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簡介
清朝晚期,在廢科舉,興新學的大潮中,保定走在了全國的最前列,在維新變法的新思想激盪下,大中小新學堂如雨後春筍般挺出崛起。全國各地學子云集,保定被譽為學生城。其中,畿輔大學堂是率先在全國出現的最早的地方大學,經過庚子賠款之後,學校改建為直隸高等學堂(學校在今靈雨寺一帶)。學校延請名流,翹楚京畿。
發展歷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直隸總督王文韶為推動直隸教育維新,奏準於省會保定首創建立“畿輔大學堂”。同年,清苑知縣勞乃宣於保定西關靈雨寺行宮(今保定十方商貿城附近)開始籌辦。勞乃宣(1843-1921年)中國音韻學家,清末教育家。為辦好畿輔大學堂,直隸總督王文韶、清苑知縣勞乃宣專門草擬了《畿輔大學堂章程》,對辦學總綱、課程設定、聘用教習、經費等,都有詳細的規定。1900年10月,法、德、英、意四國聯軍占領保定,畿輔大學堂及靈雨寺遭焚毀。1902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原畿輔大學堂的基礎上建立了直隸高等學堂,亦稱保定大學堂。同年四月,改建的直隸高等學堂開學。1902年丁家立受袁世凱委任為保定直隸高等學堂總教習,並將該學堂建為北洋大學堂預備學堂。隨後他兼任直隸省西學督導,在直隸省開辦普通學堂,旋改稱為普通中學,即後來舊制四年的中學共十六所。
丁家立將直隸高等學堂之年限按北洋二等學堂之制,改為四年,奏明定為北洋大學堂預備學堂,使普通學堂、高等學堂的學制、課程設定與北洋大學堂的教學相聯繫,建立起由普通學堂、高等學堂到大學堂的完整的新式教育體系。丁家立在保定、在河北新教育發展歷史上功不可沒。1913年,直隸高等學堂被撤銷,併入北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