高度民族犧牲精神的官兵,鐵血抗日的豪情;也看到了薛蔚英、桂永清之流拿軍令當兒戲,膽小畏敵逃跑的醜惡行徑;看到宋希濂的先恥而後勇,也看到李芳郴的先勇而後逃的多樣人性;看到黃河決堤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侵略者腳步的作用,也看到了給黃泛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看到了億萬民眾不甘當亡國奴的眾志成城,為大家舍小家和商女也知亡國恨,踴躍捐款、決不屈服的民族精神,更看到了日本侵略者人性盡失的殘忍與暴戾。
在寫作的手法上,採取了分一個個跳躍的小段拼寫的形式,其原因既在於它原本就脫胎於一部電視文學劇本,更重要的是我發現當你真的想用常規的小說形式來完成它時,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由於整個戰場過於龐大。同一個時間多戰場角力,整個戰局又常因一個局部戰場的變遷而一天多變,各戰場之間又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翻開所有的史書,常常是幾句一個戰役過程,一句一個戰場結局,根本難以找到這場戰爭由開始到結束的完整過程。更多的是乾脆把一個戰役寫完,再回過頭來集中寫另一個戰役。這樣雖然把一個個單獨的戰役講清楚了,但也常讓人讀得時空錯亂,理不清頭緒。這種情況不是偶然,而幾乎是我們已經出版的所有史料對那段歷史記錄的全部。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真的以一般意義的小說形式來細緻地還原任何一個戰役過程是根本不可能的。不過,寫完之後,回頭看來,這猶如經剪刀裁剪、再拼接而成的文字,倒另有一種味道。想來好在這是一個推崇和承認創新的年代,這種“不像”某一常態文體的作品,願讀者能夠認同。另外作品在描寫戰爭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插入了一些大家不完全了解的、國民黨重要將領的簡要歷史介紹。這是因為我們今天熟悉或陌生的對國民黨將領的認知,大都來源於後來的解放戰爭。這也就形成了一個所謂“敗將”的印象,而我們對他們曾經有過的“北伐名將”“抗日名將”的聲譽嗤之以鼻,甚至就算是承認也往往在“名將”前面加上一個“所謂”的前綴,這就錯了。筆者就是想通過本書,讓讀者對這些歷史人物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認識和了解,從而較為完整地還原一種人物歷史的真實。
莫讓往事成煙雲,別叫英魂無歸處!讓我們的民族對距今並不算遙遠的歷史不要變得模糊而健忘。讓我們以這些文字,更進一步是讓有識者用複製的電視畫卷,去共同緬懷那段中華兒女用鐵血凝成的歷史吧。止筆於此,那熟悉的歌聲再一次在耳邊響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