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截止至2010年,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219.33畝(其中:田1171.87畝,地3047.46畝), 人均耕地0.92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29372.47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龍眼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畝;荒山荒地29372.2畝。無礦產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該村有641戶通自來水。 有762戶通電,有3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4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5.8%、47.8%和56.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9戶(分別占總數的16.2%和16.2%)。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未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7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該村共擁有汽車15輛,拖拉機17輛,機車74輛。該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45.8畝,有效灌溉率為27.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45.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畝。
該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02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37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76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81.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98萬元,占總收入的54.2%; 畜牧業收入113.4萬元,占總收入的30.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820頭,肉牛200頭,肉羊1400頭);漁業收入9.4萬元,占總收入的58.58%;第二、三產業收入52.95萬元,占總收入的10.75%;工資性收入272萬元,占總收入的3.7%。農民人均純收入277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勞務輸出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7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00人,在雲南省內務工252人,到雲南省外務工4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 ,主要銷售往永勝縣內。2010年種植業收入598萬元,該村計畫大力發展畜牧業產業。
人口衛生
截止至2010年,該村有農戶795戶,鄉村人口3330人,其中男性1681人,女性1649人。 其中農業人口3330人,勞動力2165人。該村以傈僳族為主,其中僳僳族1332人。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529人,參合率75.9%;享受低保13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濤源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7公里。
文化教育
截止至2010年,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1179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 距離濤源鄉中學7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66人,其中小學生209人,中學生57人。
村務公開
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05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370.69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一事一議籌勞160元。有固定資產2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務公開、政務公開。
基層組織
截止至2010年,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7人,均為男黨員。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乾旱缺水,交通狀況落後,電價持高不下,能源問題未徹底解決,環境脆弱。農業灌溉設施薄弱,難盡其用。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爭取上級支持,拓寬,硬化村級、公路,便之成為致富路,組織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積極申請立項,電網改造,繼續申請實施國債沼氣項目,興修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