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
保勝鄉是個典型的丘區農業鄉。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少霜雪,屬成都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5°C左右,年降雨量980—1100毫米。經濟狀況
保勝鄉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糧食作物,糧食總產量達921萬公斤;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海椒、紅蘿蔔、洋芋、青菜,蒜等。全鄉經濟林木以脆紅李、壽柑、橙類、慈竹、巨桉為主。全鄉有果園3500畝,年產水果75萬公斤。畜牧業以生豬為主,年產優質仔豬6萬頭,兼養牛、羊、雞,兔、鴨、鵝等等。保勝鄉礦藏資源豐富。目前,已有5家鑽井隊在該鄉探鑽天然氣井7口,其中,位於龔石村境內的大15井,日產天然氣1萬立方米。頁岩儲量可觀,主要集中在金崗、石仁境內,是制磚、瓷的好原料。地處佛岩、龍安,金崗、天柱等地的紅石儲量很大,成樂、成雅高速公路曾被廣泛採用。
保勝鄉石仁村境內鑽出一礦泉水井,經檢測,符合天然礦泉水0B8537—1995國家標準,現供場鎮3000多居民生活用水。芒硝分布在金崗村境內,蘊藏量豐富。保勝鄉無外來水源,生產用水全靠自蓄。境內有水庫7座,山坪塘160口,石河堰、堵水壩100處,適合發展養漁業。是休閒垂釣的好地方。
基礎設施
保勝鄉交通便利。保勝至彭山20公里路程,每天有公共汽車20分鐘一趟往返。境內三條主幹公路已基本實現水泥路化,村村社社通公路。保勝經永興(5公里)到成都只有40公里,一個小時即可到達。全鄉已有13個村110個農業社實現了農網改造。中國移動、聯通分別在該鄉境內建起了三個基站,手機通話清晰、便捷。全鄉村村通電話,電話用戶260戶。光纖電視通鄉,已有3個村的400戶用戶可收看31套電視節目,現正向村發展。社會事業
保勝鄉於1996年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中心國小1所,村小5所,初級中學1所。幼稚園1所,幼兒班7個。中、國小已實現微機教學。中學、國小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質量提高。保勝衛生院改造一新,醫療水平提高,村村建有衛生站。歷史人物
李密,224-287年,字令伯,初仕蜀漢,後仕西晉。李密有《陳情表》流傳於後世,被傳頌為孝道的![李密像](/img/5/515/nBnauM3XwUzM3EzM2YTN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2U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旅遊資源
龍門寺
興建於唐朝貞觀年間,明朝成化二年(1866年)重建,後不幸被毀,直到清末,道光皇帝頒發聖旨,![龍門寺](/img/c/317/nBnauM3X3EDNxIDN2YTN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2U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龍門寺大雄寶殿依山而建,在22米長的岩壁上,有唐代摩崖造像10龕,總計佛像60多尊,1984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佛像頭部及雙手有的在“文革”中被毀,有的風化。其中,第二龕為長方平頂敞口龕,內列三菩薩二供養,像高1.63米,全部是半立雕。正中者刻寶珠形頭光,身著左鏇通肩紗衣,腰束帶,下著長裙,衣紋流暢,體態瀟灑。左右兩菩薩,身著圓領通肩紗衣,腰系帶,飾華麗瓔珞,長裙曳地,薄紗透體,肌肉豐滿。此龕被選入《中國石窟藝術》(海外版)。
大雄寶殿殿門外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聖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道光聖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己沒於荒草叢中。
孝文化石刻藝術走廊
在龍門寺後面200米長的天然絕壁之上,鐫刻著歷代頌揚李密孝篤和他的《陳情表》的詩詞,還有再![](/img/1/1b7/nBnauM3X2ATNycDN2YTN0U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2U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千古絕唱《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婉轉淒側,真情沛然,被後人譽為“千古散文絕唱”,廣為傳誦,影響深遠。其人性光芒、孝思功用、文化魅力,使之成為中國古代散文名篇,並成就其在中華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這是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的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
漫步於絕壁之下,靜靜觀賞《陳情表》和李密的事跡,感受中國書法、壁畫的無窮魅力,感悟中華孝文化,正所謂山是一幅畫,畫是—部書,書是—部動人的故事,而故事則是—曲千古傳頌的“孝”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