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古寨

侗家古寨

全寨面積約12萬平方米。古侗寨於明洪武年間興建,歷經明、清兩代,後遭火災,幾經復建,既成今日之格局。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築物仍依稀可見,有鼓樓4座,風雨橋3座,門樓1座,古井2口,薩歲壇2個,古墓葬群6處,古驛道1.6公里,全寨183戶,851人。

簡介

古侗寨於明洪武年間興建,歷經明、清兩代,後遭火災,幾經復建,既成今日之格局。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築物仍依稀可見,有鼓樓4座,風雨橋3座,門樓1座,古井2口,薩歲壇2個,古墓葬群6處,古驛道1.6公里,全寨183戶,851人。

進入寨子,首先躍入眼中的是一個山谷型侗寨,五十多棟民居鱗次櫛比,一百多年的煙燻火燎使得部分木柱、板壁發出錚錚亮光。蘆笙鼓樓高高聳立在寨中,九重密檐攢尖蘆笙頂式建築。接著沿古驛道繼續往前走,就來到依山脊而建的牙上寨,從山下看上去,一棟棟吊腳樓依山排開,一層疊一層。要登上山脊就必須沿青石板拾級而上108級台階,這是明萬曆年間修建的,全部用勘築打製成型的青石板鋪成,當年西蜀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曾走過這條驛道;中國工農紅軍過通道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通道轉兵”會議,紅軍由此西進,其中有一部分也是踏著這條古驛道上的青石板翻過芋頭界走進貴州……。再沿著石板路走到山腳下時,只見井棚下一口古井四面被青石板圍定,井內清澈見底,旁邊一塊石板上乾隆50年的字跡依稀可見。幾百年來,正是這口古井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芋頭村民。

侗民還保留比較原始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他們熱情好客,待人十分禮貌,當你走進侗家,不論相識與否,總是笑迎客人,喊你進屋。人們逢年過節或寨中有重大盛事,都自發地去修橋、補路,將鼓樓、涼亭、寨中道路打掃得乾乾淨淨。這裡的風味食品很有特色,主食是大米飯,還有油茶,苦酒,侗粑等。醃酸菜餚是待客的上等菜,還有清脆可口的酸黃瓜、酸豆角。

民俗專家認為,侗寨從建寨選址、布置建築物,到規劃村寨於周圍環境的協調及人們衣食住行、祭祀,都是傳統堪輿學說在侗民族地區現實生活中的運用。寨內各類建築因地制宜,依山勢、順風水分別布置,將自然風光與人為創造結成天地人三位一體,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樸憨厚和聰明才智。芋頭侗寨的建築屬於典型的山地溝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築模式,由於寨內建築包含了侗族建築的所有內容,故中國民居研究會的專家稱之為侗族建築的“實物博物館”。目前,芋頭侗寨成為我縣旅遊民族風情和紅色旅遊熱區。

旅遊景點

塘坪風雨橋

清光緒7年建,上團三進堂建設,民國10年復修,建築面積10平方米。

薩壇

是始建於明代,分薩瑪壇和薩壇兩部分,薩瑪壇呈扇行,闊4.5米,進深4.1米,石台構架,內高祭台。薩壇植有三棵松柏,並呈三角行分布,正面兩棵,後面一棵,進深6米,土築台基,拜台高1.5米。

古井神韻

乾隆五十年建,旁邊有井碑,字已模糊。自建井自建來常年不乾涸,井水清甜可口。相傳人們喝了這井水能祛病延年,女人喝了面若桃花、青春永駐,男人喝了健腎強脾,身強力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